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按: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举办的2019年第十届全国工科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在昆明理工大学举行。除了大会报告,有4个分会场,每个分会场有5个口头报告。我在第一分会场做了一个口头报告。以下是参加征文的稿件,已经编入《立德树人,内涵发展,提高工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摘 要:时下,中国高校强调立德树人。但其实,大学对本科教育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程度。一些大学推行本科“课程思政”,但鲜有耳闻研究生“课程思政”“课题组思政”。我认为,做研究生的思想工作,不能仅靠学工人员组织活动,更不能生硬地宣传,而要发挥导师的“第一责任人”作用。导师应针对研究生在学业、人生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困惑,真心地帮助研究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求学期间克服困难、认清自己、更好成长。导师作为过来人,还要把自己的奋斗史讲给研究生听,并针对课题组日常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给研究生讲解做事规范。
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该文件明确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七项职责: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其正面导向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完成学位论文,更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西方国家有很多研究生导师只关心科研进展,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职业发展。我国部分导师在以论文、科研项目、学术头衔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的影响下,只关心科研。也有部分导师忙着各种事情,没时间指导研究生、和研究生谈心。年终考核看重教师教几门课、带几个研究生、发表几篇论文、申请到几个项目,而不衡量教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花了多少心思。
研究生导师要不要立德树人?答案当然是“要”。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教师应该“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从大的方面来讲,这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从小的方面来讲,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并在以后工作岗位上有好的发展。
立德树人该怎么做?《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提出的七项职责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该文件提纲挈领,值得我们仔细思考、用于实践。以下,笔者从一名基层研究生导师的角度,谈谈其中的一项职责——“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1,2]。
一、针对学生的“痛点”,对症下药
《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校规校纪教育,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和过程,在关心帮助研究生的过程中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加强与研究生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关注研究生的学业压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相应的支持和鼓励,保护研究生合法权益;关注研究生就业压力,引导研究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关心研究生生活和身心健康,不断提升研究生敢于面对困难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表面上每个研究生都要上课、做研究,此为共性。但学生的发展程度和遇到困难的类型、程度以及对此的反应不同。有的学生不善于做科研,或者做实验失败。有的学生遇到职业发展和情感的困惑。导师应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个博士生做实验不顺,还想着家人的经济压力,便想退学。我告诉他几点。第一,做实验失败很正常,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数据、提出改进方案。以前我带的其他研究生也曾遇到实验失败,最终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第二,不能一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如果在读研这件事情上选择了逃避,那么以后在工作岗位上也会遇到困难,也会选择逃避,但那时候,自己会面临养家糊口的责任。第三,在这儿求学,就要把学业搞好,别多管家里的事情。贸然退学回家待业,只会增加家庭负担。还不如把书读好,争取高额奖学金,顺利毕业后挣钱回报父母。
还有一位硕士生遇到学业、职业发展和情感的困惑。我告诉她几点。第一,遇到问题不要独自纠结,而要和家长、对象、老师和同学沟通,把困惑说出来,听听别人的看法。第二,遇到事情,要采取务实的态度,“面对它、解决它、放下它”。在此过程中,人能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并得到磨练和成长。第三,人既要发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适合自己的职业,又要把握好当下的主要矛盾,还要有规划,不能混到哪里算哪里。
总之,研究生有三个“痛点”——科研困难、人生困惑和职业发展。导师育人的“切入点”就是科研梳理、人生解惑和职业指导。导师要掌握情况、解决问题,真诚地为学生的学业、人生和职业发展着想。
二、以“过来人”的身份,现身说法、当机说法
学生少不更事,缺少人生和职场历练。而导师是过来人,要和学生“讲一讲”。讲解切忌空洞、生硬,要“接地气”。
导师可以“现身说法”——利用组会、讲座,讲自己的奋斗史。我就给学生讲自己从一所普通中学考进复旦大学,出国留学后回国任教的故事[3-8]。重点是:如何克服困难?面对选择,如何把握好“得”和“失”的关系[9-11]?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12,13]?
通过讲解,我告诉学生: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做科研、完成学业都不是轻而易举的。人生就像王国维笔下“人生三重境”,一开始看不到希望,后来努力了,最后成功悄然而至。我想让学生知道:不要想东想西,而要一步一个脚印做好眼前的事情,以后自然能抓住机会。只要自己好好做,总能得到有价值的东西。如果不能精准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也能得到别的有价值的东西。
我还给学生讲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比如申请项目和职称失利[14]、工作和生活的矛盾难处理[15-19]。我想让他们了解真实的职场,并领会如何和老师协调一致——在科研上要独立,认真做老师布置的课题,有了进展要及时找老师讨论,而不要乱做一气,更不要等到交毕业材料的截止日期前夕才找老师。
导师还可以“当机说法”——针对课题组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具体问题,给学生讲一讲[20-35]。比如,有的学生从名气不大的学校考到复旦大学读博士,挺欣慰的,但后来,他看到隔壁课题组的同学在高档学术刊物发表了论文,就产生思想情绪。我对学生们说,每个学生读研的目的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都要把实验做好,把论文发出来,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不要多想其他的事情。如果你羡慕别人,那么你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要一步一个脚印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你的努力最终能汇聚成“诗和远方”。
三、导师育人,乐趣无穷还是避之不及?
