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的读后感大全

  《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是一本由George Soros著作,PublicAffair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2.95,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精选点评:

  ●The theory of reflexivity means that the Great Soros is wrong when predicting the future

  ●Soros is a master of finance while he might not be a good writer. What he did or what he understand is not easily comprehended.

  ●KarlPopper

  ●More of a promotion of Reflexivity actually. Not authentic as it comes to other part of the concept at least to me.

  ●The Enlightenment regarded reality as something independently given and therefore knowable; but when the course of events is contingent on the biased beliefs and misconceptions of the participants, reality turns into a moving target.

  ●太羅唆

  ●The securitization mania led to an enormous increase in the use of leverage. Once the crisis erupted, financial markets unraveled with remarkable rapidity. Everything that could go wrong did. A surprisingly large number of weaknesses were revealed in a remarkably short period of time. ...etc

  ●本书可概括为一个词 - reflexibility。

  ●the defination of "reflexvity" 可惜的是soros的文笔并没有表述清这一本身就复杂的概念,反身性短期内难成学科:1.给定义建立专门的体系需要定义的确定性,而反身性正恰恰相反。2.原教旨主义难以打破,这也是泰晤士报的评论内容的原因。

  ●有独到之处;也有“独创”的理论,比较沉闷。

  《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读后感(一):金融市场的新研究范式

  从来没有哪位金融投资者像索罗斯那样热衷于与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进行对话(其中贯穿的一条暗线就是他对卡尔.波普尔的复杂情结,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与这位他年轻时代的老师对话)。在这本及时但又不肤浅的小书中,索罗斯试图证成和发展他自己创造的反身性理论(theory of reflexivity),而大背景就是为了解释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源。这一理论,旨在反对市场基本教义派的根本假设:人是理性行动者,市场会趋向均衡,反常经济行为只是偶然。而索罗斯,与behavioral economics一样,认为这种假定妨碍了我们认识实际的市场行为。相反,市场不会出现均衡,而是有一个boom-bust的经济周期。但是与马克思或者我前不久评论过的Robert Brenner基于生产率升降为分析准绳不同,索罗斯着重于人的主观思考与经济行为后果的互动关系,认为作为群体行为的市场走向,会因为人们对主流的错误估测的依赖而欣快而迷狂而失望而失落。目前典型的主流错误估测的事例就是市场基本教义派。它直接伙同三个市场潮流(信贷扩张,金融市场国际化,和金融规范减弱与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参与制造了索罗斯认为的从里根政府以来的一个super bubble,最终在200年破产。现在呢,是我们反思(或者说,反身)的时候了。所以我们现在可能在进入新的范式和新的周期,因此他的理论涵盖性可能进一步扩张。

  他的理论很有意思,但也有点粗浅。但是,他对过去三十年(三十年前的今天正是撒切尔夫人上台的日子)的经济周期和经济格局的解释(包括现在中国经济这样的怪胎现状),相当有洞见和启发,对于像作者我这样外行但是又认为了解经济格局对于理解任何别的事情都很重要的人,可以说深入浅出。

  《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读后感(二):读书札记——The new paradigm for the financial market

  总的来说,索罗斯同学的这本书,写得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书的框架很清楚,他老兄对金融市场的观察当然也是非常有深度的啦。不过他尝试建造的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易出错","测不准"确实离成熟还相去甚远——无法定量,无法证伪。

  索罗斯的这个理论的基本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

  1. 社会科学不应该模仿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因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自然规律是相对稳定不变的,而且可以通过实验来对理论进行证伪(这基本上就是波普尔的观点)。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或者是人的行为规律是随着人的认识不断变化的,而且很少有能够进行可控实验的可能。

  2. 人对外在条件变化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可能"测不准",而人们会倾向于过度的使用之际的知识,而这种有误的行为,又会反过来改变事物变化的趋势,使得"差错"更大,而反过来人又会做出进一步的行动,而这个交互的过程就是他的理论核心,反身性(Reflexivity)。这个动态的演化过程确实很重要。

  3. 经济学假设市场有完备的信息,而且会向均衡点靠拢,是大错特错。即使放松了完备信息的假设,诸如理性预期等观点,仍不足以解释真实的市场行为。因此,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是错误的政策。

