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请点击此处
2013年三八妇女节前夕,一位中年女性手持“我为雇主定守则”的卡纸,呼吁社会关注家政工生存状况和劳动权益。这张照片在微博上发布后,让这个少人关心的家政工群体首次以一种所谓“颠覆”主流的形象进入公众的视野。网友惊呼“保姆逆天了。”
家政工在社会中极其边缘,她们说的话没人听,干得活儿没保障,也很少有人为她们代言,替她们发声。而这些边缘人群的权益议题更是难以成为公众关心的重点,无法引发更广泛的讨论并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
因此,让边缘人群的权益诉求结合当下社会倡导的环境进入公众和大众媒体的视野绝非易事。近几个月来,笔者组织参与了系列家政工权益倡导活动,现结合今年三八妇女节发起的“家政工集体为雇主定守则”的倡导案例来分析边缘人群的倡导活动是如何运作的。
从故事开始:话题来自社群
“家政工集体为雇主定守则”这一倡导活动和2012年女权主义者们接连不断的行为艺术式倡导活动有所不同,并非完全由女权工作者独立策划、行动,而是与妇女传媒监测网络负责运营的新浪微博账号“@家政工那些事”密切相关,可谓从家政工传播项目的日常工作中整合发展而出。这是笔者的第一项心得,即边缘人群的倡导话题必须与她们的需求密切相关,而她们的需求必须通过日常工作才能不断发现和识别出来。
2012年8月,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启动了家政工传播项目,通过@家政工那些事 收集家政工的相关报道,发布家政工的日常故事,展现家政工群体的真实境况和权利诉求,以倡导社会消除对家政工的歧视。这一账号启用后,成为新浪微博中唯一一个具有鲜明的边缘人群立场和权利视角的家政工群体公共账号。
@家政工那些事 作为家政工的发声平台,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收集和发布家政工故事。但是怎么收集?如何发布?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家政工是社会上少人关心的一个群体,她们的故事谁愿意听?而在微博用户中,家政工用户极少,微博也不是她们的话语平台,使用微博更多的是那些雇佣家政工的客户。如何从家政工讲述的故事中发现她们的智慧、幽默和生活的力量?妇女传媒监测网络经过几个月的经营,注意故事生动有趣、讲述亦庄亦谐,渐渐形成有特点的传播风格,受到许多铁杆粉丝的喜爱。
西安和济南的家政工社区组织在交流中也表示,她们亟需进行家政工的发声能力建设,而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在传播和倡导上经验丰富,再加上传播项目本身就要与家政工社区组织形成互动,为@家政工那些事收集一些故事素材,就这样,2012年12月30日,妇女传媒监测网络负责人吕频和笔者(当时担任@家政工那些事的编辑)受邀到山东济南积成社为家政工大姐们做故事工作坊,主题就是说说“尊重”家政工的那些事。
在这次活动中,家政工们对“尊重”都有很深的感受,她们分享了在和雇主相处中,经历了哪些尊重或不尊重的事,讨论了这些经历与家政工权益有何相关。在一个“尊重”的大主题下,发展出包括日常言行态度、吃饭休息权利、财务信任等六个分主题,整理出30多个故事,都是家政工们觉得和“尊重”有关的。这种带有半结构式访谈引导性质的故事分享手法,让一群家政工在短短两个小时内,有层次、有逻辑地把故事讲出来、记下来,从而挖掘出了丰富的素材,并整合出了家政工们清晰的诉求。
这些诉求都来自家政工内心深处。在付出劳动的同时,她们更期待得到雇主和社会的尊重,而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中对家政工的职业偏见,让她们深感歧视。她们提出多达20多条的诉求,如“不要叫我保姆”、“要保证吃饭和休息的时间”、“不要用金钱来试探我”等。这些诉求在后来西安和北京的故事工作坊上均被重新提出。可见,为边缘群体进行倡导的诉求必须来自社群人员的真实想法,才能在联合倡导时获得不同地域相似群体的支持。
好的创意:突破主流对边缘人群的认识
在上述的故事工作坊中,家政工从多个方面提出她们的期待,有家政工姐妹说要实现尊重,雇主和家政工双方都要努力。在交流中,不少家政工姐妹意识到,在当前的雇主与家政工关系中,基本都是雇主要求家政工如何如何,家政公司也制定了各种服务标准来约束家政工的工作规范,但对雇主却从来没有任何的约束。
