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在云南盈江3.10地震发生12天后,南都基金会来到灾区调研。作为资助型基金会,3月10日地震发生后,南都基金会紧急发布了“灾害救援和灾后重建基金”支持民间组织参与救灾的消息,并且主动跟云南的NGO联系,了解灾情,传递我们愿意支持NGO参与救灾的信息。3月14日,南都基金会审批了润土互助组关于“盈江地震深度需求调查”的项目申请。此次到灾区实地调研的目的,一是了解灾情和灾区需求;二是了解NGO的工作情况及需求。通过调研,指导南都基金会更好地支持NGO参与救灾以及长期的灾后重建工作。
灾情比预想严重
3月22日早上6点从北京出发,经过12小时的旅途奔波,终于于晚上6点到达了盈江,并立刻参加了“盈江救灾公益组织联合工作站”的协调会。3月23日,我们到受灾最严重的平原、弄璋两镇了解灾情。从北京出发的时候,我们以为地震只有5.8级,伤亡人口也不多(25人死亡,250余人受伤),灾情不会很严重。但通过现场了解,我们发现灾情远远比外界所知的严重。盈江约30万人口,28万人受灾,占总人口的90%以上。受灾最严重的平原、弄璋两镇,由于房屋框架不合格、空心砖质量差等原因,40%的家庭正房倒塌,90%的侧房(厨房、杂物间)倒塌。县城虽然很少房屋倒塌,但是很多房屋出现裂缝,加上余震不断,10多万居民晚上不敢住在家里,而是住帐篷。
灾区急需支援
地震发生后,政府和军队立即行动起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调运帐篷、棉被等物资,较好地解决了灾民的临时安置问题。但是,随着紧急救援阶段的结束,中央政府的关注减少,军队也已撤离,灾区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非常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援。
首先是清理废墟的问题。如前所述,大量家庭房屋倒塌,财产被埋,需要清理。老乡们没有得力的工具,清理废墟的任务非常重。此外,现在正值收割甘蔗的时间,老百姓还得忙着把甘蔗割回来,因此,急需人力支援。
第二,吃得问题。由于房屋倒塌,锅碗被砸,灾民只得吃公共食堂。大家把自家的粮食和菜拿来一起吃。但是由于今年1月开始,盈江已发生大小1000多次的地震,老百姓天天忙着避险,影响了生产和粮食收成。据了解,大部分村子的粮食只能坚持3-4个月。另外,当地居民喜爱的食品如猪油、面条等尤其缺乏。
第三,过渡安置房的问题。目前灾民基本上都住进了帐篷,但是在农村,大部分是大通铺式的帐篷,几十个人住一起,很不方便;而且雨季马上就要来临了,老百姓急需尽快住进过渡安置房。有的村子由于有机构资助彩钢板/油毡等物资,已经开始用竹子搭建过渡房,但是大部分的村子由于没有得到外界支持,还没行动起来。
第四,永久住房问题。现在正搭建的过渡房都采用新鲜的竹子搭建,据老乡介绍,由于新鲜竹子易受虫咬,过渡房最多只能住两年,需要尽快建永久房。当地盖房的季节需要避开雨季,一般只有11月至3月份。当地人均年毛收入只有4000元,而一般家庭盖房至少需要8万元,是一般农户家庭(4口人)5年的总收入。如何解决重建资金,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第五,临时安置社区问题。县城有两个集中安置点,每个集中安置点都有700多顶帐篷,4000多人口。这些人中,三分之一为外来流动人口,三分之一为缅甸人,三分之一为城区附件人口。这么多人集中住在一起,带来了各种问题,包括水电问题、社区环境问题、儿童课余生活问题、卫生防疫问题、文化娱乐生活问题、洗澡问题、不同国家/民族杂居问题等等。
第六,心理援助问题。
……
以上种种需求,政府无法全部解决,需要社会、企业和广大支援者的支援。
灾后重建需要更多NGO的参与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NGO积极行动,志愿者风起云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参与盈江救灾的NGO和志愿者都很少。我们看到,来到盈江救灾的NGO屈指可数,只有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基会、云南青基会、友成基金会、南都基金会、壹基金、益行工作组、润土互助行动、绿色流域、NGO备灾中心。而真正能长期坚守灾区的,只有来自昆明的益行工作组、润土互助行动等少数几家。