很多人都说,导师应该只管学生做科研,而不要关心学生的生活。首先,导师精力有限。其次,人与人之间要有边界。再次,研究生的人生观已经定型。在现实生活中,我看到一些老师是很纯粹的科研者,他们催着学生做实验、出论文,并凭着过硬的科研成果获批科研项目,获得学术头衔。有些研究生也不喜欢被管头管脚,他们认为老师和他们讨论科研以外的东西,对做科研没有帮助。
然而,我不认为导师和学生谈人生、职业发展有什么错。课题组开在这儿,学生要取得科研进展、顺利毕业,导师也要确保学生能正常开展科研、处于正轨。如果学生有思想情绪,无论是厌学、科研进展不顺,还是不明白人生的意义和自己的出路,都会影响科研进展和课题组的效能。因此,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得多关心学生,帮他们解决各种问题。
根据管理学中的管理方格理论,有的管理者只关心生产,不关心人;有的管理者只关心人,不关心生产;有的管理者既不关心生产,也不关心人;而好的管理者既关心生产,也关心人。
根据管理学中的路径-目标理论,领导者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给下属定一个目标;第二,给下属指出实现这个目标的路径;第三,给下属提供支持;第四,为下属移除实现目标途中的障碍。
上述管理学理论给我们带来启发——导师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业、科研进展,又要关心学生思想动态和职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要让他们在实践中明白自己的长处、短处,并搞清楚自己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近年来,我通过一对一面谈和组会等形式,加强对课题组研究生思想教育和人文关怀,还在校内开了一门“科研生存技能和学术规范”课。我发现,给学生讲一讲之后,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做事的方式方法会发生改变,导师指导研究生也没有那么累了——课题组形成了好的风气。
我指导研究生的“另类事迹”被《解放日报》报道[36,37],得到正面评价[38-50]。我还把自己对于研究生培养[51-64]以及研究生为人处世[20-35]、职业发展[65]的思考整理成文,发表在《文汇报》《南方周末》《科技导报》《大学生》《中国研究生》等报刊。我坚持认为,研究生导师应成为研究生做科研和为人处世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 马臻. 研究生导师应做“引路人”[N]. 南方周末, 2018-11-15(B19).
[2] 马臻. 除了实验和论文,导师要不要跟学生谈人生?[N]. 文汇报, 2019-01-04(8).
[3] 马臻. 跨过求学和人生的“门槛”[J]. 求学-考研, 2010(3):106-108.
[4] 马臻. 我在美国的八年留学生活[J]. 求学-考研, 2010(6):114-115.
[5] 马臻. 从博士毕业到找到教职的经历[J]. 科技导报, 2012(5):84.
[6] 马臻. 回国任教和申请科学基金的心路历程[J]. 科技导报, 2012(8):84.
[7] 马臻. 海归科研起步记[N]. 中国科学报, 2012-12-10(6).
[8] 马臻. 回国任教之生活篇[J]. 科技导报, 2013(17):85.
[9] 马臻. 找工作的哲理和心态[J]. 科技导报, 2011(20):86.
[10] 马臻. 做决定、做选择的哲理和心态[J]. 科技导报, 2011(30):84.
[11] 马臻. 走向职场要把握好得和失的关系[J]. 科技导报, 2012(2):84.
[12] 马臻. 对科研工作道路的一些思考[J]. 科技导报, 2014(24):89.
[13] 马臻. 科研职业路上的决策[J]. 科技导报, 2017(8):98.
[14] 马臻. 当理想和现实不一致的时候[J]. 科技导报, 2012(18):84.
[15] 马臻. 当导师不易,且行且珍惜[J]. 求学-考研, 2014(10):12.
[16] 马臻. 大学“青椒”不只有诗和远方,更有眼前的压力[N]. 文汇报, 2016-09-23(6).
[17] 马臻. 导师心声[J]. 大学生, 2018(6):34-35.
[18] 马臻. 评上教授的他们为何还无法避免焦虑[N]. 文汇报, 2018-09-22(4).
[19] 马臻. 大学教师:时间都去哪儿了[J]. 科技导报, 2018(21):127-128.
[20] 马臻. 做什么要像什么[J]. 科技导报, 2011(22):86.
[21] 马臻. 给博士生的一堂职场课[J]. 科技导报, 2012(35):84.
[22] 马臻. 做人与做事[N]. 复旦, 2013-06-20(12).
