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与阿里——中国互联网行业两大巨头,华尔街眼中的“中国双子星”,站在中国互联网科技发展前沿,两大巨头之间的竞争从未停歇。从业务到市场,从融资到投资,你追我赶,此消彼长,任何一方的微小举动,都足以翻搅风云。
企业竞争中,商业的成功决定最终胜负,但文化、价值观都隐隐丰富着胜负标尺上的刻度。然而,极为罕见的是,公益竟然成为两大巨头竞争布局的重要一环,甚至上升成为企业发展战略。
据民政部统计,2019年上半年,互联网募款信息平台有累计52.6亿人次参与,募集善款总额逾18亿元。其中,腾讯、阿里两家互联网巨头占比较重,且表现出不同的公益布局与策略。
从2016年开始,腾讯、阿里每年召开互联网公益大会,复盘一年来企业在公益领域的成效与经验。公益引发两家开启新一轮竞争,双方在公益布局、公益绩效等方面已形成激烈的竞争态势。
公益不仅拓展了两大巨头的竞争格局,也逐渐融入双方企业价值观,成为企业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公益的竞争,更是价值观、企业文化的竞争。
良性竞争是向前一步的永恒动力。良性竞争既然能促使腾讯与阿里在商业上位居前列,同样也可应用到公益上,促使双方推陈出新,互相进化,彼此成就,最终共同促进整个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
一、创始人:马云VS马化腾
在围绕公益的新一轮竞争格局里,腾讯与阿里的创始人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公益表现十分活跃,均成立了个人基金会,带头做公益。
1、企业高峰期双双转向公益
距阿里巴巴成立15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创下美国市场有史以来最大IPO交易。当时已卸任CEO的马云身家飙至200亿美元,一跃成为年度中国首富。上市不到3个月,2014年12月15日,阿里创始人马云发起并捐赠成立马云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马云基金会”)。这一年,马云50岁。
五年后,马云哭了,在他的退休大会上。
这一天是阿里巴巴20周年的庆祝晚会,站在华丽舞台的中央,马云当场宣布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十年前,他如此说过,但没有人相信。如今,准备了十年,马云兑现了当初的承诺。
媒体头条纷纷报道,冠以“马云退休了”的大标题。可马云对外表示,自己“不会停下来”,因为不想变成一个“只会赚钱的平庸的东西”。他选择了公益,因为“公益是最好的治愈剂。”
马云基金会成立一年多后,2016年4月19日,腾讯创始人马化腾捐出1亿腾讯股成立马化腾基金会。这一年,距离腾讯创立18年,这一年,马化腾45岁,这一年,腾讯总收入1519.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8%,腾讯再次实现年收入破千亿。
2016年的腾讯,意气风发,在以《王者荣耀》为代表的爆款游戏支撑下,腾讯超越索尼、暴雪成为全球最大游戏公司,企业收入破了多项纪录。创始人马化腾成立个人基金会,“用科技为社会做点好事。”
一个50岁,一个45岁,两个世俗意义上的商业成功者,双双转向公益。这是成功企业家的必然,或许,也不无对手之间的默契。
马云与马化腾在商业上互为竞争对手多年,却十分难得地在公益上携起手。
2015年4月,马云、马化腾联合了国内知名企业家在宁波成立公益机构“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二人共同出任基金会董事会联席主席,联手开展环保公益。这不是两人第一次汇聚在公益的旗帜下,他们也曾同时出任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理事。
2、捐资金体量更大
马云基金会与马化腾基金会均为获得股票捐赠的非公募基金会。
2013年10月,阿里巴巴向马云指定的一只新加坡慈善基金会授予3500万股期权,约定期权将转给马云成立的慈善信托。2014年4月,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前,马云宣布将成立个人公益信托基金,基金来自个人在阿里拥有的期权。
相比一次性大额现金捐赠,股票捐赠在企业家群体中更为流行。譬如马克·扎克伯格、比尔·盖茨等采取过此类捐赠方式。一方面避免企业在金融市场产生波动,同时被捐赠的股票在投票权行使上,仍将依从捐赠人个人意志。
