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番禺垃圾焚烧争议中,其实番禺居民“加强分类回收减排垃圾量”的呼声一直高涨,但从广州市环卫局局长“转型”成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吕志毅却在一次发布会上表示,广州垃圾分类试点十年仍处于“初级阶段”,寄望代替垃圾处理,有点乌托邦的色彩。
连日来,南方报网作了“垃圾分类代替垃圾处理,是否只是乌托邦?”的调查,97.9%网友认为“不是”。
早在2000年,广州就是全国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但最终宣告失败。
网友和市民甚至调侃道,是十年无功把垃圾分类戏弄成乌托邦,还是乌托邦的完美色彩过分提升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垃圾分类,在广州还有没有推广的必要和可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比邻广州的香港,其人口稠密和土地紧缺的矛盾还甚于广州,但在垃圾分类回收方面却远远领先,南方日报奔赴香港,详细了解他们的做法,还原一个社会精细管理样板。
【施政参考】
香港环保署向本报介绍
香港垃圾焚烧项目
如何争取公众支持
香港环保署首席环境保护主任吕炳汉向南方日报记者介绍,由于垃圾处理的需要,香港订定发展以先进焚化为核心技术的综合废物管理设施,在2008年挑选了两个可供考虑兴建第一期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的地点,即屯门的曾咀及大屿山以南的石鼓洲。
那么这个项目推进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为确定两者的总体合适程度,港府现正进行两个选址的详细工程及环评研究,预期研究会在2010年完成,届时我们会决定选址。也就是说,他们花了2年时间来进行选址前期准备。
为听取公众意见及增加公众对先进焚化设施的认识,以消除疑虑,港府进行了多项公众咨询活动,包括举办展览、向区议会介绍、跟非政府组织及居民团体进行座谈、举办专家讲座、组织参观外地焚化设施等。我们期望综合废物管理设施的建设能得到公众的支持。
■记者手记
几个细节看
香港为何反超广州
广州垃圾分类推广了近10年,现在几乎回到原点。香港的《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2005年才实施,现在无疑远远地走在前头。广州曾有的超前意识,为何被反超?
○细节1
广州没有“刘青云”
“蓝废纸、黄铝罐、咖胶樽嘛,香港的电视广告都经常听到啦”,周末与一位“老广州”闲聊,他背起香港影星刘青云夫妻拍摄的呼吁垃圾分类的公益广告,竟如数家珍,“那广州呢?”他顿时语塞。
记者印象中,广州还从没有公益广告教市民如何垃圾分类,仅有的环保公益广告,也多局限在文字口号式。
○细节2
地铁站是广州仅存的还存在分类垃圾桶的地方。
记者想丢弃一个矿泉水瓶,不可回收垃圾桶在闸机外,可回收垃圾桶在闸机内。“那是不是一定要按规矩的市民在出闸之前,把水喝完?”遇到这种情况,我想大多数人会选择随便丢弃。
○细节3
环卫工人都“蒙查查”
如果我想了解废物回收的实施方式等政策呢?
打开香港环保署等政府部门网页,《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都市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大纲(2005-2014)》、《香港环保卓越计划》等相关资料搜索目不暇接。甚至连全港每一个路边垃圾桶的位置,都可以查询到。
而在广州呢?不但官方网站搜索难以寻觅这类信息指引。就算询问环卫工人,他们也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规范的垃圾分类,仅仅懂得哪些垃圾可以卖。
【精细管理】
设计多种模式供不同楼宇选用
○点评大都会更要细管理
作为国际大都会,香港在垃圾分类这件“小事”上的细致令人感慨。
或许这是更值得广州等内地城市学习。当欢呼我们的城市“再上规模”的时候,有没有看到我们的“绣花功夫”还不够精细?
就广州垃圾分类来说,10年一场“乌托邦”的梦,是不是环卫等部门,工作做得不如香港细?
