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企业“甩捐”造成“捐赠资源”大量囤积

    当企业产生一部分库存,积压多时时,为了降低管理成本投入,企业开始积极寻求一种容易“脱手”的方法。企业“甩捐”现象逐渐流行。很多企业将库存的没有办法再销售的产品直接捐给贫困地区、福利院。

    如今,大量囤积的商品对企业来说,不再是什么难题,一种新兴渠道的流行,让这些商品看上去又多了一层华丽的外衣。

  

    近日,有知情人透露,国内某在线企业一次向打工子弟学校捐赠音响就采取了这样的“招数”。这些价值几十万的物品是该企业销售不出去的囤积商品。时隔一年,这些囤积的音响物品原封不动的堆积在海淀区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室里。学校校长很无奈的表示,这些物品对他们来说是“废品”,孩子们根本用不上。

  

    这样的现象在公益界并不在少数。很多企业将库存的没有办法再销售的产品直接捐给贫困地区、福利院。不用再费心思地去想着卖,同时借助相关媒体的炒做,在博得个好名声的同时又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谓是一箭双雕。

企业“一厢情愿”式捐赠

 

    库存对很多企业来说,属于正常商业活动。虽然中间涉及到管理成本以及资金滞留,但库存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一环。据统计,1988年全国2000亿元的库存积压物资到2007年底已增加到3万多亿元。

 

    在过去一年,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库存又大大增加。原有的库存未处理完,新增的库存又进仓,且库存时间短则一两年,长则七八年以上。虽说库存积压物资额度已达3万多亿,而真正得以处理的库存积压物资仅有几千个亿,大部分库存积压物资还滞留在仓库里。

 

    据全国库存折扣商品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毛德鼠介绍,如何促进企业将库存物资处理好,在目前阶段显得尤其重要。若不及时处理掉,严重的将影响生产经营活动。

 

    于是,捐赠成为了很多企业解决库存的途径。一方面减少库存管理成本,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形象“添砖加瓦”,何乐不为?而企业这种“一厢情愿”的捐赠方式也把受捐赠方陷入尴尬境地。

 

    “虽然很多物品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但企业毕竟是捐赠了一些物品,若拒绝,我们担心以后没有企业在给我们捐赠了。”朝阳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老师不无担心地说。于是,很多“捐赠品”变成了“废弃品”,堆积在学校一角,沦为“捐赠库存”。

 

    “从企业自身角度来讲,我们不希望自己捐赠的物资最终沦为库存,我们是专门作音响的,但是肯定不能捐赠音响,毕竟这不能立即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等各方面条件。”天创数码集团市场部总监刘仁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他认为,企业从事公益捐赠时,尤其是物资捐赠,不能本着“我有什么就给什么,而是你需要什么,尽力解决什么。”的原则。

 

    在国外,也存在把库存进行捐赠的现象,但这种捐赠相对来说,是需要捐赠,而不是“恶意”“甩捐”。

 

    2009年3月份,美国政府将把价值1.6亿美元的库存奶粉用于学校午餐和救济穷人的食品捐赠项目。美国农业部部长Tom Vilsack毫无顾忌地说,捐赠项目将会带来两大好处:给穷人解决温饱的同时可以解决奶粉库存的问题。

 

    捐赠信息对称成为企业在进行库存捐赠时首先考虑的问题,而不是纯粹的为库存找到一个“借口”。“我们非常不愿意,也不主张企业在做公益时,把它变成纯粹的营销行为,赤裸裸地把公益行为变成为销售服务。当然,做公益同时,企业赢得社会公众尊重,与之销售量提升,这是另外一回事。”刘仁刚强调。

 

    目前,有很多企业有积压“物资”,实际上还未失去使用价值,但却没有被有效地利用。

进行“引导性”捐赠

 

