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清明节哀伤辅导:提供一个哀伤过程

清明时节吃青团的风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寒食节,那时,百姓熄炊,寒食三日,于是以青团等为食。

把青团盛在碗里,一个个油绿如玉,艾草清香扑鼻,尝一口香糯绵软,清淡悠长,很是好吃。

每到清明时节,人们纷纷踏青郊游,扫墓祭祀,缅怀先祖。这是大家一起共同参与的一场盛大的祭奠。

这样固定的悼念仪式,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哀伤的心理过程,对丧失有着重要的心理修复功能。

扫墓时,通过一套有形的程序,清理杂草,修整坟墓,祈祷、祭拜,放置鲜花……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人知道并接受逝者已去,完成与丧失客体的分离。

什么是失落?

“失落”这个词根据The    Barnhart    Concise    Dictionary    of    Etymology的解释,大约在公元1200年开始被使用,同义于死亡与毁坏,最原始的意义为:被剥夺。可延伸含义为:“对那些曾拥有过的某人或某物,我们再也无法拥有了”。失落来自于被剥夺。当我们所拥有的,有重要意义,熟悉的事物,无论是有形、无形的,被夺去、或失去了,失落感就油然而生。当失去的和我们的关系越亲近,对我们越重要,那种空虚、分离的失落感就越加剧烈。紧接着失落,我们可能会感到悲哀、愤怒、愧疚、孤独、无助、震惊等。也可能拒绝相信失落的事实,更可能会失眠、失去食欲、感到无力,工作难以集中注意力、不想面对他人等。这些反应与感受都是正常的。经历失落事件后,每个人的反应程度不一,但大多数人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能顺利地调适并恢复正常生活,但也有些人仍然被悲伤紧紧缠绕着。

面对来访者的失落,咨询师们能够做什么

1、告诉来访者接受失落的事实,承认失落的无法逆转。

失落虽然带来痛苦的感受,但这些痛苦必须被体验、面对,否则借着病症或其他形式來影响我们。

2、提醒来访者暂时避免做重大的决定,因为失落与悲伤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力。

3、协助来访者找到适合调养身心的环境,重新适应生活。

可暂时避开会让自己受伤、不利复原的环境,并寻求亲友的支持。并尝试以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失落的经验与现在的生活,寻回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感,将情感、活力投注于新的目标、新的人、事、物之中。

悲伤是什么?

悲伤不只是难过〈Sadness〉的情绪而已,它所包含的是生理、情绪、认知与行为的各种因为失落而产生的自然反应。人面对到失落时,身心灵到受到一定程度的重创,承受沉重与庞大的压力。生理方面,因应失落的反应,包括会胸闷、窒息感、四肢无力、发抖、口干舌躁、头晕目眩、血压上升、胃闷或反胃等等。情绪方面,各种交错交叠的情绪都有可能会出现,可能同时觉得愧疚,又觉得解脱;也可能觉得悲伤,又觉得愤怒。其他象是无力、无助、无望的感觉,更是常见于悲伤反应之中。认知方面,便是会有很多念头,象是会为事件的发生找一个解释,或会有一些想法来告诉自己要怎么面对这样的处境。例如:“我该怎么办?”“怎么会发生在我身上”“我好想再见到他”…行为方面,则是因应情绪反应与认知反应所产生出来的行动。可能会不断的翻阅已故者的照片,或是会常常不自觉的往墓地去探望已故者,或是哪里也不想去,想先暂时远离社群,都是一种因应失落的行为反应。

咨询师进行哀伤辅导的基本原则

1、强化死亡的真实感

生者必须接纳“死不复生”的事实,才能面对因死亡而引起的复杂情绪与反应。但有时面对亲友的突然离去,会让人产生强烈的不真实感。强化死亡的真实感的最好方法之一,是鼓励生者面对死亡和谈论失落。

例如:灾难发生时你在哪里?当时的情况怎样?如何发生的?是谁告知你的?葬礼怎么举行的?亲友们是如何谈这件事?类似这些问题的讨论都有助于检视死亡事件的发生,来强化死亡的真实感,让生者接受死亡发生的事实。

2、鼓励悲伤者适度地表达悲伤情绪

大部分哀恸的情绪都是令人不安的,例如:恐惧、无助、愤怒、愧疚、紧张、焦虑、压抑和悲哀等。随着这些情绪的表现在失落发生的初期,会有麻木、幻听、幻觉、幻想、混乱、托梦等悲伤行为出现。心理治疗师应认识这些悲伤情绪和行为是一种“正常的”,而鼓励做适度地表达以纾解不安。

辅导悲伤必须要察觉失落对悲伤者的意义及冲击,例如:愤怒的情绪对象是谁?愧疚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幻听、幻觉、幻想的内容是什么?

