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我们为什么长这样》读后感精选

  《我们为什么长这样》是一本由[英] 爱丽丝•罗伯茨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为什么长这样》读后感(一):从胚胎发育谈人类进化史

  因为自己是生物老师,所以这本书的标题就吸引了我,平时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我们的大脑是是怎么长出来的,老师为什么我们要有五个手指头,老师为什么我们直立行走,为什么我们能看到颜色可是动物不可以,等等这些问题。这本书都用通俗易懂的语句给我们简单介绍了这些原理,很适合生物专业相关的人或者想要了解相关知识的人阅读。

  看看我们的毛发、肤色、四肢、大脑、生殖器官……它们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进化到如今的样子的?本书将胚胎发育方面的知识与我们人类的起源自然有趣地融合在一起。从胚胎发育的过程展开,告诉我们人类身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特征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一连串数不清的自然选择反复运作的结果。这是一本关于我们自己身体的故事,骨骼、基因、性和进化等与生命有关的故事都浓缩在这本书中。整本书分为十二个章节,从受孕的那一刻开始,讲述了从人的产生到大脑发育,身体各个器官的进化以及四肢到最后成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人。

  作者爱丽丝罗伯茨是一个解刨学家和人类学家,所以除了对本身人体生理结构上非常了解,她也同时很了解人类的进化史。她在这本书里,巧妙的将这两点结合,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文字,从母亲的角度,来讲述孕育生命这个过程。虽然这本书中还是有着很多专业性的术语,比如关于骨头的介绍,关于视觉产生的原理,但整体还是很引人入胜,让人不自觉地想要看下去,知道这些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举个书中提到的有趣的例子,比如说在讲视觉形成的时候,除了比较人类视觉和其他动物视觉的区别外,作者还描述了视觉细胞发育的过程和最后视网膜的形成,最后她还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每只眼睛其实都有盲点,但是你并不会知道这件事,因为你的大脑很善于填补空白,所以你并不知道自己有盲点。具体怎样可以发现这个盲点,大家不妨去看看书,找寻一下答案。

  最后作者留下了一个哲学的问题,就是人类进化到现在,我们如何寻找自己的位置,虽然我们和大多数动物不一样,但是我们依然存在于这个自然世界之中,所以我们需要肩负起我们应该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为自己,同样是为整个地球上所有其他物种。

  《我们为什么长这样》读后感(二):一本硬书,需要慢慢啃,乐趣无穷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叫《我们为什么长这样?进化及人类的诞生》,下文我会简称它为《长这样》。 用我的书友的话来说,这本书有点硬。所谓“硬”的意思就是里面的专业知识比较多,外行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不过没有关系,正如一个细胞转换成一个会思考的人,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我们读这类科普性质的书,也不必强求自己一口气读完,也不必强求自己完全掌握,只要我们能够从中学得一些知识,比以前知道的更多一点,也就足够了。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阅读乐趣增加了很多,我不把它当课本来看了,我就当拿它当课外书来看了。这种乐趣,当过学生的人应该都懂。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阅读心得,不是整本书的,就是我在里面非常感兴趣的几个点儿: 第一是关于头骨。《长这样》中间有很多专业的插图,我们可以借由这些插图来了解我们自身。来 ,看一下这张颅骨的图。我们会在这个图里面看到婴儿的囟门和头骨的骨缝。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头骨的知识,那就是婴儿的头骨可塑性非常强,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为婴儿重塑头骨的行为。想想自己身边还真的是有这种行为的,婴儿出生以后,家人往往会给他们买一个塑形枕头,让他们躺在枕头上,然后把后脑勺睡得平平的。我借着打水的路线,来回观察了同办公室几个人的后脑勺,发现除了小键的之外,其余的都是扁平状的。小键的后脑勺应该就是那种没有刻意睡过的,就是传说中的那个带个把儿的那种突出的后脑勺,休息的时候和小键聊起,小键还蛮遗憾的,她出生的时候母亲多病,根本无暇顾及到她,所以没有给她睡平后脑勺,妈妈每次说起来都还非常遗憾。把这一部分的内容拍照发给了小键,让她能够了解这样一种对头骨的人为改变,并没有任何科学的根据,感觉小键对自己的后脑勺没有那么在意了。我算不算日行一善?嘿嘿。 第二项是关于喉部。人类的男性会通过刻意的控制喉部的运动,来使自己发出低沉的声音,因为低沉的声音对于女性来说特别具有诱惑力,而男性有意无意地发现了这一点之后就会刻意地。控制自己的喉咙,然后让自己发出女性喜欢的声音,从而提高自己在男女交往中的好识度。 好吧,我总算是明白我为什么对于声音好听的演员没有任何抗拒力了,原来人家是刻意进化到如此程度的呀。 我最近非常迷恋的声音好听的演员是韩国演员曹政奭,特别推荐一下他主演的《机智的医生生活》系列,去感受一下曹演员低沉的声音吧。 这本书要留着慢慢看,慢慢学。不急不急。