“在广州时,不知道什么是可回收,什么是不可回收,香港做得比较明了。”在广州读完本科的小张,至今在香港中文大学读研两年了,看到香港人垃圾分类如此自觉,他也在宿舍亲力亲为,喝完饮料总将瓶子倒清洗净,收集起来再放到回收筒里分类丢弃。
“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香港推动减少废物的一个主要项目。香港环保署统计,从2005年至今,已有超过1250个屋苑或楼宇参加了这个计划,涵盖157万个住户,约占全港人口的67%。本港的家居废物回收率,亦由2004年的14%大幅上升至2008年的31%。
香港的楼宇档次和设施配套千差万别,为此“计划”推行时提供了多种回收设施供选择:包括收集桶、挂墙架、多袋式收集袋(塑料袋、尼龙袋、帆布袋等)、盒子(金属盒、塑料盒、纸盒等)及其他废物分类回收桶(例如小型或可层迭式)。实在地方浅窄的,还可以用彩色胶带将物料回收室的地面划分成3区,分别收集废纸、塑胶和金属物品。
“早于1998年,政府重点宣传三色分类回收,三色筒从以前的每栋大厦一个,普及到现在基本每层楼都设置,市民已普遍接受。”香港环保署传媒关系组的梁嘉宏先生介绍,分类回收的载体有所不同,但分类方法基本相同,既能统一辨认,又因地制宜。
在回收设施的安放方面,“计划”给出了8个可用位置,其中,“最不理想”的“寄居”在楼梯平台、楼层升降机门廊。每个位置可选择多个回收设施相组合的模式,《住宅楼宇废物源头分类指引手册》都一一作了图文并茂的细致指导。
收集方式上也有所差别。
其中,有些楼层空间狭促,无法放置多种回收设施,只能放置一个分类回收桶,就采用“分时放置,分时收集”的方法,例如周一收集废纸,周三收集塑料,周五收集金属。或者在每天的不同时段放置不同种类的回收物品于桶内,例如早上7点到11点收集废纸,下午1点到5点收集塑料,傍晚5点到晚上9点收集金属。
此外,对于平时没有分类收集设施的物品的回收,例如旧衣物、旧电器及电子用品、旧电脑、充电池、光碟及碳粉盒等,“计划”则号召物业公司定期举办回收活动。
【借力物管公司】政府组织物管公司学习环保管理
○点评政府善借势而不缺席
政府部门推进垃圾分类,为什么总是有解决不完的困难?香港经验的启示是,要善于借势,物管公司的参与,可以说是一个多赢的局面。
而组织研讨、评比,则将政府部门的作用用到了“刀刃”上。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有为”不是大包大揽。
这样细致的设计如何落实到各个小区?
物业管理公司变成为推行计划的主要“合作伙伴”。
物业管理公司负责管理屋苑或楼宇内的日常事务,包括安排回收物料的收集和售卖。另外,每层楼最适合哪种废物分类和回收模式,也由物管根据实际环境和楼宇特点,规划购买和放置垃圾分类设施。
此外,一般物业公司都会跟清洁公司挂靠,回收的物料可直接卖给回收商,这样可避免“分开收集,混合运走”的情况,所得的额外收益也由管理公司或清洁承办商通过物业经费、社区康乐费用等方式回馈给居民。
据一些港媒的公开报道,有的大厦一年就可以从垃圾分类回收中回馈十几万元的物业费。
当然,政府为物业经理举办研讨会及考察团,让他们学习环保管理的知识。物业管理公司还可以代表居民向环境及自然保育基金申请拨款,资助垃圾废物分类设施的部分费用。
为鼓励居民及物业管理公司积极参加废物源头分类,政府每年都举办“废物源头分类比赛”,奖励推行废物分类回收有理想表现的屋苑或楼宇。比赛设钻石、金、银、铜奖,以及创意大奖、最高回收量大奖以及最低废物弃置量大奖。
而物管公司亦会视这些奖项为他们在物业管理上的认可。现时,大部分物业管理公司都会参加“废物源头分类比赛”,透过比赛互相竞争和激励,推动废物源头分类。
【发动民间团体】
民间团体推广活动可向政府申请资金
○点评“群众路线”的经验不能丢
有一种意见认为,广州等城市的垃圾分类做不好,是居民“意识不够”。且不论有没有道理,要真正做好垃圾分类,靠的还是这些居民。
事实上,走群众路线,不正是我们从建国到治国得心应手的法宝吗?
香港经验让我们看到,在群众中培育足够活跃和强大的民间团体,是于事有助的。
除了借力物管之外,香港庞大的民间社会团体也是推动垃圾分类的有力支撑。
12月3日,一个画上图案的绿色方形箱子矗立在铜锣湾湾景楼楼下,李小姐拿蛇皮袋装好一包衣服塞进它的大口。这个庞然大物是香港环保团体“地球之友”设置的衣物回收箱,从11月23日驻守至12月7日,之后又将转战屯门、沙田等地其它屋苑。
地球之友从2001开始旧衣物回收活动,8年来,已收集了超过4000公吨的旧衣物。所回收的衣物会经过筛选,然后出口至邻近国家作为二手衣物,达到抒缓堆填区压力的效果。
许多香港社会团体往往会在住宅小区、闹市街头、商场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方,设立流动的回收点。
而这些回收类别由不同的民间团体操作,往往区分得更细,仅地球之友一个环保团体,就有衣物、光碟、碳粉匣、泡沫包装、以物换物等针对性的回收活动。
不仅环保团体,香港明爱、乐施会、救世军等慈善团体也接受市民的旧衣物、旧电脑等回收。回收的旧电器和电脑会进行检查及修理等工作。修妥后的电脑和电器会由慈善机构转赠给有需要的人士。
问题是,香港的废物分类是属于自愿性的,不做也没有惩罚措施。全港700万人口,个人素质和环保意识难免有所参差,怎么将政策在港人中推广开来,并吸引他们持之以恒呢?
