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各类智库像雨后春笋迅速发展,智库热潮正在全国蓬勃兴起。这得益于中国改革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得益于国家的积极倡导、鼓励与支持。面对当前的中国智库热,我们既要热烈欢呼,也要冷静看待,既要赞扬成绩,也要关注问题。冷静看待存在问题,有的是新事物发展中的问题,具有一定客观性与必然性;有的则是可以避免的问题,应及时加以解决。目前,比较突出和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是:部分智库机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异化倾向和乱象,有的是苖头,有的则比较严重;有的是新近发生,有的则是长期问题;有的是少数智库所为,有的则是普遍现象。
近来,习近平主席对中国智库发展成绩作出了充分肯定,对存在的问题作出了非常客观的判断,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近日,中央已正式出台《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在这种形势下,一定要全面落实习近平主席指示,认真执行中央最新政策,在着力解决智库建设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时,一定要纠正异化倾向,加快建立智库组织行为规范,健全智库管理政策,切实推动中国智库健康有序发展,争取早日建成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
一、中国智库发展八种异化倾向
智库组织起源于西方国家,多指非政府的民间智库。西方现代智库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通行和相对稳定的规范标准、模式经验、运行方式,其主要特点是真正独立自主:机构自建、人员自选、经费自筹、研究自主、观点独立、建言独到、责任自负。西方智库以高质量的独立研究成果,影响政府决策、影响公众舆论、影响市场走向、影响国际社会。
中国新型智库发展,既要学习西方智库经验,又要体现中国特色,其中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既要发展官方和准官方智库,也要发展非官方的民间社会智库。前者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经费源自或部分源自财政,研究服从政府任务要求,观点与建议一般不能与政府主要政策相冲;后者是民间社会组织,经费源于市场,包括政府采购市场,研究任务服从市场需要,在拥护国家大政方针和维护国家和公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观点与建议可以独立于政府一般政策倾向,甚至与其相冲,提出严肃批评意见。后者与前者分属两大类别,机构性质、功能定位、任务目标、人员安排、运行机制根本不同,不应混淆。民间归民间,官方归官方,市场归市场,政府归政府。否则,两者就都会出现异化,甚至出现畸形。客观分析近年中国各类官方半官方、民间智库的发展,在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和成绩影响的同时,必须看到一些智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异化倾向,有的已呈畸形状态。概括起来,大致有八种异化倾向:
一是领导团队高官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别是民间智库,其领导人员组成要体现民间性、非官方性。但近年已经建立和当前正在筹建的一些智库,为了提高自己的层级档次和社会影响,往往强调领导成员身份的高端化,实际操作结果是高官化,高端变成高官,高官成为机构领导的主体。不少智库机构千方百计找寻本级和上一级在职或退休党政官员担任智库主要领导职务。
二是内部管理行政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其内部管理要去行政化,以适应现代智库发展规律要求。但当前有部分智库,特别是有的民间、半官方智库,主要领导为现职或退休高官,实际内部管理者也是这类官员,其管理职位与职能确定基本上仍以过去行政头衔为据,管理思维是行政思维,管理方式以行政办法为主,课题研究与项目安排多以行政职务为据分配担刚,课题内容取向与成果评价多以原行政职务高者的意见为权威,对外学术交流、举办论坛会议也主要按过去与现在的官衔进行出场安排、席位排序。
三是经费来源国资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其经费来源应当逐步市场化,特别是民间、半官方智库,经费来源要以市场为主,即使是政府采购服务,也要市场化、公开化、公平化。但当前部分智库,特别是有的民间、半官方智库,主要并善于利用本智库机构官员领导原有的和现有的官方资源和渠道,基金筹集、开办经费、办公场地、人员经费、课题经费、会议经费等大都直接或间接来自财政经费、国企赞助,基本都是源于国有资金。真正来自市场筹集、由企业发自内心的主动赞助支持的很少。有的以政府采购形式出现的课题经费,往往也是通过官方关系私下协商与内部讨论而定,并非政府公开渠道采购。
四是课题研究重叠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其研究题目、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要有各自特色、独到见地和发挥独到作用。但当前部分智库,特别是有的民间、半官方智库,课题任务、内容、层次、成果多与他人雷同,有的是千人一面、千言一意,少有独立依据、独到见地、独创建议。其产生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各个智库从多个不同的国家、地方和部门所属机构申请或协议得到基本雷同的课题项目,开展雷同的研究,产出雷同的成果。为同一个研究题目,由国家经费通过不同渠道支持几家甚至几十家机构同时进行研究,由此带来不小的财政经费与人员精力浪费。
