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国的教育染上了霸气。教育一旦染上霸气,也会压迫人;反正,学校里有的是教师和学生。
这些年,中国的教育越来越强横,霸气十足。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稍有一点霸主资格的,都备有两件法宝:一件是网,一件是绳索。招生时用网,先把高分的学生尽可能地一网打尽;教学时则用绳索,把学生的思想牢牢地栓住,甚至捆绑。学生也心甘情愿地被捆,连一点抗争的意思都没有,因为考试时,凡是不按标准答题的,一律是错。中小学考试之后必排名,分数低,名次自然就靠后。教育最厉害的杀手锏就是排名。所以每次考试,老师、学生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教育把教师和学生视为造分的机器,要他们迅速生产出分数,而且要求越来越高。教育虽然没有“老子说了算”的野蛮,但却有让分数说了算的霸气,它把师生牢牢地圈在分数里,使他们不敢越分数半步。对于学生,它用排名定优劣,分数高的,排名靠前的,就是优生,重点保护;分数低的,排名靠后的,就是差生,“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打入另册。学生的分数上不去怎么办?教师们急起来,也会不讲道理的。呼吸着霸气,忍受着威压,师生们苦不堪言,不惜扭曲自己的灵魂了。
教育=考试+排名。这公式又公正又直观,谁敢不满意呢?
有良知的人不满意。因为我们的教育总是培养不出创新人才,它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他们期盼着来一场真正的教育改革。
前不久,教育部长易人,让一些深受教育重压的人和关心教育的人颇兴奋了一阵子。一时间,诉苦的,斥责的,支招的,写信的,通过网络给部长捎话的,十分热闹。似乎使人相信,这一次,真正的教育改革要来了。
很快,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就出台了招生改革的措施: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并公布了获得推荐资格的39所中学的名单和推荐人数。据北大招办的可靠消息称,“招生对象为综合素质优秀或学科特长突出的高中毕业生”,“合格者将免于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笔试而直接进入面试,面试合格者在高考录取时将享受北大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政策”。这改革又引来一阵热闹,有喊好的,有批判的,有愤愤不平的,有摇头怀疑的。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先生就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全国这么多中学,仅给39所学校校长推荐权,这对其他学校公平吗?再说这么多高中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对其他地方也不公平。”“其他学校学生怎么办?难道这些学生就不优秀?”
但北大是不管公平不公平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一改革,就把39所一流中学的一流学生抢先网到了手,实在是霸得可以。
很快,那些获得推荐资格的中学的校长就把考试排名第一、二名的学生献了上去。这引来更大的热闹。教师、学生、家长和一些社会人士议论纷纷。分数高就等于综合素质优秀吗?用排名的办法选拔对学科特长突出的学生公平吗?但学校是不管公平不公平的。“想被推荐,你也考全校第一呀!”校长们会这样说。
学科无特长的学生,虽然总分排名在前,但创新思维在后,往往缺乏创造力。学科有特长的学生,虽然排名在后,但创新意识强烈,日后成才的,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人。当年,钱钟书、吴晗报考清华,钱作文满分,但数学只15分;吴文史满分,数学0分。清华就录取了。他们后来都成了文史大师。现在,即使中学里依然有钱钟书和吴晗之类的学生(我相信是有的),他们是连重点中学都考不进的,连报考重点大学的资格都没有的,因为现在的教育很不喜欢排名在后的特长生。中学校长深谙此情,所以他们理直气壮地举起“让排名说了算”的牌子。其实,这正是教育的霸气的体现。
教育总是挥舞着“塑造人”的大棒,令人生畏,生疑。是塑造成别出心裁的人呢,还是塑造成唯唯诺诺的人呢?以它的霸气,决不会是前者。窃以为,教育是帮助人,是开发人,是提升人,它需要大度,需要宽容,需要博爱。让学生多享有一些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活动,自由的竞争,或许就能多迸出点创新的火花。所以真正的教育改革是解放人,即解放教师和学生,它的首要任务应该是铲掉教育的霸气。
那么,谁来铲掉教育的霸气呢?
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