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们发现荧光增白剂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害处,含有荧光增白剂的化妆品一时间引起广泛关注。那么,荧光增白剂真的那么可怕吗?
荧光增白剂是什么
我们不妨先来认识一下荧光增白剂。它是一类荧光染料,在染料索引(Colour Index,简称C.I.)中属于单独的类别。荧光增白剂的分子结构主要由一个含芳环的连续共轭体系和一个或多个取代基组成,特殊的化学结构使其能吸收光线中肉眼看不见的紫外线,再激发出肉眼可见的荧光(通常为蓝色或蓝紫色),这种荧光能弥补带有微黄色的白色物体反射光中蓝色光的缺失,使蓝色波段的反射光得到增强,让肉眼看到白色物体的白度和亮度都有所提高,彩色物体的鲜艳度更加明亮悦目。荧光增白剂的这一特性成就了其在纺织品、纸张、洗涤用品、塑料等领域的飞速发展,并被认为是20世纪后期染料界的三大成就之一。
目前,全世界生产的荧光增白剂有15种以上的结构类型,商品化的荧光增白剂超过1000种。根据结构的不同,荧光增白剂可分为二苯乙烯型、苯并噁唑型、吡唑啉型、香豆素型、萘酰亚胺型和其他类型。其中,二苯乙烯型荧光增白剂是发展最迅猛的一个分支。
荧光增白剂的安全性与其结构密切相关,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工业领域对荧光增白剂的使用有明确要求,消费者大可不必一听到荧光增白剂就认为是不安全的。例如,《洗涤剂用荧光增白剂》(QB/T2953-2008)规定生产各种衣料用洗涤剂时可以添加二苯乙烯基联苯类和双三嗪氨基二苯乙烯类荧光增白剂。
早在1999年,欧洲化学工业委员会(CEFIC)和欧盟洗涤剂协会(A.I.S.E)就启动了“欧洲家用清洁产品成分的人类以及环境风险评估”(HERA)项目,并完成了荧光增白剂71等衣物洗涤剂常用的二苯乙烯型荧光增白剂的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结论是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我国食品行业规定,食品及其相关产品加工中严禁人为添加荧光增白剂。不过,由于一些天然植物原料如竹子等本身含有荧光物质,因此可能不可避免地将微量荧光物质带入包装材料,但应严格控制其残留。
哪类化妆品易含荧光增白剂
受近年来部分媒体报道的化妆品中荧光增白剂安全性问题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欧盟化妆品原料数据库中能够查到的荧光增白剂包括荧光增白剂184、荧光增白剂230、荧光增白剂236、荧光增白剂264、荧光增白剂351、荧光增白剂367、荧光增白剂393等,说明这些原料有可能已经应用到化妆品中。其中,荧光增白剂351已收录于我国《已使用化妆品原料名称目录》(2015年版)。
荧光增白剂有可能应用在膏、霜、乳液、指甲油、面膜等产品中,使得加入后的化妆品外观显得更加洁白、晶莹剔透。由于荧光增白剂以改善产品外观为主,因此在化妆品中的使用并非必要,也不普遍,且用量不会太大。部分媒体报道的化妆品检出荧光增白剂的问题集中在面膜类产品。主要原因是无纺布等面膜载体中添加了荧光增白剂或以天然植物纤维为原料的载体本身含荧光物质。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规定,直接接触化妆品的包装材料应当安全,不得与化妆品发生反应,不得迁移或释放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有毒有害物质。
那么,载体中使用或含有荧光增白剂的面膜到底安不安全呢?这要结合产品特性进行科学的安全性评估。具体到面膜,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载体使用或含有的荧光增白剂是否安全;在面膜的使用过程中荧光增白剂是否会从载体中迁移出来并附着到皮肤表面;按使用方式会有多少残留在皮肤上,是否会被皮肤吸收,吸收后在人体内有没有蓄积性等。
根据现有认知,荧光增白剂迁移的研究报道很少,我们无法知晓荧光增白剂会不会从面膜载体中迁移出来,但荧光增白剂很难通过皮肤吸收(除非皮肤有伤口,正常的屏障功能被破坏),因此即便有少量迁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微乎其微。科学实验表明,皮肤如果有伤口,荧光增白剂会通过伤口与人体中的蛋白质结合,阻碍伤口愈合。因此,皮肤在破损的情况下不建议使用可能含有荧光增白剂的化妆品。
如何检测化妆品中的荧光增白剂
一说到荧光增白剂的检测,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用验钞机照射,这是紫外灯法。由于荧光增白剂的原理是紫外光激发出的蓝光中和黄光,所以采用紫外灯直接照射看物体是否发出蓝色荧光,可以判断是否含有荧光增白剂。这种方法非常简单,普通消费者也能使用,但也有一定局限性。因为该方法只能告诉你产品有“荧光”现象,并不能证明肯定添加了荧光增白剂,更不能证明添加了什么、含量是多少。当然,对于普通消费者避免买到含荧光物质的产品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第二种方法是紫外分光光度法,需要专业的仪器设备。通过测定不同的荧光增白剂吸收的光量,与标准品比较确定其含量。该方法能够准确测定荧光增白剂的含量,前提是要知道使用的是什么荧光增白剂。该方法所用设备便宜、操作简单,可以在企业用于产品检测,但化妆品基质非常复杂,很容易有干扰,用于未知产品的检测风险很大,不宜推广。
第三种方法是分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根据荧光增白剂反射的光强和波长确定其种类和含量,但测定前需要将荧光增白剂从产品中分离出来,因此和第二种方法一样,不太适合基质复杂的化妆品,更适合用来确定原材料使用的荧光增白剂种类。
第四种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将提前处理过的样品经色谱分离后,利用适宜的检测器检测,并根据对应的荧光增白剂标准品准确定量。该方法检测成本较高,适合在专业的检验机构用于复杂基质中特定荧光增白剂的准确定量,但如果使用常规的紫外或荧光检测器,想测定未知荧光增白剂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使用质谱检测器则能够同时实现荧光增白剂的分离、定性和定量,且仪器灵敏度很高,非常适合复杂基质中未知荧光增白剂的定性确证及定量分析。
综上所述,化妆品中含有荧光增白剂的概率极低,且即便含有荧光增白剂的产品,也并非一定不安全,在正常使用剂量下都是安全的,消费者还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作者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