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营造让“青椒”成“青骄”的学术环境

近几天,“非升即走”制再次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自2003年北大开始实施该制以来,我国已有多所科研院所仿效之采用。实施该制的初衷无疑是好的,即打破铁饭碗,提高竞争性,促进科研产出。那么,我国科研院所实施该制后的效果怎样呢?嗯,看广告不如看疗效,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大家知道,我国已成为论文大国,在SCI论文数量、高被引论文、论文引用量等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这种“科研GDP”的冒尖与重压下“青椒”们的贡献不无关系。另一方面,“青椒”们不堪重压的负面消息不时冒泡,诸如焦虑、抑郁、英年早逝、恶性事件等,不时刺激着人们的心灵。由此,在不少人眼里,“青椒”成了“青焦”的代名词。

在重压下“青椒”们想做高创新性乃至原创性科研不现实,因为难度很大且需要长期攻关才可能成功。这必然迫使其从事易上手且易出成果的跟风式热点工作,但这种工作对推动科技实质进展的作用不大,多为鸡肋耳。因此,我国学界虽貌似繁荣,即各类所谓的“重大突破”、“诺奖级”成果频现于新闻报道,但实则多为学术泡沫。

我们知道,科研人员比拼的是创造力而非模仿力,科研成果比拼的是质量和价值而非数量。“青椒”们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正处于创造力旺盛的黄金年龄。若在这个年龄段,把精力放在跟风式的科研上,耗费大量时间为发表论文而论文,岂不浪费宝贵的创造潜力,以至于遗憾终生。反之,若把精力放在科学问题的凝练上,放在靠奇思妙想谋求科技难题的突破或解决之道上,则有可能做出载入史册的原创成果。如此,这样的“青椒”才能成为一代天骄——“青骄”,这样的“青骄”才能真正被世人敬仰。

为促进科研健康发展,我国已引入多种科研制度尝试之,如“非升即走”制、“领军”制等,但基本上“水土不服”,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学界的学术鉴赏力普遍水平低下、科研评价政策不够完善、学术环境不够友好。其实,不管采用或制订何种制度,应牢记“为天才留空间,为中才立规矩,为庸才找出路”的理念且以此为行动指南,以让不同层级的人才各尽其能,这样才能使科技资源的分配更有针对性,也才能大幅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

近年来,国家层面已充分认识到问题所在,连续出台了多部“破五唯”新政。如果各科研院所能把新政落到实处,让科研人员以静心攻坚克难为追求,以实质科技贡献度掰手腕,以成果质量给待遇,以成果价值论英雄,则会破除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养成良性竞争的友好环境。如此,真正优秀的人才自然会脱颖而出,真正卓越的成果才会涌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青椒  青椒词条  营造  营造词条  学术  学术词条  环境  环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