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乡村伴随着我的成长,也从小感受到父母劳作、生活的艰辛。走出乡村,去更广阔的天地,是我年少的梦想。在省会合肥四年的大学生活,身边的同学,有来自北京、上海等各个地方的,相处之下,也让我感受到了大都市和乡村的不一样。毕业的那几个月,和同学穿梭于各种招聘会,有很多条件不错的公司向我抛出橄榄枝,有很多平台可以让我施展才华。辅导员打来一个电话,一次十多分钟的通话却影响了我,“你是党员,选调生村官是个很好的选择,家乡也有你的用武之地,父母也希望你能回家。”一夜的苦思冥想,最终决定告别我曾经梦想的地方,踏上回乡的动车。经过层层测试、选拔、培训,很幸运地成为了一名选调生村官。
2017年10月根据组织安排,背着背包,拖着行李箱,我来到了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横塘岗乡百子庵村。因是中共党员,一到村我就被任命为村书记助理,同时也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本就在农村长大的我,到村后很快便适应了村里的生活,积极协助村书记抓好脱贫攻坚以及村级事务管理工作,并与当地村干部、驻村队员以及村民们打成一片,大家习惯喊我“小刘”,我的扶贫故事也从此刻拉开了帷幕。
“能说会道,挺招人喜欢的小伙子。”农村长大的我深知获得群众信任支持的重要性,到村以后,我和村书记隔三差五地到村民家中走访,陪留守老人聊天、倾听群众所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帮周边农户干点力所能及的农活,在对群众工作有了一定的认知后,我主动参与到入户过程中,和乡亲们话家常,了解他们最关心的问题。随着驻村时间的推移,和群众越来越近了,每次入户,村民见了我都会一边嘘寒问暖“小娃娃来村里习惯不”,一边让我吃馍、喝点儿自家做的茶,如果入户正好赶上饭点儿,热情的乡亲们还会拉我尝尝自家的菜蔬,喝一碗凉凉的绿豆汤。我也很快就和村里群众混熟了,就连十里八乡的大娘婶子们见了面也能拉着我这个“小刘”唠上半个多小时,为此,乡里的年轻同事、老干部见到我还笑着调侃说我是“女性之友”。
“干活认真,挺实在的小伙子。”刚来驻村时其实还是有些不适应的,每天与村书记频繁地到农户家里入户走访,考验的不止是体力,更是与群众交流时的耐力。有时候,晚上冒雨入户,山区的路本就比较崎岖,雨后更是难以行走,入户回去以后,我仿佛是一个“小泥人”。有时候碰到不能理解我们工作的群众,心里难免还有点憋屈。甚至于刚开始工作时连家人都由于不理解经常抱怨。周末、节假日常常加班,有时候两个月都回不了家,夜里忙完了给妈妈打电话,妈妈带着关心和埋怨的语气:“就你一个儿子,也不知道回家看看,不要这个家啦?”直到妈妈在电视上、新闻上看到脱贫攻坚专题节目,看到新闻里他的宝贝儿子在干的扶贫工作,那天晚上打电话和我感叹道:“没有想到扶贫工作这么要紧,给贫困户带来这么大的改变,怪不得经常加班,你在那边好好干,注意身体,别熬夜太厉害了,有空还是要记得回家的。”
“踏实肯干,挺值得信赖的小伙子。”也许是干宣传工作的原因,在走访入户的过程中,我习惯性拿着手机挨家挨户给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模范户照相、做展板,从贫困户中选出一批勤劳能干的脱贫典型,把贫困群众的模范事迹写成简报积极投到各大新闻网站并在全乡张贴宣传,积极引导农户转变思想观念,克服过去的“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政策引领、找项目发家,能人带动、自食其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定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树立起脱贫的勇气和信心。村里很多贫困户在看到自己上了“新闻”后,有时候路上撞见我笑着说,“小刘,你看我又上新闻了,邻居们夸得我心里暖洋洋的,我这干活更加有干劲了。”
“来时一身书卷气,如今两袖泥土香。”回首这三年,忙碌而充实,简单且幸福,有辛酸,有汗水,但更多的是收获。我曾以为是我选择了村官这个岗位,现在渐渐明白不是我选择了村官岗位,而是我有幸被选中,有机会能够为家乡农村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我的扶贫故事不一定精彩,也远远没有讲完,重要的是讲故事这种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脱贫攻坚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工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大规模的脱贫任务,古今中外都没有先例,这是对人类减贫事业的巨大贡献。而身处这项伟大工程和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当中,本身就足够精彩!试想,如果把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中所有人的脱贫攻坚故事都讲出来、汇集起来,该是多么精彩、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横塘岗乡 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