“要市民参与废物分类,必须要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香港环保署的梁嘉宏认为,香港政府把环保教育渗入常规教育中,同时又进行各项宣传及社区教育活动。”香港政府有详细的计划。
同时,这方面也离不开物管公司和民间团体的支持。前者也可以向环境保护署申请,为屋苑及住宅楼宇提供展览、讲座等教育及推广服务和相关的宣传品。
“每个周末,我们都会安排社员到社区做活动,宣传垃圾分类回收。我们准备了礼物,答问题。派发建议书,让他们了解垃圾分类的做法。”香港地球之友高级环境事务主任区咏芷,一直负责协会回收分类的事务,他们用3年时间,已经推广了40个屋村,而这部分推广费用,是由政府支出,委托他们做。“我们先做一个方案,给政府参考,他们认为可行,就给我们拨费用”。
区咏芷称,地球之友有6500名会员,长期分布在各个社区基层,了解居民情况和他们对环保的诉求,令推广更加亲民务实。“就连回收筒的设置都是我们了解后,再请人设计的,居民喜欢听环保团体说,政府的人他们可能觉得严肃”。而这样,又可以节约政府推广的人手。
当然,作为民间团体,他们对政府也有“不客气”的一面。现在全港屋村设有28000多个回收筒,公共屋村覆盖率有100%,私人屋苑覆盖率只有七八成左右,但区咏芷“苛刻”认为“还不够,要达到100%”。并向记者“数落”了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
【世界眼光】
日本经验我们能学到多少
忘了扔厨房垃圾
就得留在家臭自己
记者采访了一位长期旅居日本的中国学者,请他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介绍日本人生活中的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的源头,源头越是细分,末端的利用率便越高,这无疑已成为国际上垃圾分类处理的一条金科玉律。
初到日本的人可能很不习惯的一点是,日本公共场所的垃圾投弃所很少(因为怕被放置炸弹),但日本人已经习惯了把在公共场所产生的垃圾带回家处理。
外国人到日本后,要到居住地政府进行登记,这时往往就会领到当地有关扔垃圾的规定。当你入住出租房时,房东也许在交付钥匙的同时就一并交予扔垃圾规定。有的行政区年底会给居民送上来年的日历,上面一些日期上标有黄、绿、蓝等颜色,下方说明每一颜色代表哪天可以扔何种垃圾。
在日本,垃圾主要分为可燃和不可燃两大类,公共场所的垃圾投弃所便按照这两大类来设计。可燃的垃圾包括塑料、纸张等,不可燃的垃圾包括玻璃瓶、铁罐等。垃圾投弃所上都有特大的标志提醒人们分类投放。
此外,不可燃垃圾投弃所的投放口是圆形的,只有一个啤酒瓶底大小,大件的纸盒、塑料瓶等可燃垃圾根本无法投放进去。
在该学者旅居的城市,每周的一三五是可燃垃圾的投弃日。可燃烧垃圾主要是做饭过程中产生的厨余垃圾,在日本又叫做“生垃圾”。
“生垃圾”的投弃是日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如果在投弃日当天早上10点前忘了扔,就得忍受它放在房间里产生的味道,等到隔天的下一个投弃日才能把它处理掉。你不可能把它放在屋外,因为日本的乌鸦特别多,会把垃圾袋咬破,垃圾将遍撒家门前。
厨余垃圾中,用过的油的处理很重要。在日本,用过的油不能直接倒进下水道,而要去超市购买一种凝固剂进行凝固,或者用纸或布把油吸入,然后作为可燃烧垃圾处理。
书籍报纸甚至装糖果糕点的纸盒都要收集起来,捆绑整齐,在一周中有一天专门回收这类垃圾,经过处理后再次利用。
日本主妇会把已喝完的牛奶纸盒晾干,然后再剪开,一个一个的收好,等到可回收垃圾投弃日进行投弃,或者去超市买东西时带去放到超市门口的回收箱里。
奶瓶等玻璃瓶都要自己先洗净、晾干。塑料饮料瓶要把瓶盖放在一起,把饮料瓶上的包装纸撕下来,然后用清水把瓶子涮干净。
不可燃烧垃圾包括玻璃类、陶器类、金属类、塑料类、泡沫塑料类、皮革类、橡胶类、木头树枝、小型家用电器和其它一些如玩具、枕头、席子、蜡笔、水彩等。这些也会在每周专门的一个投弃日由垃圾车上门收取,一般是拉去填埋,但现在日本的垃圾焚烧技术越来越好,这些垃圾也基本上可以进行焚烧处理了。
日本的垃圾焚烧厂除受到政府监督外,发达的民间组织则更是对其“紧盯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