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幼冲突的特征表现
从社会学角度看,师幼冲突是教师与幼儿由于目标、价值观等差异而引发的对立、分歧和相互干扰[1],是教师或者幼儿通过遏制对方以达到自己目的的一种行为。具体表现为:师幼双方心理上的愤怒、回避、冷漠等内隐行为和语言或行为的攻击性。师幼冲突不同于中小学的师生冲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从受教育者差异的角度看,师幼冲突中的受教育者是3-6岁的幼儿,而师生冲突中的受教育者是7岁以上的学生,由于身心发展方面的不成熟,幼儿自我中心特征明显,难以考虑他人立场,因此在发生数量上师幼冲突要远远多于师生冲突;第二,就教育者的差异而言,幼儿园教师承担着保教结合的责任,而学校教师承担的是教育的责任,比较而言,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强度更大、工作更为琐碎,较少考虑到每个幼儿的想法,致使师幼冲突多于师生冲突;第三,幼儿园的职能是保教结合,学校的职能以教育为主,师幼冲突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生活等方方面面,而师生冲突仅仅发生在学校教学中。
师幼冲突具有隐蔽性、异质对立性、价值中立性、频繁性等特征。隐蔽性是指师幼关系多由具有“社会优势”的教师一方决定,在师幼冲突过程中,幼儿即使意识到对立因素,也很少以激烈的行为表现出来,而是采取违背教师命令,对教师不理会、小声嘀咕等温和的形式;异质对立性表现为师幼冲突是由教师与幼儿心理上的对立关系而引发的,由于教师与幼儿在能力、经历、目标倾向等方面存在差异,并且这种异质性的人际关系对立贯穿师幼冲突的整个过程;价值中立性是指师幼冲突与师幼合作均是一种正常的师幼互动,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师幼冲突的正、负向功能也是相对的——主要看师幼冲突能否有效解决;频繁性是指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教师担负的保教结合的任务,幼儿园中师幼冲突发生频繁。
研究发现,幼儿园中激烈的外显的师幼冲突并不多见,大多表现为隐性冲突。当幼儿出现教师非期望的行为时,教师多采用回避的策略,较少对冲突作出及时处理,这其实是一种隐性冲突。幼儿由于身心发展水平受限,对教师的处理习惯性服从,“反抗”情绪与意识较少,多表现为紧张的状态。这种紧张其实质是一种隐性冲突,一种不良情绪的压抑,长期得不到释放将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师幼冲突在幼儿园中普遍存在,由于其隐蔽性特征,容易被人忽视。师幼冲突对幼儿发展造成的深远影响,应得到社会、园长、家长和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教育学家认为,师幼冲突是教师的教育水平不足、教育方式不当的结果[2]。心理学家认为,师幼冲突是由幼儿与教师心理发育水平的客观差距形成的结果。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师幼冲突是多元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合理性和必然性。从师幼冲突的功能方面看,其正向功能要比负向功能占优势。师幼冲突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教师要树立客观冲突观,认识到冲突的积极功能,创设宽松和谐的班级环境,降低师幼冲突危机。师幼冲突只有得到适当解决,才能发掘其价值[3]。
师幼冲突的发生与不良的师幼互动有关。研究表明: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发起的互动次数明显多于幼儿,内容更多围绕事务性互动,如提问、纪律约束、评价、提醒和要求等,缺乏情感性互动,如抚慰幼儿情绪[4]。这说明,教师多将与幼儿的互动视为教学任务,集中传授知识,忽视幼儿的情感。而幼儿期是儿童情感依恋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情感导向不当容易致使幼儿的诸多心理需要贫乏,如爱、尊重和心理安全的需要,这种不良的师幼互动不利于幼儿长远发展。因此,在这种事务性浓厚、情感性缺乏的文化氛围中,各方面未充分发展的幼儿自然难以达到教师的标准,师幼冲突随时都会发生。
二、师幼冲突现象本质上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
文化学研究是在最一般意义上对有关文化现象及其本质进行研究,并抽象出一般规律[5]。文化具有差异性导致文化冲突的产生有其必然性[6],师幼冲突实质上是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
