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走出网络协商民主的实践困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从理论和现实来看,“广泛”应具有包容性,尽可能多的参与者;“多层”,包含国家层面、政党层面、政协层面和基层层面等;“制度化”是要细化协商民主操作层面的环节,针对不同场景下的协商民主制定具体操作指南,协商的“前中后”都要有程序和规则可循,特别是加大协商在决策前和决策中的力度,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协商的质量。而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协商协商民主的实现途径之一。互联网的自由、开放、互动等特点与协商民主的对话、沟通、谈判等特质具有内在的耦合性,互联网为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载体。

网络协商民主实践的三大困境

协商主体的“广泛陷阱”。一方面,网民的关系虚拟化。在当前社交网络,人们沉浸在各种社会化交友网络中,这种非社会化的人际关系摆脱了“单位”的约束,不用顾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民之间的信任度不高,关系不稳定。在这种状态下,就某一协商议题的讨论无法深入下去,碎片化的信息无法形成严谨的思维逻辑。另一方面,网民的角色随机化。由于互联网开放、互动等特质,推崇保护个人隐私,因此个体是以匿名的身份进入各类论坛发表意见和主张。这种无约束的网络行为势必会导致协商行为的虚拟性和随意性。

协商渠道的“多层缺陷”。网络协商民主在中国发展的内在阻力在于互联网和现实之间的鸿沟难以弥合,使处于协商网络与协商现实之间的协商渠道存在“多层缺陷”。一方面是难以逾越的现实鸿沟。在社会多层面紧张的背景下,网络中的负面情绪具有传染性,易感网民被仇恨情绪所牵引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极易抱团划分成不同群体。对于网络协商而言,因内化原因而导致的群体怨恨对协商过程、质量和结果都极为不利,群体怨恨的对象直指权力行使的肆无忌惮的愤怒,侧面也反映出受众人群对自身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的焦虑。另一方面是数字鸿沟的现实差距。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搜索成本和交易成本最小化,同时也改变了权力与财富的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它对无权势者赋予权力,对有权势者去势。但在现实社会中,掌握大量社会资源的富有者同样可以在网络空间拥有主导权,毕竟互联网本身只是一个平台,它内涵的各种价值如信息、机会、朋友圈等都是从现实社会衍生出来的,都来自于我们熟悉的现实生活。因此,富贫两个阶层在现实中的差距依然会在网络中存在,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富有者利用互联网创造更多的价值,而贫困者因硬件、技术等因素获取利己信息受到限制,不会在利益博弈中受益。

协商过程中的“非制度化操作”。协商需要一定的过程,这其中信息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掌握信息的多少、真假以及使用影响着协商的过程和结果。然而,互联网上提供的信息往往会处于“超载”状态,协商过程呈现“非制度化操作”。一方面,协商流程的不可控性。在网民参与政治进行协商的过程中,往往遵循一个既定的流程。它通常由一部分网民先挖掘出一个社会现象,然后一部分网民对此提出质疑,接着更专业的网民对焦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与分析,使之成为舆论的焦点。其结果往往具有戏剧性,核心人物的命运随着事态变化发生连锁反应。其中,推动这个流程的内在动力有三种机制,一是论坛的热帖机制,二是新闻的跟帖机制,三是网上的转帖机制。从技术层面增加了网民间参政议政的互动热度,无论热帖、跟帖还是转帖,缓解了网民的信息饥渴,但也制造了无数的噪声,造成了信息超载的巨大压力。对于个体而言,每一次的点击、回帖、跟帖、转帖微不足道,但面对基数庞大的网民群体就会形成爆发式的聚合能力,甚至可能改变焦点事件的发展局面。另一方面,协商议题的不确定性。互联网技术提供开放、自由的信息平台,有利于网民掌握廉价便捷的专业知识来讨论关切的协商主题。但任何事物都要辩证地去分析,互联网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对于网民个体产生信息过载的现象也不容忽视。个体在海量信息面前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对某一条信息的真伪判断也徒增成本。可以说,在网络空间遨游的网民个体真正高效获取利己信息的机会很渺茫。

网络协商民主实践的三大途径

构建协商主体的“广泛”培养机制。一方面,提升协商参与者的取样标准。对参与者的挑选工作决定着协商民主的成败,如果这一工作做得不好,协商民主的代表性问题就会受到质疑,其效果自然也要大打折扣。在互联网空间,就某一议题,参与者涉及政府官员、学者专家和持各自立场的网民代表。通过综合门户网站、各类大型论坛等社会网络或专业网络邀请协商参与者,可采取非随机抽样和随机抽样两种方式进行。就随机抽样而言,应根据具体情况在网络参与者中设定若干范畴,如教育程度、年龄层和不同性别,预定初选的人数,再从符合条件者中随机抽选。另一方面,政府对网络环境的有效治理。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的重要理念。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对新形势下网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互联网的影响力更加重视。如何营造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是政府需要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面对微博问政等网络参政平台的迅猛发展,政府应在当下策略和长远战略方面努力作为,建立起有助吸纳压力、化解风险,进而同舟共济的协商民主制度平台。

从应急思维走向顶层设计。在可预见的未来,由于贫富、阶层、城乡、地区等结构性差异不会消失,甚至有可能激化。同时,随着技术的扩张和教育的普及,全民素质会普遍提高,大众化时代必将到来。政府应清醒地看到,传统家长式管教或精英掌控的旧式应急管理和过度维稳的思维已无法科学治理大众时代的多元社会。政府需在公共政策制定和制度设计上作出调整,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不仅是外在的传播技术,还可以内嵌在国家治理之中。如帮助政府重塑行政流程,强化服务监管、丰富治理手段。同样,政府要实现执政的利益最大化也必须了解和回应民众多元的利益诉求,实现精准的服务管理。目前来看,民众意见聚合范围之广、时间之快、内容之丰富,唯有互联网能帮助政府实现关切民意。