  4. 金融市场中,每个人都是按照这个反身性理论来不断转换自己的角色,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自我强化(self-reinforcement)的作用,因此会不断的出现金融泡沫-金融危机(bubble-burst)的更替。

  这个理论谈到了几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来简单说说,然后顺便"无力"的给经济学家辩解一二。

  我的基本观点是,金融市场完全不同于实物交易的市场,这种虚拟财富的交易具有独特的机制,传统的均衡理论并不适用。现在较流行(其实就是我想到)的两种研究金融市场的方法之间有难以调和的矛盾。

  1)首先是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局限性。除去上面说到的社会科学共有的困难,缺陷。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本身,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绝大多数时候,考虑的都是封闭的、静态的问题,只能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关注某一个或几个因素的边际效应。而这一前提假定是否成立,则缺乏有力的证据。

  2)具体到金融市场,这个市场上并没有严格的生产者、消费者的区别,决定一个投资者是"多"还是"空"的最重要的依据是对未来资产价格的期望,当"多空"双方势均力敌的时候,市场达到均衡。但是,如果市场受到某个方向的冲击或者由外部的资本流入,那就会改变这个市场的均衡状态。而这个市场上潜在的一个机制就是对冲击的放大,如果价格有上升的预期(无论是企业经营良好的正面消息,或者是外部资金的流入),那么需求就会上升到大于供给,价格就会确实上升,而又进一步强化上涨的预期,这就孕育了金融泡沫。但这样的趋势不肯能永远进行下去,当外部资金或者市场内部转移的资金不足以支撑这样的趋势的时候,预期就会反转,泡沫就会破裂。这就是最简单的泡沫-危机理论。

  3)另一方面,资产是有实际价值的。根据一些定价公式,我们能够简单得出对资产实际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价值,按照简单的均衡理论,那么市场就应该围绕这个价格而波动,而这个价格就是资产的长期价格。

  4)由于部分投资人的偏好是风险厌恶,而且缺乏耐心,那么,市场可能在下降的时期会远远偏离长期价格,因为投资人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就是倾向于持有现金,而不论资产的价格如何。市场可能长期偏离均衡,缺乏流动性。也许,通过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可以减轻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融资的影响,但是,这样的政策会投入太多的货币进入市场,一旦市场转暖,流动性又会迅速的增加,进入另一个泡沫。

  5) 这样的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的分离,使得建构金融理论变得非常的困难。一个简单的两难问题就是,一棵苹果树,终其一生结出的苹果价值100元,但是他的市值价格200元,而且预期明天的价格250元,你究竟买还是不买?

  quot;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29年大萧条终结了古典经济学的统治地位;二战后30年的政策实践部分否定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几乎同时期近4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部分否定了国家计划经济的共产主义理论。那么这次金融危机是否又要再次推翻自由主义经济学呢?我认为不会。我们不能简单的陷入非左即右的选择题中。自由主义经济学在维护公平、促进竞争,推动全球化的贸易与经济分工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而且应当能继续发挥指导作用。但自由不代表没有管制,经济行为中有普遍的外部性问题,公共品,如教育医疗的提供,反垄断,控制环境污染,这都需要不同层次的管制,经济发生阵痛,也需要凯恩斯理论来拉动需求,缓和波动。同理,也可以包括金融市场必要的管制,虽然目前还无法确定具体的方式、方法、程度。

  《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读后感(三):读书笔记by George Soros

  在8月份就买了,断断续续今天终于看完。160页其实读起来挺快的,因为内容比较水。因此我不按章节总结,整体谈谈他的思想和一些看法。

  首先,索罗斯写这本书本质不是为了发表他对当前(2008年4月完成的书稿,当时贝尔斯登已被处理,雷曼还没倒下)金融市场的看法,而是为了宣传他的哲学理念。人一有钱了就这样,想往哲学上忽悠。他声称自己目前最想当的是哲学家,而目前金融市场的状况为他的哲学提供了绝佳的例子,所以他出了这本书。

