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个贫民窟里,有一对很不幸的小兄弟。他们的母亲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们只好跟父亲相依为命。而让他们更不幸的是,他们的父亲既吸毒又酗酒,整天躺在家中,不是吞云吐雾,就是烂醉如泥,根本不管兄弟俩的死活。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都被父亲变卖了,钱全被他拿去喝酒吸毒了,家里很快一贫如洗。后来,为了筹集酒费毒资,他们的父亲开始偷盗和抢劫,最终被抓进监狱,两兄弟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为了生存,兄弟俩就去捡垃圾,开始,他们只是捡一些别人吃剩的东西来填饱肚子,后来才学着捡一些废铜乱铁,拿去换钱。哥俩约定,谁捡的东西换了钱,就归谁所有。
每当卖垃圾得到一点儿钱后,哥哥不是跑去餐馆吃喝一顿,就是跑到地下赌场赌一把。而弟弟则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钱,把能省的每一分钱都存起来,想把它作为学费,上学读书。一年后,弟弟终于攒够了学费,进了一家贫民学校读书。
由于哥哥长期在赌场、娱乐场厮混,耳濡目染,学会了喝酒、斗殴、偷窃、吸毒,渐渐成了街头上小混混的头目。他天天领着一群小混混,或偷摸扒抢,或吞云吐雾,干尽了坏事。弟弟则不同,他一边发奋读书,一边辛勤打工。白天,他去学校上课,晚上和星期天就到餐馆、酒店收拾卫生,洗盘子洗碗,天天都忙到后半夜才上床。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早已分道扬镳的兄弟俩都成长为二十多岁的青年。不同的是,哥哥因抢劫、吸毒等多项罪名被投进监狱,而弟弟则大学毕业后做了一名记者,并因发表大量优秀文学作品成了当地知名作家。
一家报社的记者到监狱采访了作家的哥哥,记者看着神情沮丧的他,问道:“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哥哥十分肯定地说:“是儿时的苦难!它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重重地压在我的身上,让我抬不起头。”
采访完哥哥,记者又去采访作家。记者问道:“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让你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作家十分肯定地说道:“儿时的苦难。”
记者不解地问道:“你们从小一起长大,儿时的苦难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哥哥成了罪犯,而你却成了令人敬仰的作家?”
弟弟说:“儿时的苦难无疑是一块沉重的石头,所不同的是,我哥哥始终把这块石头背在自己的背上,压得他直不起腰,抬不起头,看不到头上的蓝天;而我却一直把这块石头踩在脚下,于是它成了我向上的台阶,让我越走越高,帮我走出了人生低谷。”
作者感言:兄弟俩都认定儿时的苦难是一块石头,但对这块石头的处理方式却截然不同。哥哥选择了背在背上,石头变成了沉重的负担,压得他透不过气,抬不起头,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因此消极沉沦,最终沦为罪犯;而弟弟却选择了把石头放在脚下,石头则变成了台阶,成了他向上攀登的工具,他借此积极向上,越走越高,终于走出了人生低谷,成长为一名作家。由此看来,面对苦难,处理方式不同,命运就不同。
深入想想,兄弟二人对苦难这块石头的不同处理方式,体现了两种不同生存态势。
生存态势一:下位生存态势。哥哥把苦难的石头背在背上,是一种身处下位和低处的生存态势,石头高高在上,重重地压在他身上。这种生存态势表征的是对苦难的认同和屈从,是自甘卑下而不思改变的自我放弃,苦难是一种负担和压力,它体现了承受者一种被动的消极心态。持这种心态的人,人生的路会越走越窄,越走越艰难。
生存态势二:上位生存态势。弟弟把苦难的石头踩在脚下,当成垫脚石,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势,人站在石头上,处于上位。这种生存态势表征的是对苦难的积极改造和有效利用,它把苦难变成了磨砺意志的利器和有助事业成功的工具,它体现了改造者一种主动的积极心态。持这种心态的人,人生的路就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