  《我们为什么长这样》读后感(三):一本硬书,得慢慢啃,味道相当不错哦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叫《我们为什么长这样?进化及人类的诞生》,下文我会简称它《长这样》。 用我的书友的话来说,这本书有点硬。所谓“硬”的意思就是里面的专业知识比较多,外行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不过没有关系,正如一个细胞转换成一个会思考的人,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我们读这类科普性质的书,也不必强求自己一口气读完,也不必强求自己完全掌握,只要我们能够从中学得一些知识,比以前知道的更多一点,也就足够了。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阅读乐趣增加了很多,我不把它当课本来看了,我就当拿它当课外书来看了。这种乐趣,当过学生的人应该都懂。

  阅读过程中夹的小纸条。

  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阅读心得,不是整本书的,就是我在里面非常感兴趣的几个点儿: 第一是关于头骨。《长这样》中间有很多专业的插图,我们可以借由这些插图来了解我们自身。来 ,看一下这张颅骨的图。我们会在这个图里面看到婴儿的囟门和头骨的骨缝。

  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关于头骨的知识,那就是婴儿的头骨可塑性非常强,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为婴儿重塑头骨的行为。想想自己身边还真的是有这种行为的,婴儿出生以后,家人往往会给他们买一个塑形枕头,让他们躺在枕头上,然后把后脑勺睡得平平的。我借着打水的路线,来回观察了同办公室几个人的后脑勺,发现除了小键的之外,其余的都是扁平状的。小键的后脑勺应该就是那种没有刻意睡过的,就是传说中的那个带个把儿的那种突出的后脑勺,休息的时候和小键聊起,小键还蛮遗憾的,她出生的时候母亲多病,根本无暇顾及到她,所以没有给她睡平后脑勺,妈妈每次说起来都还非常遗憾。把这一部分的内容拍照发给了小键,让她能够了解这样一种对头骨的人为改变,并没有任何科学的根据,感觉小键对自己的后脑勺没有那么在意了。我算不算日行一善?嘿嘿。 第二项是关于喉部。人类的男性会通过刻意的控制喉部的运动,来使自己发出低沉的声音,因为低沉的声音对于女性来说特别具有诱惑力,而男性有意无意地发现了这一点之后就会刻意地。控制自己的喉咙,然后让自己发出女性喜欢的声音,从而提高自己在男女交往中的好识度。

  好吧,我总算是明白我为什么对于声音好听的演员没有任何抗拒力了,原来人家是刻意进化到如此程度的呀。 我最近非常迷恋的声音好听的演员是韩国演员曹政奭,特别推荐一下他主演的《机智的医生生活》系列,去感受一下曹演员低沉的声音吧。 这本书要留着慢慢看,慢慢学。不急不急。

  《我们为什么长这样》读后感(四):成为普通人类的不普通旅程

  本书《我们为什么长这样》这个译名,实际上是一个提问,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藏在了书名的另外一部分,即本书的英文原名直译的前部分——人不可思议的不一样。如果结合全书内容,更应该说是人从胚胎到胎儿再到婴儿的不一样。

  从内容看,本书关注的是“老生常谈“的进化论问题,在大众都相信人类是由猴子进化而来的今天,继续科普进化论有无必要又能否有新意?本书以自己的实际写作给予了上述两个问题肯定的答案。围绕进化论,写作中作者不再拘泥于提供化石证据,而是力图提供现实证据。这一证据来自于胚胎。在初始,作者即介绍了受孕的过程,由此引发了一场基于现实与过去交互的旅程:现实中我们关心一个人类的诞生,而在过去我们关心智人这个物种的诞生。二者交互之间,即形成了本书作者耕耘和科普的领域:胚胎学与生物进化论的交叉领域。从主线上看,写作以人体的现实构造为引子,遵循了从头到脚的写作顺序,介绍了这些重要的器官从何而来。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背后隐藏的是胚胎发育过程中从平面到卷曲的动态变化,也是胚胎发育中对祖先的”重现“。这种重现既构成了对解剖学层面对进化论的回应,更在哲学意义上证实了进化论的意义,人类并不是这个地球上特殊的物种,相反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只是生命之树上普通的一个分支。许多我们引以为傲的高级产物:如大脑、双足走路,都并不是人类独有的,我们所拥有的仅仅是量上的优势,而不是质的飞跃。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本书的选题和写作无疑是成功的。在阅读之前,对于进化论的理解或许仍然停留在”适应性进化“的框架内,阅读后想必可以从更全面的角度理解进化论作为一个思想体系的存在。