[23] 马臻. 机会在哪里[J]. 科技导报, 2013(24):85.
[24] 马臻. 换位思考·落到实处[J]. 科技导报, 2013(26):85.
[25] 马臻. 细节影响成败[J]. 科技导报, 2014(2):85.
[26] 马臻. 研究生步入职场前要补的一堂课[J]. 科技导报, 2014(18):89.
[27] 马臻. 一堂职场课[J]. 中国研究生, 2014(7):56-57.
[28] 马臻. 一个大大咧咧的研究生[J]. 大学生, 2014(20):70-71.
[29] 马臻. 三件囧事立规矩[J]. 大学生, 2015(12):72-73.
[30] 马臻. 指出研究生思考问题的误区、盲区,促其成长[J]. 科技导报, 2016(9):125.
[31] 马臻. 和新研究生的艰难磨合[J]. 大学生, 2016(10):72-73.
[32] 马臻. “呛声”该怎么回应?[J]. 大学生, 2016(12):70-71.
[33] 马臻. 实验室非菜场,拒绝讨价还价[J]. 大学生, 2016(15-16):138-139.
[34] 马臻. 实验室里的“自由意志”[J]. 大学生, 2017(1):92-93.
[35] 马臻. 不要比,做好自己的事[J]. 时代邮刊, 2017(10):41.
[36] 杨书源, 王潇. “我宁愿成为你们眼前的逆境”[N]. 解放日报, 2016-07-09(12).
[37] 杨书源, 王潇. “我宁愿成为你们眼前的逆境”[N]. 报刊文摘, 2016-07-15(5).
[38] 毕诗成. “老好人文化”是社会秩序的大敌[N]. 新华每日电讯, 2016-06-23(6).
[39] 毕诗成. 泛滥的“老好人文化”[N]. 佛山日报, 2016-06-23(F02).
[40] 毕诗成. “老好人文化”是社会秩序的大敌[N]. 大丰日报, 2016-06-24(4).
[41] 毕诗成. “老好人文化”是社会秩序的大敌[N]. 黄石日报, 2016-06-24(5).
[42] 毕诗成. “老好人文化”是社会秩序的大敌[N]. 老年日报, 2016-06-25(2).
[43] 毕诗成. “老好人文化”是社会秩序的大敌[N]. 发展导报, 2016-06-25(2).
[44] 毕诗成. “老好人文化”是社会秩序的大敌[N]. 中国剪报, 2016-06-25(1).
[45] 毕诗成. “老好人文化”是社会秩序的敌人[N]. 燕赵都市报, 2016-06-27(2).
[46] 毕诗成. “老好人文化”是社会秩序的大敌[N]. 团结报, 2016-06-28(8).
[47] 毕诗成. “老好人文化”是社会秩序的大敌[N]. 北京文摘, 2016-06-30(5).
[48] 毕诗成. “老好人文化”是社会秩序的大敌[N]. 公主岭报, 2016-07-07(3).
[49] 阎半刀. 好导师,坏导师[J]. 廉政瞭望, 2016(13):28-30.
[50] 阎半刀. 好导师,坏导师[N]. 大家文摘报, 2016-08-01(12).
[51] 马臻. 我所经历的一种美国博士生培养方式[J]. 求学-考研, 2010(4):112-113.
[52] 马臻. 指导、管理研究生的实践和思考[J]. 科技导报, 2015(16):111.
[53] 马臻. 组织行为学对指导研究生的启发[J]. 科技导报, 2015(22):127.
[54] 马臻. 当研究生发表论文后——指导研究生手记[J]. 科技导报, 2015(24):127.
[55] 马臻. 带研究生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尝试[J]. 科技导报, 2016(16):163.
[56] 马臻. 研究生和导师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N]. 文汇报, 2016-09-09(7).
[57] 马臻. 我的硕导与博导,都是严师好导[J]. 大学生,2016(18):74-75.
[58] 马臻. 导师Style:强势的关心[J]. 大学生, 2016(20):76-77.
[59] 马臻. 破解研究生和导师“不咬弦”的“魔咒”[N]. 文汇报, 2016-11-25(7).
[60] 马臻. 一个研究生导师的困惑[J]. 科技导报, 2016(23):147.
[61] 马臻. 研究生导师该如何与“90后”研究生相处[J]. 科技导报, 2017(14):99.
[62] 马臻. 研究生生涯发展和课题组生存发展: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J]. 科技导报, 2017(20):138.
[63] 马臻. 鼓动课题组硕士生留校读博士:理想和挣扎[J]. 科技导报, 2017(21):143.
[64] 马臻. 研究生师生矛盾及化解对策[J]. 上海研究生教育, 2018(2):1-5.
[65] 马臻. 摆正职场心态,提高就业竞争力[N]. 文汇报, 2017-0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