同样,马化腾也承诺捐出1亿腾讯股用以成立马化腾基金会。按照2016年4月19日当天腾讯收盘价和汇率计算,1亿腾讯股价值约在 165 .7亿港元(约合140 亿人民币),相当于马化腾捐出了1/94个腾讯。在基金会资金规模上,马化腾基金会整体资金规模预计超过马云基金会。
3、教育、环保是热点
近些年来,行业公益发展水平不断进化,在扶危济贫式传统公益之外,教育与环保公益成为公益新热点。马云基金会与马化腾基金会与公益新趋势结合得十分紧密。
在公益领域选择上,马云基金会主要关注企业家精神、教育、女性领导力、医疗环保四个领域。其中,环保与教育版块是马云基金会投入较多的领域。截至2019年11月底,马云基金会五年来捐赠支出总计5.12亿元。其中环保医疗捐赠支出3.55亿元,教育捐赠1.45亿元。
同样,马化腾基金会也将教育与环保列为主要的业务领域。
据腾讯对外披露信息显示,马化腾基金会未来将主要支持中国内地的医疗、教育、环保等公益慈善项目,不排除为具体项目的执行来成立新基金会。同时基金会也将助力全球前沿科技和基础学科探索。
4、基金会气质反差——高调与“神秘”
在机构气质上,马云基金会和马化腾基金会,深受创始人个性特质影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一个高调张扬,一个低调内敛。
马云基金会继承了马云的行事风格。
这位自称“杭州佬”的阿里创始人,师范学校出身,做过乡村教师,十分擅长与人沟通,口才尤为出众。在创业早期,一无所有之际,马云能够凭借无穷的激情与非凡的领导力,将众多精英招致麾下,凝聚起有极强战斗力的首创队伍。
马云是形象传播高手,喜欢当众演讲。“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等金句成为马云语录,广为流传。马云喜欢太极拳,华人功夫明星汇聚在一部短片中,全都成为他的配角。每年阿里年会都成为马云表演的舞台,他俨然是阿里巴巴的品牌代言人,积极公开露面宣传阿里巴巴的文化,每次出场也多位于聚光灯和众人欢呼声中。相比企业家,马云更像是一个大众明星。他形容自己“闲不住”“爱热闹”,对外行事一贯高调张扬。
在马云极具特色的个人风格影响下,马云基金会业务表现比较高调,擅长通过公益项目、公益大事件的方式,持续赢得媒体、公众广泛关注。
成立五年来,马云基金会推出多个知名公益项目。包括马云乡村教育计划、马云教育基金、非洲创业者基金、中国女足支持计划及其他环保医疗资助项目。
基金会在影响力和号召力上表现突出。五年来基金会带动40家合作企业参与项目,投入金额4164万元。2018年,基金会获浙江省民政厅评估中国社会组织5A等级。
而马化腾与马云,在个人性格上,近乎截然相反。马化腾出身于体制内家庭,一路学习理工科,喜好阅读科普杂志,曾经梦想成为一名天文学家。据说在他腾讯的办公室内,放着许多天文学书,还有一台专业天文望远镜。看惯了星空宇宙,马化腾时常感觉“自己很渺小”。他为人安静内敛,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更少公开演讲,曝光量远低于竞争对手马云。
马化腾基金会沿袭了创始人马化腾的风格,行事低调。据腾讯对外释放的信息,基金会获捐的1亿腾讯股将在一段不短的时间内分批次执行。如今,马化腾基金会的捐赠执行进度,及具体公益项目开展情况,外界少有耳闻。
二、联合创始人:陈一丹VS蔡崇信
如果说马化腾与马云分别是腾讯和阿里两大巨头的明星掌舵人,陈一丹与蔡崇信则是陪伴掌舵人披荆斩浪的幕后英雄。同样,在腾讯、阿里的公益版图中,除去马化腾、马云,联合创始人陈一丹与蔡崇信也深度介入公益。
陈一丹位列“腾讯5虎”,与马化腾曾经是初高中同学,早年两人共同创立腾讯,陈一丹是腾讯前首席行政官,被称为“马化腾背后的男人”。而蔡崇信位列“阿里18罗汉”,是除马云之外的唯一一位永久合伙人,带领阿里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被称为马云背后的”隐形英雄”。
1、陈一丹退休办教育,蔡崇信捐股份
创业成功后,蔡崇信在阿里担任首席财务官,陈一丹在腾讯担任首席行政官,比蔡崇信更早介入公益慈善事务。
陈一丹塑造了整个腾讯的公益文化基因。早期,他带领腾讯投身救灾扶贫类公益,2007 年主导腾讯投入超2000万发起成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腾讯基金会”)。其中,陈一丹以个人名义向基金会捐赠达900万元。这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第一家公益基金会。陈一丹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互联网公益第一人”“中国互联网公益教父”。