心理治疗师应适当且有效地予以评估,检定出较为明确的问题焦点。否则,不管心理治疗师能引发多少或多有深度的感觉,都不算是有效的辅导。但是辅导过程中,心理治疗师引导悲伤者表达悲伤情绪时,谈到与逝者的往事最好从鼓励正向的回忆开始。如果会谈时悲伤者先从负向的回忆谈起,即使正向的情绪很少,心理治疗师也应想办法鼓励他谈谈逝者的一些好处,或过去曾享有的美好回忆。这样才能够让悲伤者透过辅导再经历对逝者的矛盾情绪。

3、帮助悲伤者适度地处理依附情结

悲伤者而言,顿时失去了一位长期亲密的依附者,必然会产生陷入绝境的无助、恐慌、茫然、苦思的反应。辅导员应该帮助生者适度地处理这种依附情结,了解悲伤者在处理与逝者的依附关系所面对的问题。也许他舍不得离开已经全毁的家园、也许他想要尽快离开这个让人难忘的伤心地、也许他认为建立新关系,将自己的情感从逝者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对逝者是一种羞愧、也许他认为根本没有人可以取代逝者的地位,这些质疑可能是对的,但必须协助他们面对并做适当的处理。但是有个原则辅导者必须要注意的,就是不要鼓励还处在剧痛期的悲伤者做任何重大改变生活的决定,如:变卖财产、改行、换工作、领养孩子、很快跳入一个新的亲密关系中。因为在极为悲伤的时刻,情绪尚未稳定,很难有好的判断力,并且容易产生不良适应而影响到未来新情境的适应或新关系的建立。重要的是告诉他,不要仅为减轻现在的痛苦匆促做决定,当他准备好时,自然就有能力做决定并采取行动。

4、从短期危机处理到长期悲伤疗程

悲伤辅导是一种割断依附关系的渐进过程。危机处理是在协助生者在短期内减除危机障碍和促进生活适应能力。事实上,危机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所有的危机必须有结束的一天。但是对某些人来说,悲伤却是长期的疼痛,需要时间来疗伤,更需要持续的支持。因此,悲伤辅导应从短期的危机处理转为长期的悲伤疗程,才能达到悲伤辅导的目标。当然,个别辅导是其中方法之一,可是限于人力,采取丧失团体(悲伤者自助团体)的团体辅导方式,应该是一个可能给予的有效而持续的支持方式。

5、心理治疗师应有能力辨认“正常的”与“病态的”的悲伤行为

当一个人面对“失落”时,不只在精神上会有极度的痛苦,在身体上也会产生明显的疼痛和变化。一般而言,在哀恸的过程中,都会感受到身体的不舒服。最普遍的症状是:头痛、消化不良与四肢疼痛。还有如:失眠、暴躁、不安、忧郁、缺乏或提高食欲也是很平常的现象。有的人会从事激烈的活动,而有些人却提不起兴趣。肌肉紧张、疲劳、记忆力不好及无法专心等情形,也会伴随哀恸而来。有些人会有过敏性的反应,另有些人会有双手颤抖、心脏悸动、晕眩、与呼吸短促等因极度焦虑而起的特性,还有人会有与其已死的亲人相似的病兆。

心理治疗师要有辨认悲伤行为表现的能力。

在辅导过程中,心理治疗师会面对没有重大失落经验的人,误认其正常悲伤行为表现为病态行为,而造成更为严重的不良适应。反之,辅导者亦有可能将正常悲伤行为当作病态行为辅导,导致延误治疗,甚至加剧悲伤的病态行为表现。因此,辅导者必须具备辨认“正常的”与“病态的”的悲伤行为的能力,才能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一般而言,“正常”或“病态”的辨别,应以该悲伤行为是否在常态的悲伤期间所表现而定。若常态悲伤期表现出过激的症状,心理治疗师视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悲伤治疗是必要的,尤其是生理上的疾病必须先确定并转介到医院接受治疗。否则仅给予悲伤者支持并再保证这些行为其实是正常的,即能帮助他度过正常的悲伤期。

如果悲伤者过了正常的悲伤期,还有下列的不良防卫或适应型态,例如:退缩、拒绝正视逝者遗像表示悲伤者还停留在不真实感,而采取不健康的心理防卫机转来减轻其焦虑。或长期保留与逝者有关的物品等等行为来消除分离焦虑,就是显示出不健康的适应模式。如果滥用酒精或药物来面对失落,而导致激化悲伤经验,阻碍哀悼的调适过程,心理治疗师则需采取积极治疗态度,必要时需要转介。

6、心理治疗师不要用陈腔烂调来抚慰悲伤

特别要提醒心理治疗师,不要用那些对哀恸当事人没有帮助的陈腔烂调,例如:“做个勇敢的男孩!”“生活是为了活下去”“一切很快就会结束”“你会站起来的”“一切将在一年内过去”“你会越来越好的”“坚强、再坚强”等等太过笼统却毫无帮助的“安慰话”。

