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诺曼底海边,美、欧、俄、乌等各国首脑的会见,以及次日乌克兰当选总统波罗申科的就职,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这两天目不暇接的握手与演说,究竟意味着乌克兰危机的暂告段落,还是标志着新一轮博弈的拉开序幕,值得做一番探究。
乐观预期的迹象
5月28日,乌克兰中央选举委员会就发布了本次大选的最后统计结果——彼得·波罗申科获得54.7%的选票,仅以一轮投票就正式当选为乌克兰总统。这次,乌克兰多数老百姓的一个普遍选举逻辑是:既然第二轮选举中,也一定会是波罗申科当选,那么何不干脆一轮通过,省时省力。
波罗申科的顺利当选,包含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多重含义。
第一,波罗申科所获得的选票不光是来自乌克兰的中部、西部,而且也来自除了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东部地区,包括哈尔科夫州(得票34%)、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州(44%)、以及敖德萨州(41%)等地,看来波罗申科在东部的得票还是一个不低的数额。主要对手季莫申科在竞选中落马,尽管,传说她要动员自由广场的激进派与波罗申科抗衡,但是她本人在大选后立即表示承认大选结果,并愿意与波罗申科合作。这初步表明:凭借波罗申科在大选过程中的表现,他还是有可能聚敛多数民意,成为把乌克兰引出危机的一位政治领导人。
第二,不光是西方各国,而且俄罗斯大体承认本次大选的合法性。在诺曼底,普京本人既与奥巴马、又和波罗申科“短暂的非正式交谈”之后,按照NBC的评论,虽然美俄之间在乌克兰问题上“存在深刻分歧”,但是在一系列问题上美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至少表明,过去这一段双方互相敌视的对抗性冲突,终于有了峰回路转的可能。
第三,作为乌克兰新总统波罗申科的就职演说以承诺和平、停止冲突、访问东部的顿巴斯地区、赦免一切放下武器的东部居民、提前举行议会选举、下放中央政府权力到地方、与俄罗斯关系正常化、以及在国内反对腐败等一系列内政外交的表态作为开端,基本上表达出了各方相近似的意见。6月8日波罗申科进一步表态将会停止在东部地区的军事行动。如果这一切能够得到落实,走出乌克兰危机也不是没有希望。
然而,人们关注的是波罗申科在就职演讲中严词声明的三项内容:一是重申乌克兰不会放弃克里米亚;二是再次强调乌克兰转向欧盟的不可逆转;三是坚称乌克兰的国家单一制结构不可更改。因此,对于有关乌克兰局势、特别是中长期趋势的种种“乐观预测”,眼下恐怕还难以立即得到验证。
克里米亚的“后遗症”
波罗申科关于克里米亚主权的声明,看上去振振有词——他再次重申:“克里米亚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乌克兰的领土”,但局外人都十分清楚,覆水难收。一段时间以来,无论是来自欧洲、甚或来自美国的一些官方人士在表达种种官方立场之后,不少人都会“非正式地”附上一句:“克里米亚问题应该是一个例外。”言下之意,此事应属“下不为例”之列。远非只要出手,事态即可改变。
但是,事态虽然不可更改,麻烦却还会不断。
首先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军方对于波罗申科就职演说的反应,以观察家穆欣的判断:俄罗斯眼下宁可准备一个更为悲观的前景。按照俄军事专家尤里·涅卡乔夫中将的分析:波罗申科在就职演说上关于克里米亚的这番话表明,“要收回克里米亚,除了使用武力之外,别无可能;因此,这意味着俄罗斯军队应该有能力应对所有会出现的可能性”。就在6月6日诺曼底纪念日的同一天,根据普京总统本人的命令,俄中央军区铁道兵部队提升预警状态。这一部队不只是承担着西伯利亚联邦地区冻土地带架设桥梁的工程,而且也负责大规模军事力量远程部署的先期工作。