未退休前,陈一丹一方面引领腾讯基金会的慈善工作,同时也开辟个人的公益事业。2009年,陈一丹个人出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转设为民办本科高校。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深耕教育,陆续有巨额资金投入。
2013年,腾讯网络募集善款超1.5亿元,是国内首个筹款过亿的网络公益平台。当年3月,陈一丹急流勇退,从腾讯退休,发起成立深圳市陈一丹公益慈善基金,专注于与教育文化相关的公益慈善。那一年,他42岁。
而蔡崇信在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前,与马云一起宣布,将成立个人公益信托基金,以从事环境保护、医疗健康、教育发展、公益生态四个领域的公益事业。2014年,马云发起马云基金会,四年后,蔡崇信创立蔡崇信公益基金会,那一年他54岁。
2、共同聚焦教育公益
陈一丹与蔡崇信共同关注教育公益。
不同的是,陈一丹关注全球范围内的教育前沿与创新。他认同教育的重要性,退休后前往海外名校深造游学,甚至在新加坡取得了博士学位。他相信“金钱只是一个工具,教育是最重要的。”
2016年5月,陈一丹捐赠25亿港元设立全球最大规模的教育奖“一丹奖”,用以表彰为教育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其中单笔奖金高达3000万港元,是诺贝尔奖金的3倍。
蔡崇信则更关注现代职业教育、青少年体育教育及教育脱贫三个领域。他学生时代在耶鲁大学担任曲棍球队队员,十分重视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角色,认为“体育是教育的一部分”。在其影响下,蔡崇信基金会发起“以体树人杰出校长评选”“体教融合学校计划”“职业教育学生实训计划”“女子足球发展计划”等教育、体育公益项目。
3、
社会影响力:
陈一丹全球知名,蔡崇信行事低调
蔡崇信及其基金会整体表现更为低调,外界少闻其动态。而提到陈一丹,在公众感知度上,他的公益声名甚至高于马化腾,在国内外被人熟知。在国际上,人们认得他是来自中国的“慈善家”。
2013年4月,陈一丹成为首位获评“中华慈善奖”的互联网企业家。四年后,他以捐赠额位列福布斯中国慈善榜榜首,以年度捐赠23.7亿元成为“中国首善”。
2018年,陈一丹捐赠价值逾40亿港元的腾讯股票,成立慈善信托以推动教育发展。迄今,陈一丹已陆续捐出90多亿港元。鉴于他对全球范围内教育事业的关怀与投入,国际教育学者通常尊称陈一丹为“陈博士”。
三、企业基金会:腾讯基金会VS阿里巴巴基金会
1、腾讯基金会成立时间更早,规模更大,涉及领域更丰富
在腾讯与阿里的公益版图中,除了两巨头创始人马化腾与马云的个人基金会之外,腾讯公益与阿里公益都具备强劲的公益引擎——企业基金会。
2007 年,在腾讯创立第9年,时任首席行政官陈一丹主导腾讯投入2000多万发起成立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这是中国第一家由互联网企业发起的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腾讯承诺每年拿出1~2%的利润持续捐赠。
四年后,2011年12月,在阿里创立第12年,阿里巴巴集团及子公司投入5000万发起成立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阿里巴巴基金会”)。阿里巴巴集团承诺每年将营收的3‰用于公益事业,这是阿里巴巴基金会的主要资金来源。
腾讯基金会主要从事扶贫济困、立体救灾、乡村建设、社会组织发展、互助公益平台、科技、环保与教育等多方面公益慈善。而阿里巴巴基金会主要资助公益创投、环境治理、弱势群体创就业、救灾减灾等公益项目。
据公开数据显示,腾讯基金会2019年年度捐赠收入总计8.5亿,阿里巴巴基金会2019年年度捐赠收入约9114万。2019年腾讯基金会公益支出约7.2亿,同年阿里巴巴基金会年度公益支出9580万。
综合来看,腾讯基金会成立时间更早,整体资金规模更大,涉及的公益慈善领域更丰富。
2、阿里不只有一家基金会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腾讯,阿里在公益布局上更为多元。阿里旗下不只有一家阿里巴巴基金会,还有其他公益平台。