“不能只让咱们家政工遵守规则,对雇主也要有要求!”一位在济南做了多年小时工的家政工刘姐说,“家政工从来都是雇主让你干啥就干啥,可是雇主也不能想怎么使唤我们就怎么使唤,家政也是一份职业,我又没有卖给雇主。”刘姐的想法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很快得到大家的赞同,一致认为家政工也要对雇主提出要求。
就这样,这次“家政工集体为雇主定守则”的创意诞生了。
家政工是极其边缘、弱势的人群,几乎没有人关心,在主流社会的意识中往往以悲情、贫苦的面貌出现;而大众媒体对家政工的报道也往往以市场需求、为城市贡献的角度出发,将她们作为主流社会的客体、而非主体,很少从家政工作者作为一个人或者一个劳动者所应该享受的权益立场来考虑。
一个倡导活动首先要考虑吸引公众的关注,必然得在活动的创意上有所突破,要打破主流对边缘人群的认知,常规的口号很难引发争议及后续讨论。要厘清雇主和家政工的权利关系,“家政工为雇主定守则”就是一个大胆的设计,颠覆了传统意识中对家政工“沉默、顺从”的刻板印象。
放大声音:联动的力量
光萌生活动的主题创意还不够,还要有行动的策略与创意,让边缘人群的议题进入大众媒体的视野。
几十个家政工的诉求,怎么才能确保被听到、被关注呢?作为组织者要有更多的考虑。首先,社群的联盟非常重要,这也是边缘人群权益倡导中尤其重要的一点。在“家政工集体为雇主定守则”这一倡导中,“集体”、“三地家政工”等具有普遍联盟意义的策略吸引公众去关心为什么家政工要联合集体发声,而且是跨地域、集体性的愿望,也更容易引起大众媒体关注她们的具体诉求。
继济南积成社的故事工作坊后,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又在西安和北京各组织了一个故事工作坊,收集更多家政工的诉求愿望。同时妇女传媒监测网络决定联合三地的家政工组织共同发起“家政工集体为雇主定守则”活动,以放大倡导活动的声音。
在这个案例中,不难发现有两个层面的联合。一是来自于家政工社群的联动,二是来自于各地家政工组织的联合。在为边缘人群倡导活动中,一定要有来自相关社群的互动和支持,这既能让倡导诉求更合情合理,还可以增加公众的信任以提升解决诉求的效率。同时通过社群联盟,公众看到倡导诉求不是一个家政工的意愿,而是更多群体成员的共同诉求,她们所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此外,边缘弱势群体独立发声的能力往往很弱,需要他人尤其是NGO代言,而社区组织的使命之一就是维护边缘人群的权益,为其发声。联合有影响力的社群服务组织,可以让倡导活动更容易进入公众视野,放大边缘人群的倡导诉求。
倡导反思:成效与风险评估
“家政工为雇主定守则”这一倡导活动是妇女组织和相关权益工作者实践边缘人群权益倡导的首次尝试,在这一过程中有诸多的反思和总结,尤其是社区组织和倡导组织仍然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边缘人群议题的发声、传播和倡导工作。
从媒体传播成效来看,“家政工集体为雇主定守则”倡导活动除了一些公益团体的网站有刊载,大众媒体的关注还比较有限,只有《环球时报》英文刊和《南方都市报》公益慈善版有报道。可见边缘人群的议题仍然很难进入大众媒体的关注视野。
从社区组织倡导实践来看,当前多数社区组织仅停留在社区服务层面,与赋权工作的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动员社群的能力,更缺乏倡导经验;但是其中仍有许多机构为边缘人群发声的意愿强烈,愿意主动参与联合倡导活动。
因此,倡导型组织和社区组织应当保持良好的互动,相互支持和配合,才有利于在具体工作中识别出恰当的倡导议题。当前,倡导型组织能在倡导起步阶段为服务对象提供支持,但是终将受到本组织关注领域、议题限制,很难在一个群体利益上持续地就议题向深度和广度上扩展。从边缘人群权益倡导的长远工作来说,更需要发展社群自身涌现的代表的主动性、培育她们的能力。
边缘人群的倡导工作还刚刚发轫,其倡导议题、策略、手法都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反复实验。它可能不会像女权运动那样快速进入公众和大众媒体的视野。但是它的确在发生着,至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边缘人群强烈的权利意识,看到社区组织与倡导组织的主动联合,更重要的是看到倡导的空间在不断被拓展,可能过去我们认为受到限制的空间,正在悄悄发生改变。而改变的可能不仅仅与环境相关,还与包括倡导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在内的我们的内心有关,因为一切争取应得权利的努力都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