  全书的70%都是在从不同角度反复的阐述解释他的一个哲学观点:reflexivity。这个词翻译过来叫“自反”。核心意思是人们在做决策,做预测的过程中,这种参与的行为,已经改变了事物的本质,因此我们不可能真正认识某一事物。这种社会现象同自然科学是不同的,自然科学“条件+定理=确定结论”(大部分,混沌理论可能索老人家还没涉猎)。因此,许多股票估值模型几乎废纸一张,因为预期的形成会自加强,股票下跌也会自加强,不存在什么均衡,因为认识的过程就是moving target。参与者的不确定性也会推波助澜。人们对金融理论的应用也会有超过某个理论实际应用范围的倾向。在科学发展的初期,我们认为真理在黑暗的角落里,等着科学的光照亮。这适用于自然科学,但在社会科学方面就不那么灵光了。无论是市场参与者,还是监管者,或者索罗斯自己,都不能对长久的未来做预测,因为预测本身,某种预期形成的本身,就会改变未来的现实。

  索罗斯先生从他自身经历,他作为一个失败的哲学家的思考以及他崇拜的哲学家,他以前的书上抄来的部分,各个角度反复说这点事情,赚稿费的意图不言而喻。

  之后他例举了这种自反过程在金融市场中的现象,无非就是几个bubble的例子。他说一个经典的boom-bust model有8步,有点意思,我就直接quote:"

  In the initial stage (1) the trend is not yet recognized. Then comes the period of acceleration (2), when the trend is recognized and reinforced by the prevailing bais. That is when the process approaches far-from-equilibrium territory. A period of testing (3) may intervene when prices suffer a setback. If the bias and trend survive the testing, both emerge stronger than ever, and far-from-equilibrium conditions, in which the normal rules no longer apply, beconme firmly established (4). Eventually there comes a moment of truth (5), when reality can no longer sustain the exaggerated expectations, followed by a twilight period (6), when people continue to play the game although they no longer believe in it. Eventually a crossover point (7) is reached, when the trend turns down and the bias is reversed, which leads to catastrophic downward acceleration (8), commonly known as crash.

  quot;end quote.

  之后,他把自己的投资经历写了写,成功的投机者,与前面失败的哲学家做对比。

  最后部分是对2008年的预测,及政策建议。在2008年初,他的策略是:卖空美国股票,欧洲股票,美元,10年期美国国债,买入中国、印度、石油生产国的股票和非美元货币。整体头寸是卖空。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不错的策略了。不过年初持有中国股票的话也跌的蛮惨,他认为中国处在泡沫初期(2008年3月时的话),现在看来错了。不过那时候他就认为美国和欧洲必然陷入衰退(recession),美国政府也会动用纳税人的钱来救市。但全球经济衰退还不至于,他很看好中国和印度,以及石油生产国。他不谈俄国因为他不会在那里投资。

  政策建议方面无非是稳住房贷市场,没什么新意。有新意的是,泡沫都是长期积累,瞬间破灭,因此这一轮credit creation积累了很长时间,破灭也不会很快东山再起。他建议政府为CDS提供交易清算场所,加强监管但必须重视credit creation,没有它是不行的。金融机构也别抱怨,之前赚了大钱这次不也是都赔进去了?不如将来接受严格监管,降低leverage,少赚点但图个安稳。

  结尾,他说,我知道我写这本书可能不是读者你想看的,由于reflexivity,我无法告诉你将来会发生什么,由于reflexivity,也没有特定的公式去计算。但是我们不如将这个哲学应用到我们投资中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我理解的是,不要过分依赖公式和金融定理,因为市场不存在均衡,或者均衡点太容易“移动”了。用一种动态的眼光认识市场,发现bubble,适时进入。

