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多次类似的问答。
问:你认为xx疾病可以逆转吗?
答:我认为可以缓解。
问:你知道我的研究主题吗?
答:我就是对您的研究感兴趣。
问:这个实验需要持续几天?
答:半年。
这样的回答水平与以下的问答水平没啥区别。
问:您喜欢吃苹果吗?
答:我不喜欢香蕉。
很多学生与导师交流不畅,沟通半天才能解决问题。曾经面试一个学生,谈了近40分钟才正面回答了一个问题,其他问题的答案都是‘像雨像雾又像风’,不知所云。这种沟通浪费双方时间,最好的策略就是避免沟通。
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忽略口才培养,类似的问题在生活中也很常见。
问:xx单位详细地址是什么?
答:xx医院西边。
问的人显然是想知道门牌号、路名等信息,便于查找,结果得到了一个对回答者熟悉的‘详细地址’,而提问者连作为坐标的xx医院也不知道。这就是交流技巧教育缺失造成的后果,说话不准确,还自以为回答很好、很到位。
对研究生而言,必须有意识地改变这种低效率的交流习惯,抛弃捣糨糊式的模糊语言,回归严谨的学术交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