五是学术导向同一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学术研究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维护国家与人民根本利益前提下,学术研究、讨论与交流自主自由,解放思想,创新理论,在主要研究领域形成具有世界眼光、中国角度、中华文化特色的影响世界的理论思想。但是,当前部分智库,特别是有的民间、半官方智库,基于其机构党政官员的领导、思维与管理,对课题学术研究的观点与结论,往往片面和过度强调要与中央领导意见、政府部门政策、经费支持单位保持高度一致,绝不可相左,绝不能冲突。其结果,有的课题研究成为政策的解释,有的理论观点成为特殊部门意见的表达,有的政策建言成为特殊群体的利益代言。
六是会议论坛形式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通过各种国际与国内、全国与地方的会议与论坛,发布其研究成果,争鸣其学术观点,展示其理论建树。这些会议论坛应该主题突出、频次合理、规模适当、讲究实效,产生社会正面效应,合理引导社会舆论。但当前部分智库的会议论坛,追求高规格、大规模,有的重金邀请国际名人,有的邀请国内高官与名人演讲,其中的一些人,同一题目、同一内容、同一观点此处讲了彼处讲。不少会议论坛只图形式和影响,缺乏实质内容,不讲实际效果,参会人员中途退场者甚众。会议经费或让国企出钱,或让民企外企买单,有的甚至要政府资助。会议除去成本,还有不少盈利,举办单位既赚了钱又出了名。近年国家多次重申减少各类有名无实、浪费钱财的论坛会议,特别是国际会议,不少地方与老百姓也对借各种名义开会牟利,议论纷纷,怨声载道。
七是成果评判官方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质量、成果水平和决策影响是其根本生命,其质量水平的衡量与评判有自身规律特点,研究成果要看其是否有思想创新、理论建树、决策推动、社会影响。但是,近年来不少智库研究成果的评判,片面与过度偏向领导评价、官场反应。不少智库机构要求,只要有国家和部委领导人对课题报告部分观点摘编的批示,有的仅仅是几个字批语甚至只是划个圈,项目成果即获通过,无须进行专家评审。这种官员评判成果的导向机制,促使一些研究机构想方设法联络官方渠道,向领导人送材料,有的现职领导人有时也为照顾老领导老同事面子,对报告材料划个圈、写两句,也成为报告成果的最终评判。官员领导对报告成果的批示固然可作为参考,但不可作为学术成果的最高、最终甚至惟一评判依据。
八是官员头衔教授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要以研究为主,学术为主,专家为主。但当前一些智库,包括不少民间、半官方智库,主要领导与管理人员大都是退休或在职的党政机关官员,有的人为要表现自己是专家内行,通过各种途径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弄得教授、研究员头衔,以此表明自身官员兼学者的地位与称号。这类官员教授,有的经过相关部委正式认定,多数只是某院校聘请去兼职讲课作报告;有的是十年二十年前的某院校教授,长期顶戴着教授、研究员头衔。中国科级、处级、司级、部级党政官员拥有教授、研究员、博导头衔的人数之众、比例之高,已经成为中国官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二、中国智库发展十个乱象
当前,中国智库在蓬勃兴起的过程中,整体是积极向上的,成就是不小的,得到了国家肯定与社会赞扬。但在一些智库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甚至出现了不少乱象。有些乱象,一些新建智库、民间和半官方智库中存在,一些国家机关事业类智库也存在。概括起来,大致有十个乱象。
一是退休高官多处任职。不少干部离退休后都想在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这是人之常情,国家也应当支持。但要有一定的政策规范。中央提出八项规定后,各个方面要求空前严格。中组部近来对离退休官员在各类社会团体组织中任职兼职作出了明确规定,只能在一处兼职,且不得领取工资补贴等报酬。但是,当前不少智库、研究会、促进会和协会、商会等社会团体中,退休高官多处任职现象仍很普遍。有的人任职几个甚至十多个,有的在多处任职中还是一、二把手,有的还是智库机构的法人代表。
二是现职官员多头兼职。不少现职党政机关领导,出任多个协会、商会、基金会和智库机构领导职务。出任这些职务,有的经过相关机构批准,有的私下商定、内部掌握;有的盛情难却、被动接受,有的半推半就,有的积极主动、主导策划。中央限制现职官员兼任社会职务后,不少官员有所顾忌,减少了多个公开兼职。但一些官员仍以各种理由、采取变通办法规避政策,名不任职,实际参与,明不领薪,实际取酬。
三是经商办企两头作战。一些智库,包括部分半官方和民间智库,为了获得充足的经费来源,既办智库机构,又经商办企业。办智库,以非公益和非盈利组织向政府向社会争取经费支持;办企业,以项目咨询、资金运作、投资参股、商业营作甚至开发房地产牟取市场利益。部分智库由于有退休与现职高官的关系舒通,既容易获得政府、企业与社会的经费支持,也容易拿到咨询、投资与商业项目,占有投资与商业先机。由于既办智库又办企业,有的智库领导和管理人员,其实际收入并不低于国有大型企业领导与高管;有的在多个机构、多头任职、频繁出场的在职或退休领导干部,其经过各种途径获得的实际收入可能已经明显高于金融央企高管人员的公开收入。
