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中国著名民间草根公益组织“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以下简称格桑花)管理混乱的传言在网上不胫而走,一时间民间公益组织的公信力也受到社会质疑。12月18日,第三方评估机构公布了对格桑花的全面调查后得出评估报告。报告中称:格桑花身份合法、财务管理能力优秀、信息披露充分、无违法关联交易。格桑花事件得以告一段落,然而格桑花以及更多草根公益组织面临的志愿性和专业化的矛盾、救助捐赠与管理成本的矛盾却依然存在。公益要不要专业的人来做?谁来承担公益的成本?
■事件
格桑花遭“曝光”
格桑花是一个纯民间的自发公益组织,始于2004年。
创始人洪波是一家合肥医院的高级审计师。她在甘南碌曲县郎木寺旅行的时候,遇到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学的拉毛草、卓玛草小姐妹,开始了自己的助学行动。在自己行动的同时,她还发动周边的朋友,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有100个青海的失学孩子找到了一对一的捐助人。
2005年2月19日,大连的志愿者于锋专门建了一个网站:格桑花西部助学,用于发布需要救助孩子的需求信息,同时公布志愿者发放助学金的过程和反馈领款表、孩子们的照片以及实地调查报告。由于网站上对于受捐孩子情况的梳理清晰、真实,捐款发放过程全部可以在线查寻,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格桑花的资助者和志愿者,年底就有1000个青海的孩子得到了救助。
随着发展加速,格桑花也开始在政府部门登记注册,并于2009年7月进一步在青海省民政厅注册为“青海格桑花教育救助会”。迄今为止格桑花共结对帮助了2400多个西部的孩子,总计得到社会募款达到2800多万元,成为了民间公益的典范组织。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机构却在今年遭遇一场“信任”危机。
2011年8月,一些捐助人开始在格桑花网上发帖向管理层质疑,提出格桑花财务“两本账”、会员名单造假、涉嫌签订秘密协议等问题,随后相关行业媒体进行了跟进报道,一时间中国最大的草根公益组织格桑花也陷入诚信漩涡。很多网民提出,民间自发的草根公益组织都要失信于民,中国公益还有谁人可信?
就在此时,中国民间公益行业的很多活跃人物出面力挺格桑花。
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常务副秘书长赵华在公开场合为格桑花鸣不平:“任何一个组织机构或者企业在创业三至五年后,都会有各种矛盾问题涌现的情况,这是发展的必然规律,只要不是贪污、腐败等道德问题,其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改善和解决。”
南都公益基金会更是主动出资10万元,请专业独立第三方机构瑞森德公司对格桑花进行组织评估,希望通过评估结果告诉公众一个真实的格桑花。
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瑞森德深入到格桑花的项目点中进行走访,对格桑花历年来的注册证件、财务报告、合同文件、合作方以及项目点等进行了深入走访。12月18日,评估报告最终出炉,评估结果显示:格桑花组织身份符合法律法规;“财务公开系统”接受全社会监督,获得了大多数捐助人的高度认可和信任,财务管理能力优秀。不过报告也指出,在管理方面,格桑花交易审议和决策机制仍有不足,沟通机制尚不健全。
■调查
解答格桑花的三大质疑
格桑花受到的质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会员造假、私设小金库、关联交易。对于这三方面的质疑,本报曾经刊登过格桑花志愿者经过自己调查后发给媒体的信,瑞森德经过调查后,全面揭示了这三大质疑。
关于会员造假问题
质疑:之前有网友和媒体提出“格桑花”提交给青海省民政厅的年度财务报告与实际账目不一致,格桑花编造虚假会员信息获取登记注册并且没有按规定收取会员会费。
回应:按照我国现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格桑花的会员应该以青海省本地人为主,会费收入为其收入之一,活动范围在本省境内。但由于参与格桑花的爱心人士都不是青海人,遍布全国各地,无法成为会员,而成立协会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有50名以上的本地会员,最终为了注册,洪波等志愿者们采取的办法就是把过去的助学联系人,主要是青海省内一些学校的老师拉到名单里,而在注册后的成立大会,也没有选举过程,只是由兼职做公益的管理队伍志愿者宣布理事会和秘书处的任职人员。这一问题被发现后,格桑花主动向登记部门青海省民政厅进行了汇报,并按照民政厅的指示进行整改。2011年10月5日,格桑花在西宁举行了真正的会员大会,并以无记名差额选举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
