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笨的分法,用百度、百度学术——按照作者、标题和发表年份(起止页码)核对了几篇论文的英文参考文献。
有的作者,也许是太省心了,也许是投稿太仓促了。来自期刊的英文参考文献,没有把期刊名称标注出来。感觉事情不大,就代劳了,逐一搜索,添加。搜索中,带出了其他引用这一论文的论文。下载下来一看,气乐啦!责编原来是熟人,人家早就核对过同一文献啦(这个,也起到了印证我的核对结果的作用)。心想:如果有心人建立参考文献库,共享资料,可以省去同行不少时间呢。能不能怪收稿系统,不具备文献校对功能?不能。有些文献还得自己核对,不能依赖软件。
核对参考文献,有时候会有意外收货;这和浏览论文里的公式一样,也会有特殊感悟的。
令人挠头的是,有些国外作者的名、姓,不易分辨(尤其是看不到原文的话),幸好有研究门,可以按图索骥,找原文【作者提高的文献更准确】。还有学者主页帮忙,比如有一篇英文论文,通信作者是海南大学的一位。他把发表的论文,都按照时间顺序公布在了主页上。从标题、期刊、起始页等综合判断:他那里有我要核对的一篇参考文献。巧合的是,三位中国学者都是单名单姓,引用者误将他们的名当成了姓、姓当成了名,全拧了。
如果遵守姓氏字母全部大写的规则,国人姓、名被弄混淆的“悲剧”就可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