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孩子》是一本由[美]乔尼丝·韦布(Jonice Webb) / [美]克里斯蒂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很难从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人那里感受到爱。”
●我们以为忽视是不在乎,看到“都是为你好”型父母才是最多造成被忽视孩子的父母,心里很是震撼。应该学习的!封面真好看
●这才是心理学——照顾个体感受的学问。进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体,弗洛伊德、拉康,那是哲学偏玄学,色彩心理学、星座那是市场营销学,又名消费者心理学,23333。 书的前半是写如何认识自己的童年,后半部是写改变如何发生,看完整个人都踏实了,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不就那么点事,纠结如我,简直愚蠢。 当然,感受不是被文字疗愈的,疗愈之后不行动那是鸡汤,但多一份理解总是宽慰的,尤其是那些关于已发生事情的不同理解,消解少许习惯性的担忧,克服一点对未知的恐惧,这些大概就是文史哲最原初的意义了。 理解情感情绪之后的下一步是什么?理解、同情、安慰之后是什么?是追求改变,有意识的展开不一样的自己,懂得照顾之后,要创造感受,才能体验得更多,当然,又是条更难行的路
●书封看上去很显孤独,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曾经或正住着一个被忽视的影子。
●被忽视过的孩子都该看看,对育儿充满压力和自责的父母也该看看,所有的中国父母都该看看。
● 我太爱心理学的书了,哎,咋就学了法律呢。
●想给认识的人每人送一本这本书。
●我们都在费尽心思的摆脱从前的自己
●我以前会隐隐觉得我们家的家庭教育是有点问题,会让我感觉不舒服的;但是我又说不上来具体是什么问题。 所以发现有这本书之后,感觉挺爽的
●这些人的共性在于:看上去很好,童年也并不至于惨痛,但是缺乏自我同情、自我约束的能力,无法发现自身存在的意义感,无法依赖他人,无法向他人坦诚自己……等等。一边觉得“这就是我”,一边觉得“庸俗的人类又在找无谓的慰藉”
读到会让自己觉得害怕,不要过度的沉溺在这本书里,找自我的认同感,一味的追溯原罪,大概只是为自己找各种开脱的借口,追求更好的自己就要学着去改变,一下子改不了就用一辈子,也没什么可着急,来到这个世界已经难能可贵,要是自己都觉得难了,父母生养我的年代那也不易,加油加油,成一个可以看见自己的人。
一切始于童年,就像你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基因一样,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如何看待世界和对待自己的方式。当然他们无法给予你他们缺失的一部分,就像是基因中缺失的序列,这不是他们的错,也不是你的错。曾经也怨怼过,但是你如何让他们明白他们自己也没意识到的缺失的那部分呢?不管是原谅也好,算了也罢,让一切都释然吧,他们大部分都不会接受且承认的。第二部分的内容描述了被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出现的种种症状,表现各不相同,都无比痛苦的同时又不明白为什么而痛苦。感触颇多,无以表达。 人因为得不到痛苦,得到也痛苦,只因为太少与太多。
这本书讲的是情感忽视,但是却能让人变得自信骄傲,而且有主见。当时我按照作者的建议还看了《自尊》这本书,感叹相见恨晚。我想很多十分优秀的人自卑都可能是因为对自己过于严苛了,对自己缺乏同情心造成的,但庆幸的,这种自卑的性格是可以通过后台的努力改变的。而大部分人在重大选择面前无所适从,可能是由于他们不知道不清楚自己的好恶,而这个也是可以通过后台的训练找回来的。这本书指出了一个缺少情感交流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但是同时它也指出了如何通过后天的努力来修复这些伤害,我觉得后者是十分值得赞扬的,因为我相信读者更看重的是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本书不错,值得一读书。
《被忽视的孩子》读后感(四):《那些不可忽视的童年情感创伤,拿回属于你的力量,毕竟你才是你人生的钥匙》
最近我妹安利了这本书,书中有12种父母类型,童年遭遇情感忽视在成年后的10种表现和部分解决方案。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对照书本中的文字,真正的觉察自己的内心的感受和自己日常生活中作出反应,无论是父母类型,还是孩子成年后表现的类型往往都是复杂和杂糅的。学会向内寻找,与自己藏起来的内在小孩真诚对话,学会感受自己真实的情绪与想法,安抚自己的内在小孩。原生家庭中往往隐藏着自己曾经的情感创伤,而这些在日后对待朋友、亲戚、工作、伴侣等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当然这不是用来一味地把所有问题和借口都归于原生家庭和父母,而是从中分析原因,解决自己的人生功课,找回真正的你,拿回属于你的力量,毕竟你才是你人生的钥匙。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参考康康。
这本书揭示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现象,叫情感忽视。
本书列举了12能够种造成情感忽视的父母类型。并且给出了被忽视孩子成年后的一些特征和表现。最后给出了解决情感忽视的一些方法。
如果你时常有以下感觉,那就建议你好好读下这本书。
一种时有时无的、无法满足的缺失感
很容易且常对自己生气
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是个拖延症
无法针对自己的问题找到原因,只能责怪自己
觉得如果人们和自己走的太近,就会讨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