更多类似的非常规性大规模调动准备,是为俄罗斯今年9月份举行的“东方-2014”军事演习而进行的。今年年初时,俄方参谋总长瓦连里·格拉西莫夫已经宣布了本次演习,但是鉴于当时乌克兰形势还较为平静,克里米亚也还在乌克兰版图之内,所以半年之后,俄军方表示:现在会做较多的调整。
6月7日当天,俄军方军事训练管理总局首长伊万·布瓦尔采夫中将宣布:计划中的演习“将会考虑具体的军事政治形势”,“将会极大程度上与我国西部边境地区的形势相关联”。军事科学院通讯院士爱德瓦·罗久科夫认为:俄罗斯实际上面临着新的挑战:“基辅已经宣布了报复计划,它有可能在保护国庇护下收回克里米亚半岛;而北约集中力量于波兰、波罗的海国家和黑海地区”。
而涅卡乔夫中将则进一步公开表示:“波罗申科排除了国家联邦制结构的可能性,意在消灭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进行反抗的民兵,这意味着基辅新政权所有和平计划如前一样,只是听来令人感到心寒。这说明,乌克兰国内战争还在继续,最近几天还在使用火炮和空军,因此结论只能是正在发生一场人道主义的灾难”。因此,涅卡乔夫中将透露:正在推进的“东方-2014”军事演习很可能在俄罗斯西部地区举行;“比如,可能会出现从远东、西伯利亚向俄罗斯的中部和西南部地区的大规模的军队调动”;“‘东方-2014’军事演习不光是有东部军区、远程空军会参与,而且,将会有所有军兵种的投入”。
看来,围绕着克里米亚的风波还远远没有平息,至少俄罗斯军方还是保持着高度戒备状态。
可望而不可及的“面向欧洲”
有专家认为,波罗申科要求加入欧盟的愿望未必不够真诚,但是他打算单方面加快加入欧盟的步伐,却与实现目标相距甚远。
日前,乌克兰与欧盟已经签署关于“欧盟伙伴联系国”的“政治条款”。波罗申科提出,希望在6月27日之前与欧盟签署联系伙伴国的“经济条款”,稳住欧盟对乌克兰的经济支持。犹如法国外长法比尤斯所云:波罗申科发表的演说“非常亲欧盟,可能比欧盟国家准备好能接受的更多”;但是,“当波罗申科说出联系国协议是乌克兰成为欧盟成员国的第一步时,我同我们的欧洲伙伴对此进行了讨论,大部分人并不这样认为,这很清楚”。(注:法新社基辅6月7日电)
法比尤斯这里所说的大多数欧盟国家并不赞同乌克兰加入欧盟,首先是指德国和法国等“老欧洲”国家,他们不光担心乌克兰的加入会过多刺激俄罗斯,也更担心欧盟现在的内部问题堆积如山,而发展水平和治理状况远不乐观的乌克兰的加入,势必引发更多麻烦,并且会大大减弱欧盟的决策能力。相比之下,欧盟的新成员诸如波兰等国,与乌克兰互为邻国,贸易关系密切,如果乌克兰能够入盟,那么无异于波兰本身的市场和经济能力得到大大扩张。再加上美国对于波兰的特殊影响力,因此,力挺乌克兰入盟就自然成为波兰的国策。
但是,至少目前情况下,乌克兰入盟的问题还得由“老欧洲”的多数成员国来加以定夺。
就欧盟而言,更为紧迫的问题是乌克兰大选之后的俄罗斯、欧盟与乌克兰的能源关系问题。虽然欧盟已经帮助乌克兰向俄罗斯支付了7.8亿美元的天然气欠款,这尚且只是整个欠款的一小部分。同时,连续四次三边能源对话,还远没有解决关键的天然气价格问题,第五次会谈迫在眉睫。在这一问题上,欧盟仍不得不更多承受来自俄罗斯的压力。在地区事务上,无论是将于6月26日举行的关于伊朗核问题的六边会谈,还是6月初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经过国内大选的重新当选,显然在这样一些重要议程方面,欧盟还只能与俄罗斯打交道,完全还没有乌克兰可以参与的空间。
乌克兰危机以来,一个有所变化的趋势乃是欧盟国家对于“东部伙伴计划”的反思,无论是德国还是法国都对于排他式的区域一体化进程有所重新认识,而学界和舆论比官方立场更进一步,经常可以看到的是,法德两国的民意表现出对于乌克兰冲突的态度更为中立。
同样,纵观近十多年来乌克兰民意对于欧盟、美国和俄罗斯三方的态度,也可见乌克兰在这一组三边关系中的确是难做决断。根据乌克兰智库RazumkovCenter的民调资料,2002年时,愿意以欧盟作为主要外交选择的民意比例是31.4%,愿意以美国为主要选择的比例为4%,愿意以俄罗斯为主要外交选择的比例为31.6%;到了2012年11月,也即欧盟发动对乌克兰的“东部伙伴计划”的前夕,愿意以欧盟为主要外交选择的比例上升为40.8%,愿意以美国为主要外交选择的比例下降为1.2%,而愿意以俄罗斯为主要外交选择的比例依然高居35.5%。这说明经过十多年的沧桑变迁,除了对于美国的偏好有所减弱,对欧、对俄的民意偏好虽时有起伏之外,并没有改变乌克兰民意对于欧盟与俄罗斯态度的基本定势。
