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川道学苑一期培训活动结束并沉寂半年之后,2月28~29日,第二期“川道学苑”首次学习活动在成都启动,来自43家组织的七十多人参加了启动仪式和本次学习活动。本次活动以社会企业为学习主题,邀请了四川大邑“中国兔王” 张书平女士分享社会企业发展思路。乡村公益客栈、中国公益旅游网的创办人倪凯志、成都南夏春生态农业公司负责人陈涛、成都童心结手工艺公司创始人之一王霞等人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验。
张书平白手起家,多年来一直游走于商业和公益之间,既在商界获得了成功,也长期坚持在公益领域倾注心力,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并参与公益领域的发展建设。她从自身经历出发,以幽默的话语、发自鲜活实践的思考、充满智慧的现场点评给学员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期的社会企业话题为参会组织打开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思路。
川道学苑由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以下简称“512中心”)主持,目前活动主要针对川内处于初创期的草根组织,一些成熟组织根据机构需要也会派人员参加。
2008年,汶川地震催生了大量的本土组织,也使以协调各方联合救灾为主旨的512中心应运而生。在救灾转入灾后重建,灾区逐渐回归生活常态之后,512中心转型成为NGO的学习交流和支持平台。对于初创期的草根组织而言,他们不乏开拓事业的激情和抱负,也面临发展中的困惑和困境,在视野开拓、分享理念和价值观、提升能力以及资源筹措、寻找同道、拓展外部网络等各方面都有较多需求,需要一个抱团取暖的平台。按512中心负责人高圭滋的话来说,就是希望能搭建一个平台,“能够把NGO的窝铺得热和一点。”
川道学苑将培训重点放在民间公益理念的普及和方法运用上,主要邀请有经验、有思考的NGO行动者前来分享。同时,还从培训议程上费心设计,使学员和所在机构能够有机会个性化地展示自己,在这些机构与成熟期NGO之间搭建平台,也为机构之间分享信息、链接资源提供平台,帮助草根NGO提高职业化和专业化意识以及个人和团队的管理水平。
据512中心统计,首期川道学苑从2010年9月到2011年9月一年间总共开展学习活动12次,来自97家机构的学院参与活动共计586人次,学习议题从环保、社会性别、社区治理、灾害管理、组织管理、地方治理到伤残人群支持、公民社会、台湾经验分享等。
从首期的经验上看,由于参与学习活动的灾区NGO具有多样性,经验和积累差异较大,各机构派出的学员在能力和水平上也参差有别,需求不尽相同,每次活动的学员也不固定,512中心既要考虑每次学习内容的通识性和独立性,还需要在学习引导方面深入浅出以适应差异化需求。高圭滋表示,“这样的情况客观上导致总体上学习内容的连续性、系统性受到较大影响,尚需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协调。”
据了解,第二期川道学苑的16次学习活动,将以双月培训穿插单月沙龙的形式开展。除专家讲课、与学员互动、实地参访交流,还增加了案例分享与会诊环节,以及以NGO视角对热点公共话题进行述评等多种形式。议程中的“社会发展词典”,将邀请专家结合当期主题,以公民社会与发展的相关词语切入,以小见大进行阐述,培养学员学习能力。作为草根组织的发声和交流展示平台,一份筹办中的川道学苑双月刊杂志也将于近期面世。512中心顾问郭虹在启动仪式上致辞时表示,512中心和川道学苑致力于为四川公益界建立一个公共空间和机构间交流、展示和合作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