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渣滓洞脱险志士胡春浦生前回忆录手稿现身

 

  华龙网讯 由渣滓洞脱险志士胡春浦生前所写的《“中美所”见闻》回忆录原稿首次现身。8日,红岩联线主任厉华向本报记者披露这部弥足珍贵的原稿的有关内容。

  这是一本约有100余页稿笺纸装订的手稿,字迹清晰大气,有些地方被反复修改,看得出作者的认真和仔细。厉华介绍,这部《“中美所”见闻》回忆录写于1977年至1980年,约3万字,作者胡春浦,由其子王宗力先生前不久捐赠给红岩联线。“回忆录记述了渣滓洞监狱里的许多

  重大事件和人物。为我们了解当年狱中资讯提供了宝贵资料。”厉华说。

  《红楼梦》专家成长为革命战士

  胡春浦在《“中美所”见闻》中,讲述了许多难友的故事,其中一位就是从国民党特务训练班中逃出,又被抓回禁闭的宣灏―――一位成长为革命战士的文学爱好者。

  《“中美所”见闻》中这样写道:在白公馆的犯人中,有一个人在研究《红楼梦》,他随时在那厚厚的几叠稿子上修改、补充,据他自己说,已写了12万字了,这个人便是宣灏。

  胡春浦回忆,宣灏是浙江人,家里很穷,小时候在一家小手工业店当学徒,抗战初期从家乡跑出来,想直接参加抗日救国的工作。恰恰那时有一个免费的军事学校在招考学生,他去报了名,考上了,从浙江到了贵州息烽受训。接受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宣灏才知道上了贼船。这个免费的学校,就是中美所训练班第五期,训练的不是抗日而是当特务。半年以后,他决心从贼船上逃跑。有一次,他逃跑了几十公里路,又被特务抓回去了,从此,被长期禁闭在白公馆。

  宣灏被关押后,能够自由地接近政治犯,他听到了很多闻所未闻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事,学到了很多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道理,逐渐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

  特务们最初还把宣灏当“同志”看待,后来宣灏经常公开辱骂蒋介石、戴笠及特务分子。因而,特务也就把他当“非同志”看待了。后来宣灏在“11・27”大屠杀中牺牲。

  据了解,宣灏的狱中遗作《红楼梦人物索引》,一直被红岩联线作为文物珍藏。

  小学教员试图越狱

  在白公馆渣滓洞,只要参加过进步活动,都被当“共党分子”严刑拷打迫害。

  在《“中美所”见闻》回忆录中提到小学教员小韦的故事。小韦是一个结实的年轻小伙子,常面带笑容,很少说话。他原是江北的一个小学教员,因为参加了一次群众示威游行就被特务抓来关押。特务用了种种酷刑仍得不到任何口供,就认定他很“顽固”,把他单独关进地窟。

  这个地窟有一个通风的窗户。小韦一个人关在地窟里,晚上把窗口的铁条掰断了几根。他把身上的衣服撕成一段一段布条,再像编辫子一样连接起来,一头拴在窗口的铁条上,一头拴住自己的腰部,慢慢从窗口爬出去,又借布绳从悬崖上往下坠。坠到一半的时候,布绳突然断了,小韦掉在了下方的乱石堆上,腰部骨折。由于中美合作所禁区太大,线路不熟悉,又是夜晚,受伤的小韦最后还是没能逃出这座魔窟。

  胡春浦“潜伏”渣滓洞

  巧建阅览室 成为“联络站”

  华龙网讯 (记者 匡丽娜)记者电话联系在成都工作的王宗力先生,他称父亲的手稿是在家中整理杂物时发现的。他仔细反复地读全文,每一次读到父亲留下的文字都令他辗转反侧。父辈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大爱,以及红岩那段无法抹去的历史都令他肃然起敬。

  王宗力先生还向记者讲述了一段有关父亲胡春浦的故事。他说,当时父亲是潜伏在国民党地方上层的,而且共产党员的身份并没有暴露。于是,他利用看守所长李磊自称自己为“慈善家”、“读书人”这一身份,向李磊提出建立一个阅览室的想法。图书室里有四书五经,还有蒋介石的言论集,有三民主义理论体系,也还有朱光潜的书。阅览室的建立让看守所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难友们不但有书可读,而且通过借书还书的过程,获得了互通消息的机会,各牢房的纸条、口信都集中到了图书室,再由仲秋元把纸条夹在书里传递出去。

  据王宗力先生称,凤凰卫视以《“中美所”见闻》为线索,制作并播放了5集作品《血色黎明―――渣滓洞看守所纪实》,披露了鲜为人知的人物和事件。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渣滓洞  渣滓洞词条  春浦  春浦词条  志士  志士词条  脱险  脱险词条  手稿  手稿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