从这个角度看,乌克兰若要单方面、大幅度、排他性地靠拢欧盟,即使在克里米亚事件之后,也不见得是一个非常稳定可靠的战略选择。
乌克兰联邦制的僵局
最令人关注而又扑簌迷离的,乃是关于乌克兰联邦制的话题。
多年以来,联邦制的问题一直是乌克兰国内政治中的一个争议性话题,当下乌克兰东部地区的武装分离状态,则又大大推进了联邦制付诸现实的可能性。而长期以来,俄罗斯对于乌克兰国内政体的联邦化寄予厚望,以期通过联邦制的安排,使得乌克兰国内高度分殊的地方利益,能够分别与东西两边相邻的俄罗斯与欧盟的市场同时接轨,使得俄罗斯不至于因为乌克兰的向西倾斜,而受到太多伤害。即使是2月22日政变上台的图尔奇诺夫和亚采纽克也没有完全拒绝联邦制的主张,也只是对此表示暂时搁置而已。
但是,6月7日波罗申科在总统就职演说时却明确表示,“乌克兰没有联邦制的土壤”,看来他是斩钉截铁地回绝了无论是国内、还是俄罗斯的这一诉求。
如果按照曾经讨论过的乌克兰联邦制的要求,其一,国内地方长官需要进行直选,而不是中央政府或总统任命;其二,地方拥有一定程度的税收支配权力;其三,由各地方自行确立俄语是否作为第二语言;其四,在发展对外经济联系方面,地方也拥有较大的决策自主权。
按照俄罗斯专家先前的估计,对于乌克兰新政权来说,有理由来推进非中央集权制的联邦制改革。首先,是因为乌克兰需要真正对于地方权力进行事实上的重新配置,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地区的政治和财政监督。因为在这些关键性地区,大权已经落到了经济寡头、地方商业帝国集团的手中。2014年2月,当时已被任命为第聂伯尔彼得罗夫斯克州的州长、本人也是乌克兰巨富的科洛莫伊斯基,曾经提出了一个地方分权计划。他建议由乌克兰一批最富有的寡头分掌地方权力,比如由首富瑞纳特.艾哈迈托夫掌管顿涅茨克州,维克多·平丘克掌管扎坡罗什州,谢尔盖·塔鲁塔掌管卢甘斯克州,瓦季姆·诺文斯基掌管克里米亚自治州,诸如此类。这样一来,实际上每一个寡头便分别在这些具有工业优势的地方拥有了一块自己的“封建领地”。这样一个局面一旦形成,任何政治财政权力的重新分配都是不可能的了,而只能是处于“新领主们”的掌控之下。因此,客观地说,需要有真正的联邦体制来对这样的“封建割据”趋势进行遏制。(亚力山大·卡拉瓦耶夫:“作为软性联邦制的乌克兰非中央集权化”,2014年5月30日,俄文版载于www.politcom.ru)
俄罗斯专家认为,作为总统的波罗申科本人也是乌克兰排行第七的富豪,不必实行联邦制,就已经在东西部地区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他除了掌管军队和强力部门,还可以通过克利奇科掌管首都。有人认为,与其通过实行联邦制来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力,并且听任地方出现不可控制的民选局面,还不如通过寡头之间的利益交换和协调来实现政治平衡。所以,就当下而言,未必联邦制最能切合于占据主导地位的利益集团考量。这就是为何波罗申科拒绝非中央集权化的联邦制改革的原因所在。(“AFederalModelforUkraine”,《MoscowTime》theNo,5340.March31,2014,Page11,Moscow)
对于乌克兰是否推行非中央集权化的联邦制改革,倒是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提供了一个相当直率的评论。他在乌克兰政局最为动荡的4月13日,曾通过伊塔尔-塔斯社发表了一篇谈话。在他看来:“联邦制会毁掉乌克兰整个国家”。他说:“如果你想保留乌克兰作为一个单一制国家,如果你想看到乌克兰作为一个内部统一的强大国家,那么我们就不该推进联邦制。因为联邦制会在将来分裂国家,会最终破坏乌克兰整个国家”。他说:“我甚至不想讨论这个问题。我是坚决地反对联邦制,因为我主张单一制的统一的乌克兰。”在卢卡申科看来,没有什么比迫使乌克兰推行联邦制更危险的事了。他一再强调:“这无论对乌克兰、俄罗斯以及西方都极具危险。乌克兰人将永远不会走这一条路,永远也不!”(Ukraine’sfederalizationwillsplitanddestroytheUkrainestate--Lukashenko;ITAR-TASSDailyApril13,2014,Moscow,Russia)