    捐赠库存物品支持公益事业的尝试让很多企业跃跃欲试。但对于如何进行“引导性”捐赠,不再让“捐赠品”变成“堆积品”也成为很多公益机构头疼的问题。

  “对于有意向捐赠企业,针对双方需求,需要进行事先沟通,从而对企业进行“指导”捐赠。”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公共事务部部长张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样可以减少很大一部分资源浪费,避免企业出现恶意“甩捐”现象。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企业是追求自我利益,自私的代名词,但公众对于企业的期望却是希望企业不那么自私,有点像大革命时期的理想主义,实际上,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在任何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个过渡期。对于企业“甩捐”的现象,陶传进认为,只要企业从大的方面往好的方向发展,就应该用宽容的态度看待。

  

    当然,其中,企业出现“甩捐”现象,说明捐赠双方话语权不对等,企业作为出资方,有权利进行捐赠,那作为公益机构或者受捐赠方也有权利“弃捐”。

  但他强调说,“很少有东西完全没有一点用处,除非是过期药品或者食物。”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公益研究中心陶传进主任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面对堆积的捐赠物品,除了企业自身实地调查研究外,这也是考验公益机构能力的时候,公益机构应该具备相应的能力,比如在内部消化,通过一定的渠道把多余捐赠物资调理,理顺。

  张雁也表示,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企业捐赠了一些养老院用不上的物品,比如图书等,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会进行“转移”,进行社会捐赠,比如捐给一些社区,尽量少堆积捐赠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变现”遭遇现实尴尬

  无须回避,社会“捐赠资源”浪费已经成为公益界一种现象。

  这种捐赠不仅体现在日常捐赠,在突发事件捐赠中,同样面临如此问题。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临时库房里依然堆积着非典时期剩余的大量医用物资和药品,它们距今都已经超过6年,早已过期或失效;而地震之后捐赠单位和企业捐赠的物资管理不严,存在着装箱的数量、名称与外包装标注不符,部分物资有过期现象。

  一方面是企业“一厢情愿”的捐赠,另一方面是“无用”公益资源“堆积如山”,面对如此“集中”和“闲置”的捐赠资源,究竟如何疏导?

  美赞臣营养品(中国)有限公司对外事务经理杨韵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会根据每个项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捐赠方式。而至于在什么情况下公司会进行物资捐赠,这很难确定。但她明确表示,捐赠的产品不属于“过剩”或者“过期”产品。

  业内一位专家表示,食品以及药品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捐赠期限”,毕竟涉及到“有限期”,但对于图书、服装等市场来说,这些行业存在着更大可再利用的库存资源。若积极引导这些行业进行库存捐赠,用于开展救灾扶贫、安老助孤、支教助学等慈善项目,那将极大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而针对“捐赠资源”堆积现象,很多专家认为通过变现是目前解决问题一种最好办法,这样一来,把捐赠品变成现金从而转化成必需品,完全解决了捐赠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矛盾。

  目前,在法律上,是允许变现,但实际操作中,却是困难重重。中慈社会捐助服务中心张姓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起成功的‘变现’案例,还处于摸索阶段。”

  他说,“把堆积或者过剩的捐赠品,通过变现的方式处理的比较少,也比较难。”这主要涉及到几个问题,首先该物品适不适合变现?其二,如何进行价值评估?其中涉及到价值鉴定,手续鉴定等。此外,若变现成功,下一步如何处理?如何找到下一个买家?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物资的公益价值与实际价值如何评估?

■相关链接

 

    汶川地震期间,相关部门提出,我国将建立捐赠款物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发布接收捐赠款物情况,尽量引导捐赠人采用捐款方式支援灾区恢复重建。此外,对于灾区不适用或过剩的救灾捐赠物资,可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按规定组织变卖。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在救灾款物使用管理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资金滞留基层较多、捐赠款物与灾区需求脱节、捐赠款物统计和管理不够规范、救助政策不够细化、临时安置方式不够灵活等问题。事实上,日常捐赠中同样存在类似现象。

 

    而捐赠款物信息管理系统缺乏的情况下,除了需要相关部门及公益机构及时发布最新需求信息,尽量引导捐赠人采用捐款方式支援受助单位,避免造成物资浪费。对于受助方不适用或者过剩的捐赠物资,在相关专业机构没有到位时,受助方应当积极变卖捐赠,所得资金全部作为捐赠款管理使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囤积  囤积词条  捐赠  捐赠词条  造成  造成词条  大量  大量词条  资源  资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