四是经费获取一菜多卖。由于多个政府机构、多家社会机构重复研究同一或类似题目,一些智库同时争得或接受同一或类似课题。由此导致一些智库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变换标题、调整内容表达形式等办法,一题多做,一菜多卖。有的甚至用已经取得经费、包括政府经费的不同课题的相关内容,通过形式变换打包向另一政府机构申请经费。一些公司企业、社会团体、政府机构,并非真正想如何利用此课题成果,只是想以此形式对某领导人及其管理机构合规地进行经费支持,因此,也并不监管其内容的重复性。
五是课题研究自娱自乐。一些智库机构利用国家、企业和社会经费支持,自立自定题目进行研究,其中一些研究,有的研究是低水平重复,有的研究结果不上报不发表,汇编报告一大批,结题后束之高阁。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重要原因是经费支持单位并真正想得到什么研究成果,而是对关系领导、关系单位、关系人员进行关系支持。因此,就根本不去看经费用于何处,经费效果如何。
六是成果评审圈内认定。不少机构进行课题评审,大都采取内部评审办法,有的只是走走形式,摆摆样子,到评审会场简单看看材料就发言,有的只是单位内部人员自我评审。即使外请专家评审,不少也只请关系人员、朋友专家。今天你请我参加你的课题、评审你的课题,明天我请你参加我的课题、评审我的课题。圈内课题圈内分配,圈内课题圈内评定,相互帮助、相互增誉。
七是项目咨询借名壮威。一些智库机构主要靠为地方政府、企业公司和社会组织提供咨询服务取得主要经费来源。有的为了获得高额咨询报酬,往往利用自己的关系与人脉,向被咨询单位承诺或变相承诺,能通过其特殊渠道关系为其解决政策问题、审批问题、社会声誉问题等。有些可能实现部分承诺,不少则只是请某部门某领导出个场讲个话,实际并不能够解决任何实质问题。
八是财务报销假票假证。想方设法规避国家财务管理规定,利用各类或真或假、有关或无关的各类票据、各种身份证报销课题与咨询费用,这是各类智库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中央八项规定推行后,近期此类行为有所改变,但总体并未根本改变,特别是部分民间、半官方智库。对如何规避国家财务管理规则,一些智库是在领导默认、财务指导下进行的。只要不被查,大家都有利;即使被查,法不责众,无伤大体。之所以如此,既有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与智库经费运用特殊性不太相适应的问题,更有智库机构有意规避政策的内在利益冲动的问题。
九是个人收入规避税法。不少民间、半官方智库,经费并不丰裕,人员工资水平并不高。但某些有特殊背景的智库,通过特殊关系能够比较轻松地获得党府机构、国有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和社会机构的经费支持,其领导与人员实际收入远超社会平均水平。更有一些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智库领导和专家,多处任职兼职,多方领薪取酬,经常出席各类会议论坛,参与各类调研咨询,获取出场费、讲课费、报告费、咨询费。部分人,年收入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官员学者、学者官员的富人群体。但他们的收入报酬不少都规避了税法,采取各种办法不交或少交个人所得税,其避税程度可能并不亚于一些公司企业高薪经理、高管人员和不少社会名家名人的避税程度。
十是机构鱼龙混杂。国家支持智库发展,智库热已经在全国兴起。在此热潮推动下,各种机构、各类人员纷纷以响应中央号召、建立新型智库为名,各种智库纷纷出现,一哄而起,鱼龙混杂。目前中国从上到下各个层级,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官方半官方、民间,自称的、打算转型的和准备新建的智库机构远远不止1万家,智库数量或很快成为世界第一。中央关于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文件出台后,智库机构泛滥现象可能会明显增加。
三、健全规范,完善管理
中国出现智库热潮总体是好现象,但智库发展中出现的异化现象应当予以纠正,乱象行为应当予以制止。一方面,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和严格执行中央关于智库发展的政策意见,把握好智库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另一方面,要制定具体的针对官方半官方、民间、公益半公益等各种不同类别智库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规范智库机构行为。特别要针对智库发展的自身规律,适应其固有特点和特殊要求,在智库的发起条件、设立资格、经费来源、经费使用、领导兼职、人员进出、工资薪酬、职称评定、课题研究、项目咨询、成果评审、成果报送、政府采购、企业资助、政策咨询、决策参考、财务管理、税收监管、会议论坛、出国交流、经商办企业等等方面,尽快出台相关的明确、规范、具体、可行的管理办法,开展一次针对官方、半官方与民间三类重点知名智库的审计查巡,制止突出乱象行为。
特别是要真正消除当前在不少制度政策和管理规范上的介于合规合法与违规非法之间的灰色领域与模糊地带,切实保障和积极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健康、有序、稳定发展,使其能够为提高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中国软实力、提高中国的世界话语权,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