关于私设小金库
质疑:有志愿者在网络上指出格桑花曾上报财务情况与实际不符,同时格桑花自己手里有一本与上报内容不符的账本,同时还私设小金库。
回应:问题出在目前中国的会计审计机构不熟悉非营利公益机构的会计制度,导致一些报表上的叫法和规定并不符合公益组织的特性,并且上交的账务报告一定是滞后于组织自己及时的记账内容的,如果单从数据上看,肯定不会一致。目前格桑花已经向相关部门提交了最新一份新的审计报告,经审计后不存在财务问题。
至于“小金库”,经调查得知实为2009年格桑花组织一次西部探访团的结余款,还有最后拍卖格桑花旗帜的三千多元收入,共约万元。这笔款项一方面可以选择退给探访团成员,但当时的探访活动组织者(也是志愿者)建议把这笔钱捐给一些经济有困难的义工用于资助其差旅费。但由于没有进行及时公示,所以造成质疑。格桑花在2008年5月份开发了“财务公开系统”,与项目捐助系统实现对接,任何人都可以进入系统看到格桑花收支情况的全部信息,明细页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笔捐款的日期、汇款人和用途摘要。报告认为“在中国公益组织里都算得上是难得的透明。”
关于10万元关联交易
质疑:之前网友和媒体质疑格桑花与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公司签署合同,并向其支付了10万元费用。
回应:2010年9月16日,洪波与载玮及高级顾问谢万北参加在上海举办的“总监午茶会”活动中谈到了对于格桑花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些困惑,活动主办方人力观察网负责人刘磊提出成立“中国人力观察研究院NGO研究中心”为格桑花提供人力资源咨询的设想,并和格桑花就未来合作达成共识。在2010年11月22日《格桑花人力资源中心合作协议》前,“中国人力观察研究院NGO研究中心”已处于筹备建设阶段,但由于相关政策限制,“中国人力观察研究院NGO研究中心”直到2011年2月8日才得以在香港成立,与格桑花签署合同的中国人力观察研究院NGO研究中心是中国人力观察网下属的一个中心。
评估报告显示,该笔交易不违法,未违背“利益回避”原则,同时由于交易在年度财务审计报告中有明确说明因而也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同时,10万元交易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属于合理范围。
■公益观察
公益专业运作需要管理成本
格桑花事件虽然告一段落,但格桑花以及更多的民间公益组织面临的志愿性和专业化的矛盾、救助捐赠和公益成本的矛盾仍然存在着。这些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公众对现代公益操作模式的陌生。公益除了需要志愿精神外,同样也需要专业的团队,以及支撑专业运作的管理成本。
格桑花从诞生之初就有一个特点:管理团队既是志愿者同时也是捐款人。迄今为止,这一特点仍然鲜明存在。但伴随着身份合法化、捐助队伍迅速扩大化的同时,格桑花的专职管理团队却迟迟没有建立起来,组织的管理与发展仍然在感性的推动中前进。
从2004年开始,格桑花一直是由洪波和一些核心志愿者通过兼职进行管理,管理队伍中的十几个人分布在7个城市,沟通只能借助网络,甚至对最敏感的财务方面,格桑花都是通过会计“远程计账”的方式实现。
曾在微软工作过的志愿者丁钧是第一个提出格桑花要有自己的专职人员的人。他在2007年预言,如果没有专业化的管理,格桑花必死!死法有两个,一个是规模过大管理不了的死;第二种是规模过大管理出现问题失去诚信的死。但当时他的提议遭到了包括洪波在内的所有人的反对:请专业人员,谁出工资?总不能拿爱心人士的善款来给专业人员当工资吧?甚至有人激烈地表示,如果用捐款人的钱给专职人员开工资,自己就退出格桑花。
“公众希望自己的捐款一分不少地落实到受助者身上,捐款用于项目运作、用于给专职人员开工资,仍然不被社会接受,怎么能让公众们明白,公益是有成本的!”丁钧在此次危机后着急地表示。建立专职工作人员团队的费用、项目运作的成本费用,对格桑花和所有民间公益机构来说仍然是一个问题。
评估为格桑花的清白正名,但只有未来的健康发展,才能证明格桑花真正有价值的生命力。
对于格桑花特殊的志愿者参与管理模式,评估报告提出了预警和未来发展指导:志愿者管理模式多年来有力地支撑了组织的发展,但管理问题也日益突显,在未来发展中志愿者参与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志愿者工作评估和绩效考核机制需要快速建立、实现专职人员和志愿者在组织运营中的有效协同。保留格桑花为志愿者提供的参与管理平台,但要制定出更规范的参与制度;另一方面,建立专职人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