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一耽学堂

 

 

                            曹雨欣  乐洋

 

 走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走到承泽园内一处幽静之地,一耽学堂就坐落于此。学堂于2000年12月由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逄飞创立,定位于“文化+公益+青年”,主要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现在的活动主要有:走进小学开展“蒙学义教”,进入中学开展“文史宣讲”,在高校开展“青年晨读”、“体认传统人文讲座”,在社区、农村开展义教实践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公益实践项目,形成了“老中青少一盘棋”的局面,共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学堂成立初期,逄飞曾经在高校贴“招贤榜”,吸引了很多北大、清华、社科院、北师大等名校高才生做义工。12年中至少有1000多个义工参加了一耽学堂的活动,全国200多个高校及社团响应晨读。逄飞解释其原因为“最痛苦的人最先清醒,来的这些人对人性、对社会问题思考多,认同一耽学堂对道的追求理念”。学堂义工管理并不像很多的基金会那么严格,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义工的工作任务,一耽学堂尊重每个义工,来去自由。随着很多义工的生活周期转变,学堂义工策略也经常随之调整。如前期的年轻义工现在已经成家立业,没有时间参与一耽学堂的活动;学堂转而开始培养老年义工,号召更多的老年人在公园晨读,一位在团结湖公园晨读的义工后来在多个公园组织了老年人晨读;现在一耽学堂又在做年轻义工的工作,关注点拓展到家庭教育领域。

 

 资金是每个草根组织生存都要面对的问题。前几年,国内掀起一阵“国学热”,一耽学堂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依然踏踏实实地做事情。这种赤诚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行动,曾得到季羡林等大师的亲笔题词和众多名校生的追随,再加之国家当前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使得学堂受到各大媒体的关注,其中不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等权威媒体,但大量的媒体宣传并没有给一耽学堂带来实质性的资金支持。即便有外来捐助,一耽学堂也要考虑到和捐助方的契合度,学堂因此婉转拒绝过很多国际基金会、企业和个人的青睐。一耽学堂最初的资金来源于父母给逄飞准备的结婚钱,偶尔还得到过一些零星的捐助,大部分来自于在这里做义工的学生,还有一些认同学堂理念的企业和个人,总数并不多。2010年,一耽学堂封账,不接受外界捐款。学堂12年共花了200多万,大部分花在了印刷品上,仅有的几个全职人员一度以在学堂旁边的空地上种植蔬菜和自己做饭、晚上睡厨房维持生活,员工最高月工资是两千五,而逄飞最高时只拿到1500元,现在个人生计来源靠给一个高校学生做学习顾问获得。

 

 一耽学堂提倡“用最少的成本做事情”,常常是不花钱也能做事情。逄飞说真正的草根组织在最初发展的过程中都应该面对最基本的东西,当然也会面临缺钱等各种资源匮乏的状况,但既然是自我选择,必然也要面对这些,能坚持就会继续生存下去。当前草根组织为了维持生存向基金会申请项目资金,或者向政府申请购买服务,这容易造成民间组织为了花钱而做事情的局面,时间久了,也就失去草根NGO的生命力,被外界牵引失去方向。每个草根组织应该是以自己做的事情得到外界认同,吸引外界人士的捐助,将小事做大,使钱增值。“不是因为组织需要钱才接受外界捐助,接受了钱其实是给捐助方一个参与的机会。”

 

    他们也在申请政府购买项目,其处理政府购买项目和组织自主工作关系的思路很值得其他同行学习。逄飞说现在申请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只是他们整个工作的一个环节——印刷的宣传物及材料,而不会把所有的工作流程花费都寄望于政府购买上,以便能保持学堂的精神独立性。不对政府给钱抱过大的希望,更不依赖于此,而是把政府当成很好的行政资源,申请项目资金也是为了拉近草根组织与政府的距离,建立一种信任感,这也是保持草根组织独立性的方法之一。

 

     逄飞一直强调“一耽学堂”现在还是个虚体,是公众的一种认知,不希望被“机构化”。事实上从学堂成立之初,他就在努力注册一个社团,以便拥有合法的身份,但没有找到合适的主管单位,要“等待合适的机会”。学堂迄今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和社区都有活动响应者,按照逄飞的设想,一耽学堂应该至少有5个项目可以单独成立类似于传统文化推广中心、晨读中心等的机构。

 

     走过了12年路程的一耽学堂有着自己的理念,学堂提出“以公益建设文化,以文教引领公益”,希望通过公益之路为大家建立一个修道(逄飞语)的场所,成为一种精神事业,探索一种社会工作的理路(逄飞语),促进文化的觉醒。学堂希望通过文化活动提倡公益理念,让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不受制于身份,都能参与活动,更加认识人性,了解社会,通过参与社群,成为真正的社会人,进行社会服务;不同于传统教育封闭的课堂教学和功利心态,学堂希望给义工提供更大的反思空间,将教育放之整个社会背景,思考社会教化,与各种文化资源对话,从而更深刻的推动教育改革。这对学堂来说是沉甸甸的收获,到回头总结过去的经验的时候了。

 

逄飞说自己现在很喜欢和草根组织还有年轻人分享学堂走过的历程和沉淀下来的经验。很多草根组织生命周期短暂,虽然承担具体的事情有自身的发展方向,但缺少一种理念的提升,“民间组织发展至今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经验,是时候将我们的民间组织的经验进行整理和对话了”,他现阶段希望整理学堂的公益经验,和更多的草根组织一起总结提取他们的文化理念,以利于长远地发展。近期十九家草根机构发起“草根组织同行工作坊”,逄飞执笔倡议书。学堂希望能建立有学术性质的学团、义工团,修学践行,找到合适的年轻老师能陪伴学生一起宣传传统文化,实地践行公益理念,这种尝试也是希望对当前师生冷漠关系进行修复,并对中国的学术氛围进行一定的改善。

 

       请联系:逄飞010-62758604

       yidanxuetang@yahoo.com.cn

       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承泽园17号平房

(作者为中国发展简报特约报道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一耽学堂  学堂  学堂词条  一耽学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