幼儿文化是一种口语文化,成人文化是一种文字性的、抽象的文化,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和标准[7]。现实情况中,成人文化和幼儿文化始终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成人是强大的一方,成人文化代表着社会主流文化,相比幼儿文化更加优越,而幼儿文化处于弱小的一方[8]。冲突是幼儿违背成人世界规则而引起的,结果多表现为成人文化对幼儿文化的遏制。具体表现为:教师按照自己的价值标准规定幼儿行事,并且宣称自己是为了孩子好,而这种规定往往难以被幼儿接纳,幼儿的言语、行为始终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失去了自由。在幼儿园中,我们通常会看到教师对幼儿的行为和语言做出具体的规定,如发言必须要举手、上课小手放背后、小眼睛看老师等,而一旦哪个幼儿没有做到,教师就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强行纠正或惩罚。由于生理、情感、智力和社会性发展水平以及个体差异,幼儿通常不能达到教师的标准,而且这些标准多数时候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程度。在这种教师要求与幼儿能力相脱节的情景下,冲突发生也属平常。然而,幼儿有其自身的文化需求,为保持自身的文化,幼儿以一种乐观的、不在乎的态度对待自己所受的压制和不公平,表现为一种无声的反抗,其实质是一种隐性冲突。由常识可知,儿童存在着逆反心理:越被禁止的事情,越具有吸引力,其结果就产生外部压力与内部需要之间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会使儿童成为具有反抗性的人或钻空子的小滑头,违背教育目标。
家庭文化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其影响是率先的[9]。家庭文化通过日复一日的熏陶、感化,塑造幼儿的心灵、语言和行为,幼儿在接触到幼儿园文化之前就是家庭文化的享用者。家庭文化能够在多次重复条件下作用于幼儿,这使得家庭文化对幼儿的影响持久深刻。幼儿园文化是幼儿园内部成员共同遵守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等的总和,特点是具有独特性、软约束性、教育性,重视对以幼儿为主体的亚文化的规范和引导。家庭始终是幼儿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幼儿逐渐吸收并内化家长在人际交往活动中所持的特定价值观和策略[9]。家长的世界观、道德标准、价值取向、行为习惯都会对孩子产生导向性影响。通常情况下,父母待人接物文明礼貌,孩子也会如此,父母行为习惯不良,不按社会规则行事,孩子也会沾染一些不良习惯,在幼儿园中也难以按照幼儿园规则行事,在同伴合作、人际交往方面也会存在困难。幼儿园中的一些“调皮”儿童是常与教师发生冲突的典型的一类儿童,他们是由于不良家庭教养方式和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态度演化而成的。模仿学习是学前儿童的突出特点之一,幼儿将在家庭文化的潜移默化中习得的人际交往法则照搬到幼儿园中,并应用到教师的身上。每个幼儿都是各自家庭文化的代表,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过程其实是单一的幼儿园文化与多样态势的家庭文化的互动过程,这也决定了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而专业素养欠缺的幼儿教师在与幼儿互动时由于无法妥善处理与幼儿的关系而最终导致冲突发生。
三、调适师幼文化冲突的对策
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教师必须树立多元文化观念,抛弃文化本位主义,学会理解幼儿文化,与幼儿保持和谐的文化互动关系。幼儿文化与幼儿不断发展的身心密切相连,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文化有其特殊内涵,具有诗意、平等、哲学等内涵[10]。在日常教学方面,教师应该让幼儿从各自的生活环境和经历着手,设计和开展主题活动,而不应该仅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忽视幼儿的文化需求。与幼儿交往时,教师应把每个幼儿看成是独一无二的人,具有独特的天赋、能力和学习风格,尽可能提供机会帮助他们保持自己的特点,由此保持幼儿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做一个接受、赏识、尊重幼儿群体语言和文化的人,帮助幼儿理解和学习不同文化。
成人文化通过合适的路径介入幼儿文化,能够促成文化的融合与共生。游戏是儿童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儿童文化的实质是游戏[11]。教师积极参与幼儿游戏是成人文化顺利介入幼儿文化的良好途径。根据英国幼儿教育专家珍妮特·莫伊雷斯的研究,社会性游戏更有利于成人文化融入幼儿文化中[12]。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以成人文化中的合理内容参与幼儿互动,不仅不会造成游戏的中断,而且还能够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成人文化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达到两种文化融合的效果。这种观点启示教师需要把握住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在游戏过程中融入成人文化中的合理成分,改善幼儿文化中不合理的成分,积极引导幼儿发展。另外,家庭文化直接影响幼儿文化,教师在介入幼儿文化的同时需要介入家庭文化,教师可借助家长学校,向家长讲授正确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帮助家长加强自身修养,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
(三)抓住教育契机,推动新文化产生
