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与他人宜保持适当的距离
在现实社会中,常常见到一些让人费解的现象:原来亲密无间的朋友到后来反目成为仇人且做出了种种令旁人不可思议的事情来,如一方怨恨另一方,甚至彼此做出了相互伤害的事情出来;原来父母对孩子是无微不至的关爱着,却招致了孩子的反感,甚至后来孩子还“断绝”了与父母的关系或干脆“负气”出走了;有些人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而结果却适得其反,等等。这种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象,其实是“物极必反”这个事物发展规律在人际关系上的反映而已。正如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人与人之间太过亲密和太过疏远都不是最佳状态,一个人与他人保持一种适当的距离才是最为妥当的。
有一个哲学寓言是这样说的: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它们想挤在一起取暧过冬。它们开始时老是不知道该保持怎么样的距离才是最好的,离得远些吗又相互借不着各自身体内的热气,可紧凑在一起吗,则彼此身上的刺就要扎着对方的身体。于是忽近忽远反复地挪动着……经过多次磨合以后,它们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互不伤害的前提下,去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着群体的温暖。豪猪这种寻求最适当距离的作法,人们称之为“豪猪哲学”。当然,豪猪本来是不可能与人相提并论的,但这个“豪猪哲学”却是能够给人一些有益的启示。人生在世,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所思所想更不可能是一致的。如果彼此间过于亲密就好像那豪猪各自身上的刺要扎着对方的身子那样,往往要相互碰撞出一些“火花”来的——那就是容易闹些情绪或产生一些矛盾,甚至要彼此伤害着对方起来。因此,人与人之间,也应该去保持个适当的距离为好。
那么,人与人之间,到底怎样去保持个距离才算是适当的呢?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是不可能一概而论和搞“一刀切”的。也没有哪个模式可以套用。而需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寻找出一个能让双方都乐意接受或可以接受的,又容易产生出最好效果的最佳距离出来。
跟陌生人的距离,可以定得稍远一些,因为彼此间本来就互不认识,更谈不上有已有什么交往过了,可能也没有相互往来之必要。但彼此所处的地方是既定的,也就是可能是同住在那么大的一个地方而已,一般共享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现象是极其普遍的,况且,“前头不见后头见”等等无意识碰面的现象又是经常的事情,所以,彼此间虽然好像是互不相关地生活着,但实际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联系的,都是需要和谐共生的。因此,所拟定的距离要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讲究礼貌为前提,而且应该是有利于确保至少要做到自己不去侵害人家,也不让人家侵害了自己。
跟熟悉的人又如何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呢?那就要看彼此之间是否能谈得来,是否因追求某些利益而需要相互交往或相互利用和照应等情况去定了。如果彼此之间需要经常来往一点的,则那距离则自然要拉近一点。而如果只是一般的熟人,则可以保持一种不冷不热的关系就行了,闲而无聊的时候能凑到一起聊聊天,散散心,平时见面时能道个问好和打个招呼也就可以了。当然,如果是碰到特殊情况也要特殊处理一下的,如遇到婚丧喜庆的时候,就应该像个亲戚一样相互照应或互相帮助一下又是很有必要的了。当然,这“熟人”,应该是包括朋友在内。但要注意的是,与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事情都大包大揽了或将心窝子都淘空给他人看了。因为“人心隔肚皮”,岂能都将心腹事都说给他人听呢?有时候,就是看到朋友做错了事,你就应该真心去劝告或善意地去引导。但如果朋友他实在不听也就算了,否则你将是“好心不得好报”的,可能还要自取其辱的,甚至要伤了彼此之间的和气和感情。
跟自己对立的人或心胸狭窄的人或脾气古怪的人的距离,则应尽量疏远一点为好。因为你跟这些人既然是难以相处,或难以合得来,则与其相处时就要争争吵吵或闹什么其它的别扭,还不如远离着他们一点为好。但这个“远离”也是在于一个“远”字而已,也只是个特定的距离,并不能说一点联系都不需要了。因为,世界上绝对互不相关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何况,这世界就是这么狭小,说不定又总会碰到一起的。
跟自己亲近的人的距离可以拉得近一些,尤其是直系亲属之间,由于血脉的关系也必然是要尽量缩短点距离的。但要注意,无论怎么缩短,也还需要保持有一定的距离为好。因为,彼此间至少各自心中都有一定的秘密的,而且,各自不可能相同的个性也是必须得到维护和尊重的,等等。因而,彼此之间的关系再怎么“亲密”,也还是需要保留一定的距离为好。
………
每一个人的周围,都有着各式各样的人。因此,任何人都需要有区别地与种种他人之间保持个适当的距离。总的来说,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都需要保留一点分寸和保留有一点余地。正如“花未全开月未圆”那样,那才可算是人世间最好的境界。因为,花一旦全开,接着马上就要凋谢了;而月一旦全圆,接着马上就要缺损了。而那“未全开”、“未全圆”才使得你内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所以,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你将得到的是海阔天空,并可以在人生之路上做到左右缝源且游刃有余。
