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构建新时代的战略哲学

  习近平同志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真正搞清楚和运用好战略,不仅要研究它的基本内涵、具体形态、内在规律等传统战略学的内容,而且要探讨、审视、反思战略与时代演进、国家发展、世界变化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等的关系,作出哲学判断和哲学阐释。从战略战略学再到战略哲学,是战略学理逻辑的自然展开,也是战略实践逻辑的客观要求。构建新时代战略哲学,旨在为当代中国的战略构建、战略合作、战略创新提供哲学支持、贡献哲学智慧、涵养哲学功夫。

  把握战略本质:为战略构建提供哲学支持

  透过纷纭变化的战略现象把握战略本质,讲清时代与战略的关系,为战略构建提供哲学支持,是战略哲学认识论的主要任务。

  战略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历史实践。人类社会对战略的认识和运用,可上溯至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但从本质上讲,战略更是一个时代课题和一种时代实践,是对其所处时代重大问题系统研判和谋划应对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发展、时代演进,政治和治国之道的内容越来越广泛,战略的话语和形态也在不断丰富发展。从战略到大战略,再到国家战略、国际战略,其背后是时代主题的变化。从战争到和平、从对抗到合作、从传统到现代,时代主题发生变化,战略的内容和形式也相应发生变化。说到底,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战略构建是对时代主题的回应和解答。对时代脉搏把握越准确、越深刻,战略构建就越科学、越管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愈发凸显为时代的最强音,新时代的战略构建自然要围绕它展开。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党明确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战略目标提了出来,并围绕这一战略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两步走”战略安排,这正是对时代主题的深刻洞察和自觉顺应。

  时代转换影响战略目标的选择和战略布局的内涵。此前,我国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党的十九大将这一目标的实现提前到2035年,到2050年则提出了一个更高的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让中国有了这样的底气,让一个更为宏伟的战略目标成为可能。也正是在新时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展开:通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法治保障;通过全面从严治党,打造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心骨、定盘星。

  战略构建要有战略遵循,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制定战略目标、确立战略遵循到构建战略布局、谋划战略步骤,科学的战略构建不仅要赶上时代,还要引领时代;不仅要遵循战略运行规律,还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不仅要回答构建什么样的战略、如何构建战略的问题,还要回答为什么要构建这样的战略、这样的战略何以可能的问题。这一切都需要战略哲学的引领和支持。

  塑造战略价值:为战略合作贡献哲学智慧

  推动战略合作,赢得战略认同,是新时代中国战略实践的必选项。但实现战略合作并非易事。从人类社会战略演进的历史实践看,战略对抗、征服、遏制近乎常态,而战略合作尤其是国际范围内、长时间段的战略合作则不多见。新时代中国倡导的战略合作何以可能,需要从战略哲学层面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用战略哲学的价值观为新时代的战略塑造魂魄。

  战略不是一些具体行为模式和行动方案的简单组合,战略方案背后矗立的是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造就不同的战略选择。习近平同志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这告诉世人,对于战略战略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应该有也可以有全新的理解。

  拿经济全球化来说,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可以造就不同的经济全球化。为什么传统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越来越难以为继,甚至连昔日的主导者、得利者都开始退缩收手?就是因为那种把世界分成中心与外围、主宰与依附,进而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发展模式必然是饮鸩止渴、引火烧身。相反,如果经济全球化能及时反映国际经济发展格局新变化,不断增强代表性和包容性,让大国与小国、穷国与富国、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发展更加平衡,各国及其人民就没有理由反对。这也正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什么能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认同、支持和参与的原因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已成为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新样态,以此为标识的一种全球范围的战略合作已然成型并不断扩大。

  这种战略合作的价值观,来自对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以合作取代对抗成为人心所向。这种战略合作的价值观,也来自对中华文明智慧的深刻感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武止戈,止戈为武”,对这些理念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新时代战略合作提供了深厚底蕴。这种战略合作的价值观,还来自中国自觉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责任意识。乐于让世界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便车的大国担当,努力让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天下情怀,是这种战略合作的现实支撑。

  新时代的战略哲学不仅要致力于构建这样的战略价值观,还要致力于构建支持这一价值观的新世界观,这就是已经越来越为世界所认同和接受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的世界观。当然,这样一种世界观将会造就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将对世界战略的发展演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从理念构想到现实行动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什么?应该如何在与其他世界观的比较中形成竞争优势?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和解答,需要经验理性的洞察,更需要哲学智慧的启迪。

  提升战略能力:为战略创新涵养哲学功夫

  战略创新是战略实践的最高层面,也是现代战略发展最鲜明的特征。战略构建要更加科学管用,战略合作要更好实现,都需要不断的战略创新。研究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战略创新何以实现,需要什么样的能力要求、外在条件,如何提升战略能力、增强战略本领,是战略哲学功夫论的着力点。

  培育战略意识。战略意识是孕育战略的土壤,是催生战略的内生动力。战略意识不是抽象地讲重视战略,而是把对战略的重视体现在敏锐的战略洞察、清醒的战略评估、理性的战略预期、积极的战略筹划、果断的战略决策、务实的战略安排、坚定的战略实施等方面。战略意识还体现在审时度势、推进实践时,自觉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善于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科学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善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培育战略意识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一个在战略实践中不断熏陶历练的过程。

  强化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战略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其高下优劣直接决定战略的高下优劣。战略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是对战略辩证法的运用。其中,矛盾、变化是战略思维最基本的思维基点,矛盾指向的是战略主体,变化描述的是战略过程。在战略思维中把握住这两个基点,才能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不忽略现象又能把握本质;正确处理得与失、利与弊、进与退、取与舍的关系,既看到得失、利弊、进退、取舍对立的一面而是非分明,又看到它们彼此间相互转化而随机应变;正确处理时间与空间、应然与实然、意图与能力、目标与资源、朋友与对手的关系,既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违背客观规律,又敢于突破、善于创新,不拘泥于陈规旧俗。

  锤炼战略定力。战略定力也是一种战略能力,主要表现为一种态度、一种意志、一种境界。它是对所做事情、所采取策略、所坚持信念、所追求目标的一种自信、坚定和从容。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正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不同战略选择之间的利益得失往往表现得似乎伯仲难分、各有千秋,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在这种情况下,守住战略定力殊为不易却又至关重要。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国治理、大国外交、大国复兴的战略贵在稳定性、连续性,避免犯颠覆性错误。当然,保持战略定力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更不意味着麻木不仁,而是要在变与不变、坚守与回应中把握好“度”。对这个“度”的拿捏取舍,显示的是战略哲学功夫的深浅,因而也是对战略哲学功夫论的实践检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构建新时代的战略哲学  新时代  新时代词条  构建  构建词条  哲学  哲学词条  战略  战略词条  
人文精神

 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学性的时代命题,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破浪前...(展开)

人文精神

 传统令中国人难以做自己?

 集体主义一贯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地位,向着“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的方向去努力,比“做自己”的吸引力大得多。  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大师古斯塔夫·荣格,曾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