  这时候,仿佛一个贪婪的坏老头,用诚恳的眼光看着我。

  《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读后感(四):人类认知的永恒局限

  先说一下这本书的结构和主要内容吧,书分两个部分,每部分四章,分别如下,

  前言

  背景

  1、核心观点

  2、一个失败哲学家的自传

  3、reflexivity理论

  4、金融市场中的reflexivity

  5、超级泡沫假设

  6、一个成功投机者的自传

  7、我对2008年的展望

  8、一些政策建议

  结论

  在前言中,Soros认为此次信用危机标志着一个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信用扩张时代的结束,为了理解这次危机,需要一个新的范式(paradigm)。主流的经济理论认为金融市场总是趋向均衡,对均衡的偏离是随机的,这种范式是错误的,误导性的,我们目前所碰到的麻烦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国际金融体系是以这种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oros准备建构的新范式不仅仅局限于金融市场,而是上升到了人的思考与客观实在的关系,涉及在历史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观念误建构(misconception)和误阐释(misinterpretation)。作者承认波普尔的哲学对其影响很大,这使他对经济学中完全竞争理论的假设前提产生了怀疑,特别是关于充分信息的假设。他认为无论是市场参与者还是财政和货币当局的决策都不仅取决于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和知识,也取决于他们对市场的认知,他们对市场情况有偏差的认知和错误的判断不仅会影响市场价格,也会对影响被认为由市场价格所反映(决定市场价格)的基础性因素。市场参与者一方面试图理解他们所处的市场情况,另一方面他们也试图改变市场,这就是人类思维的认知(cognitive)功能和操控参与(manipulative)功能,这两个功能在相反的方向上发生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会相互干扰,这就是Soros所定义的互表征干扰(interference reflexivity)。这个reflexivity是全书中最核心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含义是什么呢?

  他认为市场从不会达到一个经济理论预设的均衡状态,在人的思考与客观实在之间一个双向的互相影响关系,这种互动过程会使泡沫的形成和破灭呈现一种先自我肯定最后自我否定的状态。每一次泡沫都包含着某种趋势和一种观念误建构,以及二者之间的互表征。具体到次贷危机,首先是一个长期以来信用扩张的趋势,以及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误建构——市场主义——不应对市场加以约束,在次贷危机前的几次经济和金融危机增强了信用扩张的趋势,同时使人们对市场的力量坚信不移,而目前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转折点,因为信用扩张的趋势和对市场的错误认识都难以为继。

  在第一章中,Soros在批判主流经济学的完全竞争理论和理性预期理论的基础上,对其新范式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并对reflexivity的含义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它是一个循环过程,一个事物的实际状况和市场参与者对这种状况的认识之间的双向反馈机制。人们决策的基础并不是他们所面对的实际状况,而是他们对这种状况的观念建构和阐释。他们的决策会对实际状况产生影响(操控参与功能),而实际状况的变化又可能改变他们对实际状况的感知(认知功能)。如果反馈是顺序发生的,就会产生一个单一的确定的序列,即事实——对事实的感知——新的事实——对新事实的感知。但这两种功能是同时而不是顺序发生作用的,这导致市场参与者对事实的感知的不确定性,以及事物实际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事实的误阐释和观念误建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大得多。这个概念是新范式中理解金融市场行为的钥匙。

  在第二章中,Soros叙述了他早年的生活和学习经历和自己思想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他由于是犹太人而受到的种种遭遇,使他对法西斯有了深刻的认识,在对波普尔思想的早期接触中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思想。他提到,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认为,纳粹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他们都声称拥有终极真理。由于终极真理超越了人类的认知能力,两种意识形态不得不将其理论建基于对事实有偏见的、扭曲的解释之上,同样,也只能使用残暴的镇压手段才能将其强加于社会。

  在第三章中,Soros从哲学高度再次详细说明和论证了他的reflexivity理论。他还引用了布什的话来说明在对事实的追求过程中的reflexivity,布什对他的下属说,“我们就是国王,我们有所行动时,创造出我们自己的事实,如果你正在研究这些事实,我们又会有所行动,创造出新的事实,你同样可以对其进行研究,就是这样。我们才是历史的演员,而你们,仅仅只能研究我们做了些什么。”

  波普尔认为人容易犯错误,Soros则进一步将人的必错性作为其理论的前提假设。之所以必错,是由于我们可以获得对事实的一部分认知,但我们理解的越多,需要我们理解的会更多,在此情况下,我们倾向于过度运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将其运用于不再适用的领域,对事实有效的阐释由此变为对事实歪曲的阐释。

  oros认为,美国发动的对恐怖主义的战争也是一种误阐释,是给美国和全世界都带来邪恶的后果的错误隐喻。而目前的金融危机也可直接归因于对金融市场如何运行的一种错误的解释。

