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货币政策应转向适度宽松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日前发布第三季度宏观经济报告,报告指出,经济新常态下,传统财政政策的边际力度正在递减,宏观经济政策的关注焦点应放在货币政策上。报告认为,当前货币政策的基本定位应该从“名稳实紧”转为适度宽松。

宏观经济形势呼唤货币政策转型

新时期下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是在多重因素的叠加下导致的。中国现实的复杂性决定了单独的新古典主义或凯恩斯主义、新供给主义或新结构主义等都不能完全概括、解决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我们需要用大周期、大规律的视野来梳理导致中国当前经济形势的各种叠加性因素。

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回落的原因已从趋势性因素转向周期性因素,由供给性因素向需求性因素转变,通货紧缩的压力正在加剧。这就决定了中国宏观经济的治理一方面要用结构性政策来缓解潜在产出水平下滑的冲击,另一方面要用需求管理政策对冲产出缺口的扩大,更为重要的是要采取能够兼顾周期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的兼容性政策。

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在“趋势性因素”“不平衡调整”以及“超级债务周期”等因素的作用下使世界各国“投资增速超调”和“贸易增速超调”等现象依然在向深度蔓延。这决定了中国2015年出现的投资增速的回落、外贸的低迷以及资产价格的上扬等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世界结构性大调整和周期性调整的一部分。因此,中国经济调控和治理必须要求世界的视角。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增长

第一,从全球经济的整体环境和中国宏观经济的现状看,我国目前同时存在潜在增速下滑和有效需求不足。持续的总需求不足将带来中长期供给和潜在产出水平的下滑。有效需求不足若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会通过人力资本的加速折旧、物质资本形成速度的下降、金融效率的弱化以及内在结构性扭曲加大等导致潜在增长速度回落。因此稳定总需求对稳定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增长都有重要意义。

第二,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为恢复信贷市场功能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创造必要的条件。通过宽松货币政策推高价格水平,可以使一国摆脱通缩境况,减轻企业和家庭的偿债负担,使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所扩张。还可以通过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提升企业偿债能力,增加银行贷款和投资需求。

第三,在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导致经济过热。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约束,新的政企关系尚未建立起来,当前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刺激力度和规模相对有限,不会导致大规模派生货币供给增加。随着金融机构风险意识提升,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刺激效应也会在金融市场传递过程中被一定程度削弱。

第四,当前我国通货膨胀整体处于较低水平,股市泡沫经过调整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为宽松货币政策提供了外部条件。8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季节调整后的三个月增长年率约为-5%。消费者价格指数经过季节调整后的三个月增长年率在3.9%左右,近期虽有较快反弹,主要是受猪肉、蔬菜和蛋类价格在8月份有较大反弹的影响。食品价格季调后的三个月增长年率约为10%,剔除食品价格之后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长率仍然在较低水平。从物价水平的走势来看,有利于采取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此前股票市场的调整也为调整货币政策提供了空间。

第五,科学看待稳增长和调结构的矛盾。对于宽松货币政策一个可能的担忧是大水漫灌式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加剧我国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但调结构是一个长期性的目标,而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则是一个相对短期的目标。在宏观经济萧条和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的背景下,过度的紧缩不仅无法完成结构调整目标,还可能造成更大的经济衰退。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货币政策应转向适度宽松  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词条  宽松  宽松词条  适度  适度词条  转向  转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