哀伤辅导策略探析为丧失提供一个哀伤过程

一、人生中的丧失

丧失是指失去亲近的人,可能是死亡或者是离开,失去未来的各种可能性,甚至造成身体的损害等。丧失会给人带来悲伤,亲人的死亡或离去,使人有一种被抛弃感,与内心世界连接的客体的消失,会带来无助感,甚至会有负罪感,以为丧失者可能会认为亲人的离去是自己的错。

二、哀伤及哀伤过程的必要性

丧失必然带来哀伤。正常的悲伤,是通过悲伤而达到心理的痊愈,即丧失的痛苦的解除。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为他们的丧失进行过悼念,完成有效的哀伤过程,使他们的丧失得以修通。内疚感、回避等情感与行为,常可能一直伴随着他,成为未解决的悲伤的症状。长大的过程中,他感受不到真正内心的快乐。

三、心理治疗协助哀伤和修通的过程

(一)确认和理解丧失的真实性——承认丧失

承认丧失的治疗的功能,就是帮助求助者进行现实性检验,接纳丧失或者离开的事实。这可以使那些有丧失但一直否认的求助者可以面对真实的丧失。接受事实加上告别仪式是充满疼痛的过程,所以无论是心理剧还是工作坊一定要创造充足的条件。进行角色扮演,还原生活真实场景。当事人可以作为观众。意识到事态的发展变化或者离开的事实。当事人既是亲历者,又是旁观者,它是自己的故事,同时又是别人的故事,是她自己的痛苦,同时又是别人的痛苦,这种半参与半旁观的情形之下,她自动获得了客观立场,帮助她走出创伤事件。最后要说出再见。有的人在心理剧中,会失声哭泣,也会晕倒,这是一种情绪宣泄,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二)表达、调整和控制悲伤——宣泄哀伤

精神分析为丧失者提供了一个诉说氛围,可以表达对丧失的客体的爱与恨,表达时会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甚至忧郁(Frued,1923),而这是与丧失的客体分离的过程。当然也适用于其他的丧失。针对宣泄悲伤,常用的情绪处理策略有:

1.空椅子技术 

空椅子技术是格式塔流派常用的一种技术,此技术一般只需要一张椅子,把这张椅子放在当事人面前,假定丧失客体(亲人、朋友或希望等)坐在/放在这张椅子上。来访者把自己内心里想对他/它说却没来得及说的话,表达出来,从而使内心趋于平和。这个过程帮助当事人完成了与丧失客体没有来得及的告别,宣泄了当事人的思念与哀伤,处理其内心的自责与歉疚。

2.角色扮演

让当事人扮演丧失客体的角色,通过扮演,换位思考,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深深理解所扮演角色的想法,体会到丧失客体对自己能够好好生活的期望,以此作为调节消极情绪、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之一。

3.保险箱技术

保险箱技术是靠想象方法来完成的。辅导者指导当事人将丧失导致的负面情绪放入想象中的容器里,即将创伤性材料“打包封存”,以实现个体正常心理功能的恢复。另一种做法是辅导者指导当事人将已失去的美好部分锁入一想象的保险箱里,钥匙由他自己掌管,并且可以让他自己决定是否愿意以及何时打开保险箱的门,来重新触及那些记忆以及探讨相关事件。此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缓解当事人的负面情绪。

(三)转移与丧失的客体的心理联系——完成告别

我们通常会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活动完成对丧失的告别,这对于丧失者有很强的心理修复功能,协助丧失者面对分离,接受逝去者“在别处”的事实。仪式的意义是它代表结束一个活动,同时开始新的活动。如追悼、写信、鞠躬、写回忆录、哀诗、祭酒、祈祷等;这些利于当事人完成健康的分离,引导新的出发。此外,这个过程也可以通过集体形式完成,强化仪式感,达到互相分享与支持的目的。

(四)修复内部的和社会环境——重建自我

上述哀伤辅导技术只能处理丧失当事人的一部分问题,即情绪困扰。而社会支持,即一些亲友或支持性团体主动的帮助对当事人是很重要且有效的。分享相关体验,提供实际的建议及讨论应对方式能够帮助当事人更快的从丧失事件中走出来,开始新生活。

那些能够帮助哀伤者走上恢复之路的行动,要求当事人和有心帮助他们的人具有高度的专注、开明的思想、强烈的意愿和足够的勇气。

作者简介:

解凝

已帮助过

886人

入驻年限

13.9年

预约咨询

私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哀伤  哀伤词条  清明节  清明节词条  辅导  辅导词条  过程  过程词条  提供  提供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