  第四章中,Soros结合上世纪60年代的大企业集团并购浪潮、REITs的兴起、80年代的全球银行危机具体解释了reflexivity理论的实际运用,并归纳出泡沫形成和破裂的八阶段模型,在泡沫的形成过程中,信贷或杠杆以及某种观念误建构或误阐释二者是必不可少的。他进一步指出,不仅市场参与者对事实的认知存在reflexivity,市场参与者与市场监管者之间的关系也存在reflexivity。

  第五章中,Soros详细说明了reflexivity理论在次贷危机中的具体运用。

  第六章是Soros关于自己投资经历的叙述。

  第七章是Soros在其最初几个月的日记中对2008年金融市场情况的预测,其中提到了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八章是政策建议,他认为这次危机最重要的教训是货币当局不仅应该重视控制货币供应量,盯着工资的上涨,也应该关注信贷创造,控制资产泡沫。他给出了建立信贷违约互换交易所、帮助房屋所有者继续持有他们的房产、政府出手维持房产价格、提高金融机构的灵活性等。

  这本小册子不长,看下来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他对reflexivity理论的阐释。次贷危机的原因各人有不同的解释,Soros提出了颠覆主流经济学的看法,并且上升到了哲学层面,虽然稍显单薄,但也有些道理,而且多年以来在他的书里不断鼓吹,现在看来其正确性似乎越来越不容怀疑了,不过,他在人类必错性假设下提出的政策建议,却也和主流经济学提出的没有二致。其理论看来是认知功能大于控制参与功能。另外,书中述说其经历的两章显得有点充数,其他章节也有重复累赘的感觉,或者是他的理论比较难懂吧。

  一个额外的收获是,他的思想来源于波普尔,书中多次引用其论述,倒是再次激发了我了解后者思想的兴趣。

  《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读后感(五):究竟什么在终结?弗里德曼是平的。索罗斯要做领路人。

  【博客:西西的西六区】

  【2008年10月5日 http://society.mblogger.cn/west6/posts/200326.aspx】

  自九月上旬以来,就华尔街投行的破产(雷曼兄弟)、被收购(美林)和转型(高盛、摩根士丹利),媒体上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在宣告、讨论或记录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即“投资银行时代的终结”。里面能盛下的内容很多,比如监管松弛、杠杆式投资、风险度量……,题目很大。够不少人写论文或者编畅销书拿到中信出版社去卖的。

  《纽约时报》今天有一篇文章,讲的是华尔街的一个时代要结束了(End of an Era on Wall Street)。文章里也写高档餐馆老板、也写地产经纪人、还包括脱衣夜总会,但是最有意思的一段实际上和烧钱的方法无关,而是描述了美国国会需要十分艰难、排除阻力、既要劝说铁杆共和党(为什么要国家干涉市场)也要对民主党议员、尤其是他们所代表的选民费口舌(为什么要用普通纳税人的钱给华尔街富豪们擦屁股)才能够通过 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所反映出来的民众心情。

  文章提到,由于美国当代经济结构的“非工业化”,导致制造业萎缩、工厂关门,已经属于中产阶级的人们也发现工资收入大减,甚至严重到失业;但是在同一时期,美国经济呈现的却是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翻译成好听的中文,就是市场资源的配置从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中的金融服务业,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以及华尔街天才们的财富暴涨。在这种背景和情绪的影响下,7000亿美元的拯救方案当然会被抨击为显失正义与公平。

  这就一下子让我想到《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在他那本《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里面提出的一个观点:在全球化合作日益紧密的时代,一个美国人如果不想因为自己的工作被外包给其它国家的人而失业,就应当是:(一)对社会而言,是一个在客观上无法被替代的具体某个人,或者(二)具体是谁无所谓,但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较难被外国人替代;如果都不成,那么就只能是(三)做一个普通的美国老百姓但是始终能够因应客观情况的变化、当原来的工作被消灭以后很快掌握新技能。

  第一类人指的是好莱坞影星、球星、音乐家等等,他们是不可替代的人,因为大家认的就是那张脸和那副手艺,自然不可能被别人取代。而金融人材,就是被弗里德曼列成第二类的。

  现在的情况是,恰好是这些“先进美国人的代表”把事情搞砸了,其破坏力的程度远远高过第三类普通小老百姓玩儿砸了的后果。区别在于小老百姓要自寻生路,而金融业有美国政府来买单。也许金融机构的交易员们将来的工资奖金要下降了,但至少没有全体失业,由政府把各大金融机构的烂资产接手,咸鱼仍有翻身的希望。

