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郭鹞(“复兴号”总师竟是慢性子,信么?)

 

  2009年,郭鹞从乌克兰国立航空大学无线电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他在国外读书时,就听说中国的高速动车组跑得多快多快,心里特别自豪。这一年他跟随心爱的姑娘落户到唐山,进入中车唐山公司工作。

  从航空跨入铁路,郭鹞做好了从零开始的准备。

  “刚进公司那会儿,我想从技术员做起,一点一点地成为高级工程师。”郭鹞说。

  作为新人,郭鹞被分配到系统集成室,负责整理会议纪要和学习原理图绘制等。为了尽快适应,他尽量多找活儿干,不懂就问,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训练自己对业务的熟练度。

  郭鹞认真跟着公司里的“老师傅”们学绘图。人家画的时候他就在旁边观察,或是拿来“老师傅”们的设计图,自己在旁边悄悄研究。

  2010年,公司启动国家863项目“高速检测列车动车组”的研发。由于平时踏实肯干,干活细致,郭鹞被安排负责电气位置图的绘制。这是他了解动车组构成和参与动车组设计的第一个机会,是他真正参与的一个项目,也是印象中最难的一个。

  “从第一次参与项目起,我就要求自己把每一条线号写正确。如果错了,它就有可能和另一条交叉,这样问题就大了。”他边说边摊开一张写字台大小的电气图,“因为下个工序的设计师要按照我的图去细化,每一个数字都代表了很大的工作量。”郭鹞回忆说。

  这几年,郭鹞很忙,他的工作“接单”状态是“快”的。

  国家863项目“高速检测列车动车组”项目、CRH380B项目、跨国互联互通项目、“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一个接着一个项目地做,他下意识觉得不安:“下一个项目的目标是为了挣钱,还是为了证明你是个好设计师?” 

  尽管近乎崩溃的时刻他遇到过很多次,但他总能很“快”出色完成任务。2017年初,“复兴号”所有型式试验获得一次性通过。但“一次通过”背后,是他的团队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模拟不同线路条件的昼夜奋战,细致、严谨做好每个环节。“那时候你不能扛不住啊,你是总体设计师,你扛不住谁来扛啊。”

  作为“复兴号”的总体设计师,他曾组织多次重大方案的设计变更。由于车辆设计的周期被压缩得很短,郭鹞就尽可能把方案做得详细,提前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工人在生产的时候不会慌。

  “有时很多细节需要反复斟酌,所以我很慢,不得不花上更多时间。”郭鹞自认为的“慢”,其实来自他的工匠精神:心怀敬畏,耐心做好每个细节,踏实干好每一天。

  郭鹞能感受到时光之“快”。有时他也翻阅自己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证书,然后感叹人生有限,能创造出的成就太少。他说,如果有机会遇到10年前的自己,一定告诉他要更珍惜做过的每一张图,经手的每一辆车体。

  现在他偶尔会意识到自己和中年建立起的些许联系,一扒拉头发,露出十几根白的。“我41岁了。再拼命做设计,也不过多做20年而已。对我来说,真的不够,再多活一百年都不够。”他说。

  他偶尔也想有“慢”的生活。幻想着找一个小岛,碧海蓝天,他在那里摄影或者写生,工作、结婚、生养子女,好像就这样安于天命了。但他又觉得,既然生活这么安稳了,初入这行时心里的一团火也不能就这么灭了吧,那就只能继续往工作里冲了。

  “现在我很庆幸把最好的十年献给了这份职业。我们这一帮人聚到一起去制造动车,经历过沮丧、喜悦、懊恼,还有很多其他的情绪,挺好的,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模样。”郭鹞说。

  中车唐山公司是一个盛产“劳模”的地方。当一系列荣誉如期而至,郭鹞不情愿把过多时间让渡给社交生活。他说:“我能掌控的是得奖后的态度,然后该怎么工作还怎么工作,能够调整的也就是这么大的余地而已。”

  在所有人都尝试起飞的年代,郭鹞怀抱初心,始终保持了奋斗者的姿态。

  而在他工作的公司,还有数千名技术人员在为“复兴号”的研发生产做着努力。他们扎根在工厂,用心让一列列承载着他们青春的动车高速飞驰。

  提起荣誉,郭鹞似乎有些压力:“给我‘最美工匠’这样的称号,我是敢接受的,‘中国好人’这个称号有点高了,我还差得很远。”不过他又补充说,“国家既然给了我这个荣誉,我一定当成一种鞭策。”

  妻子能理解郭鹞这种纠结,觉得这是完美主义者的宿命。“他跟很多同事一样,都到了这个辛苦的年纪,他想做好,想让周围的人都不失望,所以就会更加努力。”

  事后,郭鹞发了一条朋友圈。他说:“期待着,我们的动车跑在更多国家的高铁线路上。”

  从郭鹞的话中,我们或许理解了他为什么选择在办公室、车间里苦熬。没有“慢”背后的脚踏实地、严谨和专注,哪有“快”的结果呈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郭鹞  总师  总师词条  慢性子  慢性子词条  复兴  复兴词条  竟是  竟是词条  郭鹞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