  内容和写作架构之外,本书的写作组织同样值得称道。科普书籍和科学专业论文相比,一大特征应当落在可读性上。如何吸引非专业人士的阅读兴趣是科普书籍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严肃和可读性之间的平衡往往是其中的关键。本书的内容并不是浅显易懂型,涉及大量的专业内容和术语,阅读过程中必须辅以思考。这样的书籍如何让读者愿意读下去?自然不能假设读者都是具有无穷好奇心的科学爱好者,作者的写作技巧在其中扮演重要作用。仔细阅读可以发现,作者常用的抓住读者注意力的方法主要是以下几种:第一是举例子,作者自身丰富的科学和博物学经历为她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库。无论是使用胶囊照相机探索肠道或是制作头部模型的例子都能激发读者对自身的好奇心。第二类是打比方,这实际上是拉近科学和现实感受最有效的方法。书中作者解释生物体信息为何有由繁到简过程时,使用了自己女儿制作亮片画的例子可谓精妙,类似的比方有助于将复杂的问题直观化,但是仍然不失准确地表达了问题的关键。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于书中插图,科普书籍中的插图历来褒贬不一,反对者认为图会分散注意力降低文字的传达效果,我个人倒是认为适当的图十分必要。作为读者的我们知道三明治的状态并不等于我们能够想象胚胎扭转的形态,更遑论细致关节的差异。图文并茂不仅降低了阅读难度更让读完文字继续看图的读者具有“读懂了“的成就感,自然愿意读下去。

  回到科普书籍这个大类,再来看本书,它对我而言十分特殊。与本书关注主题接近的科普书中,它是我近期阅读中为数不多以点深入。兼顾科普和系统性的书籍。科普书籍采用的切入点,或为以点代面式样,如《五堂极简生物课》、《生命的跃迁》等。以点代面的写作方法,能够突出最具代表性发现的科学意义,对读者抓住一门学科研究中最具有普适价值的研究进展意义非凡。但是这一写作手法也有其天然的缺陷:容易陷入线性化的思维路线,错误的以为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都是在单线条同一方向下运行,忽视了科学研究的多点发展与科学发现的多线条。当然造成这一错误印象并不是作者写作的本意,因为写作者自己具备的专业知识是系统化的,他们是在更高的位置提炼出代表性的点供读者了解。因为这种被误读可能性的存在,从另一个角度书写科普作品,或者作为读者,适当挑选另一写作视角下的科普作品阅读就十分有必要。《我们为什么成为人类》一书就是这样的作品,全书写作力图打破普遍存在的由猿到人线性进化的不准确认识,以生命之树的概念取代之,由此达到了以细节构造总体,集中于具有重要影响细节问题的系统论述的科普写作手法,最终也到了由点切入系统论述的科普写作手法。这两类科普作品写作方法并无优劣之分,两类写作方法的书籍间互为补充阅读,或许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毕竟前者入门,后者深入,最终以前者方式写作的书籍又能达到提纲挈领总结之用意。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精选  精选词条  这样  这样词条  为什么  为什么词条  我们  我们词条  
美文

 《安妮特》的观后感大全

 《安妮特》是一部由莱奥·卡拉克斯执导,亚当·德赖弗 / 玛丽昂·歌迪亚 / 西蒙·赫尔伯格主演的一部剧情 / 歌舞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展开)

美文

 别离,本是人生常态

 又是一道调令,这一次,要远离的是我。  我有些不舍,毕竟在这里工作了好多年,跟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都建立起深厚的情谊,离别,终究难受。但没有办法,每个人活在世...(展开)

美文

 共享经济将有益于各类企业发展

 目前,随着本土技术升级和模式创新,已经涌现一些重新阐释共享经济价值的企业,并且已从狭义的共享经济升级为广义的共享经济,天九共享集团就是其中的引领者。  作为一...(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