文化冲突是教师和幼儿互动时产生的,冲突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教师和幼儿间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善于利用教育契机将利于改善师幼关系[1]。因此,教师需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锻炼自己识别隐性冲突的能力,积极了解冲突的产生路径,为冲突的顺利解决做准备。另外,教师不仅要传递幼儿园教育文化,还需要诠释、组织此文化,利用有效方式对幼儿以及其家庭施加影响,引导幼儿文化[2]。教师还要抛弃自身原有文化的不合理因素,积极引导幼儿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推动师幼主体间文化的产生,实现师幼关系的协调和优化。
(四)增进家园合作,注重文化交流与融合
家庭文化稳定、顽固地影响着幼儿,教师需深入了解幼儿家庭文化,创造机会促进家园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家长是家庭文化的创造者,与家长沟通,能了解各家庭文化的结构和态势,掌握幼儿的详尽情况,这对于教师与幼儿顺利互动、智慧处理与幼儿的冲突有良好的保障作用。对此,教师可通过家访、家长日等活动形式积极主动地与幼儿家庭近距离接触,以真诚平等的态度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幼儿园文化对每个幼儿内部倾向具有调节功能,教师也可通过加强幼儿园的教育文化来调节家庭文化在师幼关系构建中的作用,可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家园合作平台介入幼儿家庭文化的建设过程,在可能的范围内引导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五)家长应积极配合教师工作
家庭文化也会影响到师幼关系的构建。家庭的教育目的观、家庭的文化资本和家庭的教育方式都会对师幼关系产生影响[13]。对此,家长需要坚持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先进改革措施和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学习与教育相关的新现象、新理念,避免用过时的理念和方法对孩子进行管教,不逼迫孩子认同自己的价值观。另外,家长还需要积极弥补自身文化的不足,可通过观看幼儿园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环境设施,了解幼儿园的园纪园规、公约、习俗,感受幼儿园的园风、教风、班风以及幼儿园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增进彼此对于学前儿童文化需求、心理需求的了解,以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成效,共同塑造幼儿成长的文化环境。同时,家长在学习幼儿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认真审视自身文化,果断抛弃自身文化中不合理的部分,争取做到家园教育一致。
参考文献:
[1]王清丽.师幼冲突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2]许琼华.试析师幼冲突的多学科解决思路[J].教育导刊,2008,(1):30-32.
[3]原晋霞.幼儿园师幼冲突事件个案解析[J].教育导刊,2004,(9):38-40.
[4]孔云凡.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互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5]林坚.文化学研究的状况和框架[J].人文杂志,2007,(3):86-87.
[6]周忠华,向大军.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调适[J].吉首大学学报,2011,(2):151-153.
[7]汪琴.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审视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23(1):60-63.
[8]边霞.儿童文化和成人文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1,(3):8-9.
[9]何平.试论家庭文化与家庭教育[J].学习与探索,2002,(4):30-31.
[10]沈凤.现代儿童文化特点分析[J].教育科研论坛,2011,(6):81-83.
[11]黄云姬.论儿童文化与儿童游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26(4):36-38.
[12]【英】珍妮特·莫伊雷斯.仅仅是游戏吗——游戏在早期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M].刘焱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3]翟莉.学生家庭文化——影响师生关系的“远位变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5):607-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