乌克兰联邦制问题上两派意见的僵局,非常可能成为引发未来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冲突的一个新空间。
短暂间歇与长期抗争的波状态势会难以避免
直到乌克兰5月25日总统大选的前夕,俄罗斯方面还是干脆利落地表明了妥协与合作的愿望。不光是冲突态势久拖不决对于俄罗斯经济会有大碍,而且俄国的民意也日显疲惫。同时,正在摆脱金融危机过程中的欧美方面又何尝不是急于找台阶而下,免受拖累。
俄罗斯外交与国防委员会现任主席的菲奥多·卢基扬诺夫在乌克兰大选一周之后,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以下意见:
第一,5月25日的大选为未来的政治对话作了重要铺设,虽然合法性还有问题,但俄罗斯愿意接受。第二,这场独立广场运动以原先政治系统的崩溃,以及领土的丢失为代价,并没有出现任何新的政治领袖,也没有出现任何政治精英。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被颠覆,但原先的寡头却照样存活。第三,乌克兰东部地区是不能够被轻视的,基辅必须寻找合适的方式与之对话,并重组他们的权力与利益。第四,目前的基辅和顿涅茨克都在十字路口,一方面波罗申科需要与过渡政府划清界限,停止“反恐斗争”;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的分裂口号也无法维持更久。第五,乌克兰的选民,在失去150万克里米亚选民之后,依然面向西方,这是俄罗斯无法更改的事实,但是如果乌克兰政治系统重蹈覆辙,则必定动乱不已。第六,俄罗斯显然并不准备对东部地区的局势承担道义和物质责任;没有莫斯科的支持,东部地区的造反难以持久。第七,乌克兰的外部必须是有保障的中立化,同时东南部有必要转化成建设性的亲俄力量,成为在乌克兰政治结构中有影响力的角色。第八,在所有相关方的参与之下,推进乌克兰内部的非中央集权化,没有俄罗斯与欧盟的合作,不可能有任何的结果,因此俄罗斯要成为相关协议中的主要一方。第九,按照1995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丹顿协议”解决乌克兰国内政治构架。第十,莫斯科应当向欧美提供认真研究过的方案,西方也应该相应地接受妥协、实行和解。
从卢基扬诺夫的短文一向被视为是官方立场诠释者的经验角度,大体上,可以认为:前述的俄罗斯军方立场乃是对于最坏方案的应对底线,而卢基扬诺夫的观点则是一个富于建设性的妥协方案。俄罗斯的官方立场基本上会在上述区间的两端之间摆动。
关键还在于美国的态度。
从奥巴马西点军校的演讲看来,美国要当100年的世界领袖,但更多地是怂恿盟国上前线打斗;美国大大提高了军事干预的门槛,但是会保留单边动武的最后权力;美国动武的标准是自己的制度和生活方式是否受到威胁,但是却又把国际法作为实施外交的基础。乌克兰事件就成为奥巴马上述互相矛盾的外交原则的试验地。
一个不太美妙的征兆是,美国外交不但继续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牵制,而且急于表明强硬立场的奥巴马,还是非常有可能重新卷入乌克兰危机的漩涡。从最近以来美国访问波兰、力挺波罗的海国家、包括给予乌克兰坚决支持的姿态来看,显然,这一切都大大地提高了冲突过程的风险程度。
笔者的判断是,短时期缓解和长时间抗争这两种趋势的互相交替,有可能是新一阶段乌克兰事件的基本面貌。但愿理智能克服盲动,而智慧能超越迄今仍存的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