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罗开富,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原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总经理、常务副总编。25年前,作为经济日报的一名记者,凭着坚强的意志他完成了368天重走长征路的壮举,为中国新闻记者谱写了一支颂歌。25年后,已逾花甲之年的罗开富在志愿者的陪同下历时67天再次重走长征路,这个数字正好是他人生风雨走过的年头数。
8月11日,仍饱受三叉神经病痛折磨的罗开富不顾远途归来的劳累,接受了三项学习教育专网(中国记协网)的独家专访,以一名记者的独特视角,向大家讲述了两次重返长征路的经历和感悟。这其中有九死一生的采访经历,有催人泪下的动人场景,有鲜为人知的红军故事,还有他为老区人民争取正当利益的奔走疾呼。正如一位记者所写:这个人,勤奋,善良,仁义。爱他的人爱他的率真性情,恨他的人恨他的无私坦荡。这个人,同时乖戾,桀骜,还有倔强……
罗开富接受三项学习教育专网(中国记协网)专访 甄学宝 摄
在中国新闻界有一位传奇记者,他就是曾两次重走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罗开富。8月11日上午,三项学习教育专网(中国记协网)编辑记者来到罗开富的办公室。一进门,满屋子堆放着的资料、书籍和文件袋扑入眼帘,采访在罗开富洒满阳光的办公室开始。
主持人:这是您第二次重走长征路了。第一次重走长征路,那时您正值壮年,当初决定走长征路的原因是什么?
罗开富:那个时候我42岁,走到43岁。决定重走长征路有几个原因:一个是我想走,想从切身体验中写长征,再一个是当时正值红军长征出发五十周年。另外,那时经济日报刚成立,需要一些重头的报道。这样就促成了第一次重走长征路。
一出发就规定了"六个必须"。简单说就是严格按照红军长征的行程,同一天出发,同一天到达。当年红军走了368天,我也走368天,每走到一个地方,必须是五十年前的当天。比如说1935年1月7日,红军打下了遵义城。7日凌晨两点打下的,50年后,也就是1985年的1月7日,我必须也要到达遵义。可那时候我的腿骨折了,大概有几十个小伙子轮换架着我的胳膊走。硬是走到遵义城门下,是50年后的1月7日到的,而且比历史提前了2个小时。我就在城外待了两个小时写稿。类似这种情况很多,一路上都是严格按时间行进的,一路上要有向导签字,前后大概有28000多向导。风风雨雨的,人肯定要生病。病了以后怎么办?医生陪着走。陪我走的医生有240多人,这样按照时间把红军原来走的路线基本上都走了。每天这么走,春夏秋冬,368天。
箫克题词
老红军、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左一),不仅将自己写的《忆长征》一书赠给罗开富,还亲自到泸定桥去看望他,鼓励他用红军精神去克服困难。这是罗开富在汇报长征原路还十分艰险,下了决心,爬了一半山崖又滚下来时的情景。 解放军报记者 徐良 摄
老红军、国防部长张爱萍非常关心徒步采访红军长征原路的罗开富,亲自打电话指示解放军要保护罗开富过雪山、草地,并为他专门题词:红军长征追踪。这是长征采访结束后,罗开富第3次向张爱萍将军(左一)汇报长征路上的情况。 邓维 摄
长征采访结束后,罗开富在向老红军王震转达长征路上人民对他的问候。 唐玉 摄
边走边看,边看边问边想。这是罗开富在长征路上的老爷山烽火台上写稿。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