41.未成功则不松懈
人生在世,要去干事创业,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往往是需要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才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和实现理想的目标。然而,生活中常常见到有些人干事业时浅尝辄止了,或半途而废,甚至是功败垂成等情况发生着。这些人往往只是由于自己的意志不坚定,没能做到始终不渝而自我松懈了的原因造成的。所以,一个人要想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还必须始终把握好自己,因为只有你才是促使那事物发展变化的最活跃的也是能够起作决定性作用的内在因素。要切实做到在各项事业尚未成功的时候就不要放松自己,就不能让干事的劲头松懈下来。
干事创业,在事业还未成功之前是不存在松懈的理由的。因为事情尚未成功,则说明你正在从事的事业就还有或多或少的事情尚未做妥或做完,就还需要你去作继续的努力和奋斗。而且,如果你在未成功时,尤其是临近成功时,就松懈了,那就有可能丧失掉最后的成功。如果是与敌人战斗的,则容易让敌人有了喘息的机会;如是和对手竞争的,则可能让对手有了反攻或赶超你的机会。因为你松懈时,对方不一定松懈,且可能正在比以往更抓紧,更努力着呢。以至要造成你自己是“不进则退”的颓势了。如此等等。
在现实社会中,为什么又常常出现那种在事业尚未成功之时,就松懈下来的情况呢?这就需要从几个方面去分析和说明。第一,从干事创业者自身的角度去讲,有些人做事情在做了一段时候以后,就会产生一种或累或烦之感觉,乃至既累又烦的感觉。这种感觉促使他们容易萌生一种想休息或想调整一下的愿望。这工作当中的想休息和调整一下的愿望本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更是未可厚非的,而且如果真的很累了或心生烦恼了,适当的休息和调整一下也完全是有必要的,还可以避免懵懵懂懂地去做事情,影响了工作实效。问题是,如果处理不当,则容易让人产生了怠惰的情绪而容易把正在做的事情给搁置了,或让人产生了畏难和怕累的情绪而不想再将事业干下去了。这也就容易使得自己的人生事业出现了那令人惋惜的半途而废或功败垂成的事情发生的一个最为常见的主要原因了。还有一个常见的情况是,当你做事情取得一些成绩之后,如果不注意去戒骄戒躁,也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而骄傲自满是干事业之大忌,骄傲是要使人因为满足了而极容易产生松懈情绪的。而且,“骄傲使人落后”已是个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经验教训,它告诫着人们,若一旦犯上了骄傲,那也就离退步和落后不远的了。第二,从所从事的事业本身方面去分析,一般来讲做事情越是到了后面,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愈来愈多和越来越复杂的了。况且,你所致力的事业如果是含有与他人竞争或斗争的性质,则愈是到了后面,对方的抵抗和反扑的可能性也就愈来愈甚了。因为,一是谁都不甘心失败的,因此到了最后关头,对方总是要作最后的抗争乃至垂死挣扎的。甚至于对方可能还认为你也是强驽之末了而愈加坚定了其反抗的信心而更猛烈地抵抗和反扑起来。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你松懈了,对方就高兴了,或让其得以休养生息,或让其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或让其捕捉到有利时机而将你挫败的了。
霸王项羽之所以由强变弱,最后又败在刘邦手下,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他在比刘邦更为强盛的时候过于自负和松懈了,其在鸿门宴上为求名声而轻易地放走了刘邦,便是他松懈的极端表现,以至才使得刘邦后来由弱变强并反过来消灭了他,并夺得了天下。当人民解放军即将渡江作战之际,毛泽东审时度势,认真吸取了这一历史教训,深刻提出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战略思想,并号令“将革命进行到底”,命令人民解放军要坚决、彻底,干净地消灭那些残余之敌,以至让人民解放军得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横扫了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势力,最后才得以建立了新中国的。历史上因事业未成功就松懈了而后使得事业遭受挫折甚至功败垂成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而追求功业时始终做到不松不懈,从而最后得以大功告成的事例也是不胜枚举的。在此,就不须赘述了。所以,追求成功必须做到善始善终,特别是在即将成功的时候更是不可松懈下来的。正如古人所说的:“图垂成之功,如挽上滩之舟,莫稍停一棹”。即要特别注意当临近成功的时候,是尤其不可有半点松懈的,如同在湍急的河流中逆水行船那样,在靠岸之前应更加努力,若稍微松懈,就都有可能功败垂成的了。
综上所述,可以概括地说,要做到成功之前不松懈,就是要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并切实做到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艰险,且必须有迎难而上和克难攻坚的勇气、信心和方法。即使有时候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也不要气馁,而要及时调整并振作起来,并善于将一时的挫折和失败当作成功之母,切实做到始终不渝的前行。做事情,特别是干大事,决不要做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的蠢事。尤其是在即将取得成功的时候,更不可就沾沾自喜了,而应做出更大的努力,谨防功败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