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纽约时报等媒体报道,2013年很快结束,尽管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已为时两年,但在过去的一年中,奥巴马政府的外交重心被牢牢地牵制在中东地区,从埃及到叙利亚,从伊朗核问题到巴以和谈。国务卿克里第一年工作的唯一重心似乎就是中东;迫于政府关门,总统奥巴马甚至没有参加APEC领导人峰会。这样的局面让不少分析人士质疑:“亚太再平衡”是否已是明日黄花,两国两袖在亚太无声的角力也成为智库辩论的主题。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研究员易明认为,中国在过去一年内试图对“亚太再平衡”作出有力的回应,而美国的战略在实际上似乎陷于停滞。作者认为,在过去数月内,中国找到了一种“强硬的威权主义”的对付办法,即内惩腐败、打造中国梦,对外塑造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秩序,推行以中国为首的“命运共同体”,一方面承诺对东盟国家基建援助,一方面不断拓展和强化对争议区域的主权声索。
不过易明指出,打造“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铁路和经贸网络,更需要“精神上的联通”,单是利益的交换不足让中国的外交在周边引发共鸣,只有通过“道德的力量”才能彰显本国的魅力。
国际战略研究所的亚洲研究部执行主任赫胥黎则认为,“亚太再平衡”滞涩难行,亚洲国家对美国的“再平衡”的财力及是否会被中东拖住后腿疑问重重,而更要紧的是这些国家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加强与美国的安全和防务关系。而现在更的迹象显示,大多数国家希望在美中之间维持微妙的平衡,尤其谨慎地与中国维持平和的关系,以免妨碍本国的贸易利益。
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理事富利洛夫指出,美国最成功“转向亚太”无疑是在卷入二战的时刻,但亚太的局势与二战时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崛起也局不能类比为轴心国的兴起。他暗示所谓“再平衡”并非急迫之事,但同时又强调美国在亚太的存在至关,因为该区域正面临战略上的不稳定,国家间的对抗可能危及地区稳定。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务卿克里鲜有亚洲之行,他的时间都花在了伊朗和中东和平进程,而“再平衡”的倡导者,包括前国务卿希拉里、东亚事务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国安顾问多尼伦都已悉数卸任。因此,不少亚太国家质疑“再平衡”是否已是明日黄花。
外交关系委员会日本问题专家史密斯指出,对“亚太再平衡”最感快意的无疑是日本。在2013年开始时,日本尚且感到顺风顺水,但到了年底,奥巴马政府的“再平衡”却让日本感到模棱不堪。例如,由于在国会的困难,日本寻求进入TPP的努力给奥巴马政府增加了负担;中国推出的防空识别区又让美日同盟受到考验。史密斯还指出,有迹象显示,奥巴马国安团队对日本有所误读,如在东海争端中,美方呼吁两国保持克制,却往往“掩盖事实,让东京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