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人少宗教情怀而多历史意识

  《家书中的百年史》一书的作者萧功秦披露了他的家族隐秘多年、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写下了部分亲友的人生际遇。它们共同构成一段普通家族的百年沧桑,从中也可以看到近现代中国大历史的缩影。

  这本书是我多年来写的回忆录的汇集,一共十五篇。开篇是家史回忆,我们家是受左翼思想很深的湖南士绅之家,其中,我父亲是家史中的主线,他起义后参加朝鲜战争,他从战场上写回来的家信,反映出左翼理想主义对二十世纪中国人的强大魅力。对这种左翼理想主义的反思,应该是二十一世纪中国人走向成熟理性的起点。

  第一辑收入的几篇文章,都是对自己成长与治学经历的回忆,“文革”时期,我是上海一家工厂的工人,由于历史的机缘,有幸成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届研究生,我在学术上从一个激烈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者,变为一个务实的、以批判左与右的浪漫主义为己任的新权威主义者。用我自己的话来说,我是一个有方向感的经验主义者,或者说,一个中道理性主义者。这些文字涉及我的小学生活、中学时代、工厂十二年生活、研究生时期的学术追求,以及在上海任教三十年的思想历程,合在一起,相当于散论式的学术自传了。

  我希望,我的治学与思想经历,能给青年朋友提供一些治学与思想上的参照与启示。我希望这些文字能让年青一代的知识分子理解我们一代经历的苦难与追求,如果我们能超越世俗,经由精神自由,完全可以过上一种更充实更有意义的生活。

  回想起来,我的思想受西方人文主义、俄罗斯知识分子传统与浪漫主义、儒家思想文化的多重影响,其实上海这个曾经产生白莽的小阁楼文化与中产阶级文化的地方,是有着深厚的精神文化积淀的,我本人也受惠于此。中国南方地区,确实有着一种不同于北方胡同文化与大院文化的另一种人文传统,它确实也是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多元文化资源之一。

  第二辑是对几位师友与亲人的回忆。一位是我在南京大学的研究生导师韩儒林教授,正是他的宽容,让我能在自由思考中发挥自己的学术特长。我在文章里说,我不是他最满意的学生,但却是最受惠于他的学生,我实践着自己的诺言:要像他当年对待我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另一位恩师是南开大学的郑天挺教授,关于他的回忆,记述在《回忆我的青年时代》一文中。)

  一位是著名的美籍学者林毓生,正是受他的思想启示,让我对以现实关怀为基础的思想史产生真正的兴趣,并从此走上自己独立的治学之路。

  一位是当年同厂的同事陈文乔,已故的留美博士,他是我四十年来的挚友。可以说,他在精神情趣上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是我们生活中的最后的贵族。

  一位是历史学家高华,我曾说过,他的著作代表了我们这一代学者对历史的反思,他的著作是我们这一代人给下一代人的礼物,是百年后可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

  一位是我的堂兄萧功伟,这位老交大人的人生悲剧,也是极“左”时代知识分子的共同悲剧,只不过在他身上体现得更为典型。他在平反后反而患了精神病症,让我们看到一个离科学殿堂那么近的人,是如何一步一步地与他的理想渐行渐远,如流星一般消失。

  最后一位是我的二哥萧默(功汉),他是清华的高才生,在敦煌莫高窟潜心研究古建筑十多年。我正是在他的影响下,从小产生对历史与文化的兴趣的。在我心目中,他不但是一个学者,同时也是知识分子中的一个侠士。

  我平时很少写回忆文字,我情不自禁地动笔去写他们,是因为他们在我的生活中,占据了太重要的地位,用我哥哥当年写的一句诗来说,多年来我们总是在“万里路上相激励,万卷书中道友情”的。

  当我把这些二十多年来陆续写成的文字集合起来时,我这才发现,这些人既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也是我们社会的真正优秀人士,我们都曾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极“左”苦难时代,并迎来了共和国的大变革,在他们身上,有着一些共同的东西,例如,他们习惯于在人生苦难中执着地追求真善美,有着在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的达观与执着。我曾在回忆高华的文章中说,他是“把中国儒家士大夫的传统人情味和自由主义的人生价值追求结合得最好的一个人。他的安身立命、待人接物、为人处事,充满着传统的儒家人文气质,而在价值取向上则是一个地道的自由知识分子”。这样的评价多少也同样适合于回忆录中记述的其他人。

  在我看来,虽然我们早已经远离了儒家时代,而我的这些亲友与师长都仍然具有儒家的人文气质,这是因为,儒家人生哲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儒者总是通过内在的精神资源,去克服外在的压力与恶势力,并从中获得一种精神自由。当我们总是在追求一个好的目标时,这个过程本身,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很丰富、很充实、很快乐,我们就会摆脱个人生命的渺小。儒家要启迪我们的,就是要进入这样一个境界。

  处于“文革”到改革的过渡时代。我能在生活中遇到他们,也是我的幸运。他们中大多数人已经远离我走进了天国。写下他们,既是对他们的纪念,也是对那个时代的一份精神纪录。留下这些文字,也希望能让青年一代的人们,了解我们这一代人的追求与努力。

  中国人与其他民族相比,少了些宗教情怀,我们民族没有宗教作为精神依托,但我们的人生并不虚无,仍然充实而丰富,原因就是我们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意识,有很强的历史关怀,历史在我们人生中就特别重要,历史关怀让我们人生有了个寄托,我们也就成为悠悠历史长河中的一员了。而我们的历史正是由无数回忆录所构成的长河,我们对他们的回忆,既是对他们的纪念,表达慎终追远之情,也是也让历史成为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资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人少宗教情怀而多历史意识  情怀  情怀词条  宗教  宗教词条  意识  意识词条  中国人  中国人词条  历史  历史词条  
人文精神

 中华传统美德的话语表达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需要将中华传统美德“讲清楚”,因而,道德话语表达...(展开)

人文精神

 有黄金,更要有文化

 第14个国庆黄金周落幕了,那些熟悉的场面再次上演:旅游景区人山人海,“小孩看屁股,大人看脑袋”;机场和车站人满为患,处处排起长龙;一些高速公路遭遇严重拥堵,似...(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