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年轻人真的需要培养所谓的“抗压能力”吗?

汇报一下我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对心理“压力”的思考。我认为,年轻人究竟是否应该培养自己的“抗压能力”,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成熟的科研工作者,会化解压力,将压力转为动力,并不是长期焦虑,负重前行。化解压力的方式是面对挑战,克服困难,努力工作,完成任务。这样随着任务的完成,压力逐步为成就感所取代。成熟的科研工作者,计划进度安排也会打出足够的提前量,以防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同时也可以减压。

但是不少学生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导致内心的焦灼成为一种常态,而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发生了问题。长期焦虑,轻则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创造性的培养,重则导致抑郁,需要就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如何避免学生产生焦虑心理负有责任。

对研究生而言,压力有内源也有外源。内源性的压力学生自身工作方式方法不当造成。根据我教学生涯的观察分析,很多学生在科研任务面前,不会合理规划进度安排。他们常常对进度的非正常延缓不以为意,过于乐观,总幻想自己日后一定会完成很多工作,而不是当下;或者长期沉浸在自以为有用的外围准备工作中,迟迟不进入正题。这些现象的根源,本质上其实都是一种逃避,逃避困难。这样会导致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包袱越来越重。

外源性的压力则是导师指导不当造成,或由于对学生期望过高,或由于教师自身工作进度安排不合理,导致给学生布置的任务难度过大。根据我教学生涯的观察,外源性的压力情况非常普遍,特别是在重点大学的工科专业。一方面,工科的导师普遍要做一些横向项目,难免会将学生视为劳动力。企业的研发任务不会考虑教育教学的基本节奏,有些要得很急,必须突击赶进度。另一方面,工科的导师,可能自身对教育教学的规律思考得也较少。

  曾有学生在网上反映,参加某大学研究生招生面试,现场被一个老师数次大声嘲笑,导致心态崩溃。竟然有不止一个网友评论说:“那是老师在测试你的抗压能力”。还曾有学生跳楼自杀后,有老教授在网上写文章感慨:“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脆弱,一点抗压能力都没有。”这暴露出,很多人,包括教师,对心理压力这个问题都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科学的认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年轻人  年轻人词条  所谓  所谓词条  培养  培养词条  能力  能力词条  真的  真的词条  
观点

 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由于疫情的原因,上学期的课程采用线上上课。与往年不同,课程的期末考试,没有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而是留在下学期开学之后进行。为了给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在学生返校...(展开)

观点

 走进材料科学中文版及标注

 这个文件包括了原来的中文版和我所做的标注、修订,因为文件比较大,分成了12个小文件上传。走进材料科学标注版.part01.rar走进材料科学标注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