  尽管华尔街的金融家们不是“第二类人”的全部,但是有他们这样一个很坏的例子,并且如果被仔细探究之后发现原来美国金融业是虚假繁荣的烂摊子,那么《世界是平的》立论所缘之本相就是存在不小的偏差了。可能要有人站出来说弗里德曼是一个见识平平、满嘴跑概念的大忽悠。

  × × ×

  索罗斯也提出了一个大终结,但他讲的不是“投资银行时代的终结”。和索罗斯提出的大终结相比,那个未免有些肤浅。索罗斯认为的是,所谓“市场自动调节以达平衡”(market equilibrium)的论点再次被证明破产,把现代经济学所倡导的市场经济自我调节奉为圭臬的金融市场范式可以被埋葬了。索罗斯提出了整个金融市场的新范式—— Theory of Reflexivity 理论。见其新著 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s. (已经读完,可以另写一篇读后感。)

  索罗斯认为,人类可以寻求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这属于“认知功能”(cognitive function),并且人类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世界、以求使得客观情况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属于“参与功能”(participating function)。

  假若索罗斯只说出这些来,他也就不过是个中央党校小秀才的水平,这不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嘛!所以他一定得多搞出些新意来,不然我没工夫看完他那本书。

  索罗斯的基本观点是:在经济活动中,前述的两种功能(认知和参与)并非是独立发生、互不影响的;经济活动的主体试图通过观察市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判断,从而采取相应的行为,但是他们自身的活动已经形成了对市场的参与,并且产生了影响,所以经济活动主体对于客观情况的理解永远都是不完善的。一切经济行为,都只能是在这一不完善的基础上进行的。

  可是在实践中,并非一切经济行为都是在认识到这一不完善的基础上进行的。由此,索罗斯展开了对于“披上了科学的外衣”的现代经济学的批判:

  在观察供给-需求曲线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市场自动调节以达均衡的观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自由市场学说,在里根-撒切尔时代得以被全面推行并指导着国家政策,冷战的结束更被视为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的全面胜利,而格林斯潘推崇“市场自我调节”放弃监管,索罗斯送给他一顶“市场原教旨主义者 ”(market fundamentalist)的帽子戴戴。在索罗斯看来,正是由于现代经济学在认识上的盲点,使得经济学家和政府们基于错误的理论基础,一直奉行错误的政策,并伴之以“放手发动群众自己管自己”的监管懈怠松弛,酿成大患。

  回到索罗斯提出的在 cognitive function 与 participating function 两种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他借用了在社会学和数学上使用的术语为自己的理论冠名:reflexivity(自反性)。因此,他在书中提出要把自反性理论作为研究金融市场的新范式,和自我调节与市场均衡说拜拜。

  索罗斯此一理论在他从前的论著已经被提出来了,见 Alchemy of Finance (汉译《金融炼金术》)。他的 Theory of Reflexivity 在思想根源上,基于哲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提出的“开放社会”和“以‘可被证伪性’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观点。波普是索罗斯在伦敦经济学院的老师。索罗斯自己也认为,他是因为没当成一个哲学家,才摇身一变下了海,成了金融家。这本150余页的小书,用了25页来探讨他提出的适用于经济学的自反性理论,阅读那一部分所消耗的脑细胞,是大于研究衍生金融产品的。

  说不定索罗斯自认世界应当这样记住他:思想者,慈善家,……金融家。

  Reflexivity解释起来挺费劲的,这一篇也没打算当作读书笔记来写。如果用中国式的写意手法来总结一下索罗斯先生的 Theory of Reflexivity,也许能用五个字意会一下:

  人在画中游。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Financial  Financial词条  Paradigm  Paradigm词条  Markets  Markets词条  大全  大全词条  
美文

 零言碎语

    我不知道究竟是世界看我的眼睛太奇怪,还是我看世界的眼睛太奇怪。也许在我内心深处,我本来就是个奇怪的另类的孩子。却也不得不时...(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