2017 年12⽉,阿⾥巴巴集团成立总额为 100 亿元的阿里巴巴脱贫基金,在电商、女性、教育、医疗等领域布局脱贫工作。截至2019年7月,贫困县在阿里平台总销售额达1100亿元。2019年4月,支付宝公益基金会成立,迄今通过该基金会已实现捐赠总额8717万多。
3、两家基金会同样高调做公益
在社会影响力方面,阿里巴巴基金会一如既往秉持阿里系高调张扬的风格。
其中,代表阿里巴巴基金会对外发言的是阿里合伙人、社会公益部总经理孙利军。
孙利军出身于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在阿里成立第3年加入阿里,入职第一年即创下整个公司排名第六的销售业绩,号称“新人王”,此后很快取得销售冠军。他长期在农村淘宝领域履职,曾被马云称赞“全身拥有典型的阿里气质”。
2015年,孙利军升任阿里合伙人,两年后出任阿里巴巴基金会理事长,全面执掌阿里公益。
“公益一定要高调着做”,秉持如此理念,孙利军主导的阿里巴巴基金会行事活跃,在赢得媒体、公众关注度上表现突出。
而腾讯基金会有别于马化腾基金会那般低调,在发起人兼荣誉理事长陈一丹引领下,基金会时常对外发声,宣传方面,整体表现愈加积极。
四、互联网公益布局
随着现代公益的发展,特别是以腾讯、阿里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入局公益, 传统公益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相融合,不断向互联网公益转型,由线下募捐转为线上募捐,公益变得更高效透明。
据民政部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已达到20家。其中,腾讯、阿里在互联网公益上均有布局,在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1、互联网公益平台:腾讯公益筹款金额大,阿里巴巴公益参与人次多
2019年5月,在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上,腾讯对外披露公益数据。数据显示,2018年腾讯为公益筹集善款17 .25亿元,截至2019年4月底有超过2.2亿人次捐款。
同一天,在阿里巴巴经济体公益年报发布会上,阿里对外披露首份阿里巴巴经济体“公益财报”。数据显示阿里巴巴经济体上个财年(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为公益筹款12.7亿元,超4.4亿人次参与捐赠。
在互联网公益领域,腾讯、阿里创造了多元且极富创新的公益场景与产品,致力于给公众创造无门槛、方便快捷、动动指尖即可参与的公益场景。
腾讯依托“腾讯公益”平台,几年间推出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包括运动捐步、 一起捐、捐声音、捐早起、捐阅读时间等公益活动,同时,腾讯也推出以“月捐”“乐捐”为代表的公益项目自主平台。
而阿里则将公益布局在整个阿里经济体及其业务活动中。
用户可登录淘宝、高德地图、菜鸟裹裹、支付宝、闲鱼、饿了么等阿里系平台,通过小游戏、捐步、志愿项目、公益宝贝、蚂蚁森林、蚂蚁庄园等方式参与公益。其中,公益产品蚂蚁森林截至2019年5月已种下1亿棵真树。
综合来看,腾讯与阿里都十分重视全体系布局互联网公益。不同的是,腾讯更倾向于发力社交网络,利用以微信、QQ为代表的社交链产品来引爆社交,带动人人参与公益,将公益的影响呈指数级放大。
而阿里则通过占据核心业务的电商体系承载公益,动员数量庞大的卖家与买家参与公益。譬如2019年“双11”当天,逾2.86亿笔订单发生公益捐赠,超过1.28亿消费者、105.9万商家参与公益宝贝捐赠。
·两大公益嘉年华
2015年9月9日,腾讯发起了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一个公益节日——99公益日。两年后,阿里发起另一个公益节——95公益周。
99公益日联合数百家公益慈善组织,将公益组织推向台前,面向公众进行小额募捐,腾讯提供相应配资,共建公益生态圈。而在95公益周期间,阿里巴巴集团与众多公益组织合作上线各类公益项目,用户通过阿里经济体APP即可参与。
截至2019年,第五届 99公益日共计筹款17.83亿元,有超过8.82亿用户参与线上互动,超过4800万人次进行捐款。迄今,5届99公益日累计筹款超60亿元。而2019年,第三届95公益周累计带动超18亿人次参与公益。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的第六届99公益日中,互动人次达到18.99亿,公众捐赠5780人次共23.2亿元,企业提供3.24亿配捐,腾讯基金会提供3.9999亿配捐,总募款达30.44亿元。因2020年第四届95公益周刚刚结束,截至记者发稿,对应数据暂未公布。