从被动应对走向主动吸纳。在过去的典型案例中,网络协商对政府行为的改变产生了直接的促动作用,这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打破了政府独家报道和真相解释权,提供了更丰富的事件内容和解读视角;二是将具体事件置于阳光下,由于网民追问,上级政府迫于网络舆论的压力也被迫行使监督权,采取断然行动挽回局面。值得欣慰的是,时至今日,党政机关和官员微博已覆盖从中央到地方多个行政层级以及众多职能部门,进入现场、主动播报政策、直面民意、回应热点,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在官方微博的背后,凸显我国协商民主政治参与逐渐从单边网民发力、政府被动接招,向政府主动吸纳,官民良性互动转变。

构建协商渠道的“多层”整合机制。克服现实鸿沟和数字鸿沟对网络协商民主的负面效应,必须通过对“多层”协商渠道进行具体的实现机制设计。一方面,将网络协商民主与正式制度衔接起来。显然,这涉及网络协商民主的目标范畴。其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影响政府即将出台的公共政策。但公共政策并不是由参与协商的公民代表来制定的,而是由政府部门的官员们制定的。因此,如何将公民代表的协商与正式的制度制定和安排衔接起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其对政策影响力而言,在中国开展协商民主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中国近现代就有制度化的渠道,如各级人大、政协。如果激活,成效不可低估。而且,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建立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强调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之中。如果落实,其对政策的影响力是深远的。另一方面,因地制宜开展协商民主。面对不同形式的协商民主,在实际操作中没必要亦步亦趋,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保留核心环节操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几乎所有的协商民主实践都是由政府主导的,在此类协商民主中,党和政府本身对于协商民主的成败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第一,相关部门的领导和承办人员必须理解协商民主的基本理念和各种参与模式的操作程序,尤其是理解在网络空间协商民主的具体操作;第二,根据议题性质、参与模式和经费使用情况,选择适当的参与模式;第三,根据实际操作需要,甄选具有协商民主操作经验的学术机构或社会团体参与其中;第四,建立外部监督机制,确保协商结果的公正性和执行过程的规范性;第五,公开响应协商的结果,并运用协商结果与立法部门进行沟通,确保公共决策的出台。

构建协商过程的“制度化”执行机制。一方面,将公民代表协商和公众参与结合起来。一是实体协商与网络协商论坛相结合。这种形式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协商的信息不仅会从公民代表流向普通民众,也会从普通民众流向公民代表。通过二者之间的信息互动,普通民众的意见直接进入协商过程。从实践中人们发现,实体协商与网络协商论坛这两种模式所得出的议题设定与最后的共识绝大部分都是相同的。二是公民代表协商和普通公众的听证会相结合。一般来说,网络论坛的参与者多为年轻人,且教育程度较高。但还存在很多人群是不上网的,即便是网民,也有部分人群由于信息鸿沟的存在和技术壁垒的阻碍被排斥在网络协商论坛之外。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有些协商民主采取了公民代表协商与普通公众的听证会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听证会,普通民众的意见进入了下一阶段面对面的协商过程。另一方面,议题设定和操作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形成议题是任何形式的协商民主首先要做的事情。任何一次协商民主的实践都有某种契机,要么是广大网民关注的敏感事件要么是政府遇到的有争议的核心问题。为明确具体议题,还需从互联网搜集相关的咨询,这些咨询包括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网民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见主张,在此基础上确定议题。

在操作层面,第一,做好会议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在网络空间,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主要是准备相关阅读材料,使参与者对讨论议题的性质和争议有所了解。首先,在强大搜索引擎的技术支撑下,在各类大型论坛和门户网站有关议题的背景资料中,搜索、挖掘、归纳出相关阅读材料。其次,会前阅读材料的准备可借鉴专家方案。相关领域专家涉及本议题的博客内容或在各类学术网站如中国知网等检索相关学者专家的学术研究报告,以从专业角度进一步优化会前阅读材料内容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最后,针对协商议题在互联网发起问卷调查。第二,保证会议有效进行。一定的时间是保证协商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各种形式的协商民主的正式会议议程一般都是2~3天。先要花一两天时间弄清与议题相关问题的各种事实及其证据,请协商的参与者如网民的意见代表、学者专家、政府机构代表等说明事实的各方面情况。在此基础上,各参会者再花一两天时间讨论,对自己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诸方法的利弊,最后拿出一个大家都认可且可以约束所有参与者的方案。整个网上协商过程通过小组讨论、专家咨询和会后深度访谈几个环节来完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走出网络协商民主的实践困境  协商  协商词条  困境  困境词条  民主  民主词条  走出  走出词条  实践  实践词条  
智库

 创新国家

当今主流经济学的传统观点是政府没有多少刺激创新的能力。这一观点认为,国家在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尽可能小,只在"市场失灵"时出手干预。这远非...(展开)

智库

 走进边际成本为零的社会

陈昕在他的新书中,着力分析了在数字化的大时代,图书出版业唯一的生存方式就是走进零边际成本社会,这与里夫金的“协同分享模式”可谓如出一辙。陈昕先生是华人出版界的大...(展开)

智库

 制止“奇葩政策”的秩序维度

“奇葩政策”的含义是,人们从经验就可以判断出一项政策不具备合理性,很难贯彻执行。如“复婚不准操办酒席,违者礼金一律没收”“按教师学科分配生二孩名额”“就业、入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