盈江救灾公益组织联合工作站是在盈江县扶贫办、团县委的支持下,由参与救灾的民间组织组成,核心为益行工作组。联合工作站定位为需求对接平台,一方面通过志愿者,收集灾区需求并发布出去;另一方面为有捐赠意愿的企业和个人提供建议,帮助捐方实现捐赠。由于人员紧张,工作人员及志愿者白天要了解需求,发布信息,对接资源;晚上开碰头会,开完会后,还要根据很多捐方的要求,撰写项目建议书,非常辛苦。由于缺少NGO的参与,联合工作站还在临时安置点开展一些服务活动,如儿童绘画活动、放电视等活动。但是由于人力有限,开展的服务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全县受灾的村寨有100多个,NGO关注到的连10个也不到。因此,盈江灾区急需更多的NGO的参与。
盈江地震给我们的启示
以往救灾经验表明,由于NGO具有灵活、服务多样的特点,能够提供很多政府所无法满足的需要,顾及被忽略的人群,灾后重建非常需要NGO的参与。NGO通过参与灾后重建,自身也能够得到发展,同时培育出一批本土的公益组织。
2008年以来,中国的NGO已经多次参与救灾,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尤其是云南本身是一个NGO非常发达的省,因此,此次盈江地震,参与的NGO如此少,确实值得深思。除了媒体宣传少、日本大地震的发生、玉树汇缴事件的影响等因素外,也许跟NGO在参与多次救灾后的理性回归有关。许多NGO经过前几次救灾经历,都感觉到从外地到灾区开展工作难度较大,自身的能力也不太够,因此对于赴灾区救灾显得相对谨慎。南都基金会宣布资助NGO参与救灾,但是除云南润土是南都基金会主动联系后申请项目外,还未收到其他NGO的灾害重建项目资助申请。
值得注意到是,南都基金会正资助的益行工作组在此次地震中表现出色。去年西南大旱后,南都基金会资助益行工作组,搭建云南草根组织救灾网络。此次地震发生后,他们于3月10日下午即抵达盈江,并在团县委的支持下,迅速建立起盈江救灾公益组织联合工作站,向外传递信息,接待外来的NGO,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益行工作组的工作也得到了政府的认可,他们计划长期坚守,并培育本土的公益组织。
我们除了要继续加大传播,资助NGO参与救灾和灾害重建外,盈江地震还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是要培育救灾、减灾、防灾与灾害重建的NGO。平时就要支持灾害类NGO的发展,这样他们不仅在灾害发生后可以马上投入到救灾中,而且可以在灾害发生前,开展减灾与防灾工作,减少灾害发生和发生灾害带来的损失。此次益行工作组、润土互助组能够发挥很大作用,跟南都去年西南大旱后一直支持他们开展救灾工作并具备了救灾的能力有直接的关系。
二是要支持NGO开发救灾信息平台。益行工作组此次竭力承担起信息平台的功能,但是由于前期没有相关的准备,不论是技术、人力都跟不上,工作效率较低。润土互助组在灾区做需求调查,手段也非常原始,连上网卡也没有,只能通过电话和短信传播。南都基金会之前资助过包括震旦纪在内至少两个救灾信息平台,但是此次救灾中并没有发挥作用,主要原因是这些机构只做平台,不到一线,缺乏信息,最终消失。未来应该支持直接做救灾的NGO开发平台,这个平台平时也运作,一旦发生灾区,更可快速启用。
三是要支持地、县级NGO的发展。现在NGO还都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地、县上NGO就非常少。以盈江为例,这个中国边境县城,竟然没有一家NGO。而救灾、灾后重建等工作依靠外来的大中城市的NGO是不现实的,一定要靠本土的公益组织、志愿组织才能长期开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