腾讯、阿里双方为公益行业创造了两个公益嘉年华,帮助公益成为媒体、公众关注并参与的热点话题。不同的的是,腾讯的99公益日在流量之外,得到腾讯及爱心企业的配捐,而阿里的95公益周没有选择企业配资的方式,更多是打通阿里系,为公益创造平台与渠道。
因此,腾讯的公益节在募捐金额上表现更突出,而阿里的公益节将重点放在了带动公众参与上。
4、年度公益峰会,一个大众一个专业
在公益节日之外,腾讯、阿里设置了一年一度的公益峰会。两家公益峰会在定位、影响力等多当面呈现出不小的差异。
在合作方上,两家基金会走出不同路线。2016年6月,腾讯基金会联合陈一丹基金会、南都基金会倡导发起首届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同年7月,阿里巴巴基金会联合杭州市人民政府举办首届全球公益大会。
在峰会定位上,两家基金会也表现出较大差异。
如名字所示,腾讯基金会主办的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主要定位于国内,受邀方是中国公益行业的各家机构负责人,众人汇聚一堂,探讨行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增进深度对话,达成共识,助力公益生态建设。
而阿里巴巴基金会主办的全球公益大会“XIN公益大会”着眼于国际,受邀方除了行业机构负责人,还囊括国内外公益人士、公众,甚至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可汗学院院长萨尔曼·可汗等知名人士。大会旨在以公益为题来促进国内外交流,扩大中国公益的影响力。
在峰会的传播策略与影响力成果上,两家基金会表现不同。XIN公益大会引来国内多家媒体全程直播,配合各种文字、图片传播,整个宣传势头符合阿里一贯的强势风格,社会影响力更显著。而全球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更像一个行业性的、专业的闭门会议,相对于公众影响力,其在业内影响力更高。
五、企业内部公益文化
腾讯、阿里不仅将公益融入业务产品,同时也将公益融入企业价值观与文化建设中。
相较而言,在公益文化建设上,阿里的建设方法更创新多元,公益氛围更浓厚。而腾讯内部公益文化建设则相对朴素与低调。
2015年9月10日,马云号召阿里员工每年完成3小时公益志愿服务。“3小时公益”被定位阿里人的“软性KPI”,成为阿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阿里鼓励员工创立并申报公益项目。员工自创公益项目可以获得企业在资金、技术方面的指导。
2019年5月10日,“3小时公益”实行第5年,公开数据显示,2019财年阿里员工申报公益时总次数超47万次,累计公益时达到26.9万小时,相当于1163万元的志愿服务价值。其中马云个人公益时达74.5小时。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阿里基金会带动志愿者总人数1011人,其中阿里志愿者617人,总服务时长超过1万5个小时。
阿里设置了“橙点公益榜”,评选阿里人自创的优秀公益项目和公益个人,这被称为阿里人的“公益奥斯卡”。2020年第四届“橙点公益榜”评选,共计56个公益项目、82位阿里员工参与,十佳项目涉及脱贫助困、反诈防骗、识别回收垃圾、改善城市治理等方面。譬如“幸福顺风车”“爱之家”“疫苗快查”“绿野仙踪”等项目。
而在腾讯内部,早在腾讯基金会刚成立时,陈一丹配合基金会,在腾讯成立了“义工”组织,腾讯员工成为志愿者。为鼓励员工从事公益,腾讯给员工专设带薪公益假。早在2012年,腾讯员工志愿者服务时间已累积超过2万小时,参与人数超2400人。
腾讯内部建有一个数百人的员工志愿者队伍,包括马化腾、公司管理层和部门核心骨干。腾讯基金会特地颁布《志愿者管理和激励办法》,用制度来鼓励腾讯公司员工参与志愿活动。
今年的99公益日和95公益周刚刚落下帷幕,这不过是一次“战役”中的一场“战斗”而已。两家互联网巨头的商业角逐还将继续,它们在公益事业上全方位的比拼和良性竞争,依然会促动各自持续不断地创新,影响和推动中国公益进一步发展,带动更多企业、更多公众参与其中。
END
*免责声明:本站文章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