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核心期刊之一《图书馆理论与实践》连续两期集中刊发了“社会公众对图书馆员刻板印象研究”的系列论文,这表明图书馆员的刻板印象已引起业界的关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长期以来图书馆界大力奉行“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读者活动也开展得颇有声色,但勿庸置疑,相当多的公众对馆员刻板的负面印象依然存在,图书馆员的总体形象离社会公众的期待仍有很大的距离。在一次由图书馆举办的污损图书展览上,有的读者在留言簿上毫不客气地指出:“图书馆本身问题不少,服务态度僵硬,责人先责己!”“管理员不够温柔,经常吓怕我们,应该管理员先尊重读者,读者才会尊重图书。”
这些读者留言确实值得我们深思。那么,怎样才能改变公众对馆员的刻板印象呢?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威廉姆斯教授曾做过一项研究。他在各行各业里随机挑选了200名志愿者,并暗中把他们分成两组。第一组的人被偷偷告知要多行善,多做好事,比如,同事朋友有困难烦恼,主动帮助分忧解难,或经常给街上的流浪者一枚硬币,或在爸爸妈妈感到疲倦时,来一个大大的热情拥抱等;而另一组的人则被偷偷告知要按照自己原先的方式与规律生活。
一个月后,威廉姆斯教授再次对这200名志愿者进行调查,主要了解他们的幸福感情况。结果发现,第一组的人都说他们比过去要快乐几倍,第二组的人基本没多大变化。威廉姆斯教授最后指出:“与人为善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也能获得更多的认可、赞许、喜爱和欢迎。”
威廉姆斯的调研结果很有启示作用。改变馆员的刻板印象应该从善待读者做起,从细节做起。馆员在工作中难免要一次次回答同一个问题,这是职业属性所决定的,如果因此而心生厌烦,对读者牢骚满腹,必然给对方留下负面印象。其实这个时候如果能换位思考,站在读者的角度着想,多一份耐心,认真释疑,自然能赢得读者的信赖和尊重。
善待读者就要想方设法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给读者更多的宽容。但反观有的图书馆看似“文明”的规定里却给人不近人情的感觉。如有的馆标语上写着:“不得穿拖鞋、背心入馆!”“不得携带食品、饮料入馆!”“衣冠不整者谢绝入馆!”
诸如此类标语强调的原则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仅其生硬的语气就难免给读者留下厌烦的印象。何况图书馆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园地,也应该是读者学习、休闲的园地,是大众的第二起居室。美国前总统布什曾穿着拖鞋、背心,在白宫椭圆形的办公室接待贵宾。有人对总统的“休闲”待客感到不解。布什反问说:“难道这样的交流对话不是更轻松、更愉快、更有效吗?”
善待读者还要对读者多一份爱心。读者是馆员的衣食父母。读者越多,图书馆的价值就越大。离开了读者,图书馆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的精神面貌正悄悄改变着:有的馆添置了雨伞,雨天时免费借给读者;有的馆增设了免费开水间,为读者提供饮水之便;有的馆为弱势群体提供绿色通道,让老弱病残者也能感受到图书馆的温馨。诸如此类,这些小小善举汇聚成爱的海洋,读者梦想的“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终将成为现实。若这种愿景成真,馆员的社会地位自然就随之提高,从事图书馆工作也将成为备受羡慕的职业,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善待读者就是善待自己。这正如犹太民族的一句古老格言所说的:“只需行些许之善,即可有无数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