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家长的改变是培育新家风的关键

  【思想汇】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良的家训、家规,其形成的家风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做人。家风的建设应该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然而现实中很多家庭却多是围绕孩子的学业学习来实施所谓的“家庭教育”,还有一些家长不能以身作则、忽视亲子沟通,使家庭教育这一人生成长中最重要的一环出现缺失。本文从父母的榜样作用与时代需求的角度给父母们提出建议,强调家长的改变才是家风建设的关键,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使命是以身作则

  2018年9月8日,上百名德国孩子与支持自己的爸爸妈妈走上汉堡街头,打出他们的口号:“和我玩!而不是和你的手机玩!”“我们在这里!我们表示抗议!因为你们永远只想着自己的手机!”无独有偶,我们组织的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比较研究发现,四个国家都有三四成父母有时一边玩手机,一边和孩子交流,父母沉迷于手机而忽视孩子在中国尤其严重,而且中国在四国当中亲子沟通最困难,只有不到六成的孩子会经常和父母聊天。

  在2018年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家庭教育提出了“四个一”的新要求,他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总书记把家庭列为教育的第一责任主体,并且指明了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四个一”的新要求实质上提出了新家风的方向,也提出了好家长的重要标准,即像老师那样,为孩子做言传身教的表率,教孩子学会做人。大量的家庭教育调查数据显示,立德树人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家长做不到或者做得不够好。新家风的关键问题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是如何从改变家长的不良行为做起,来培育新家风

  那么,什么是家风?家风不是一阵风,它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道德风貌,一种稳定的并且是本质性的体现。我们曾连续10年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专门研究少年儿童的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认为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不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家风也是比较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习惯。

  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可以充分证明,没有父母的以身作则难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没有和谐的亲子关系难以培育良好的家风,甚至父母的偶像与榜样作用也可能走向崩溃。对于孩子,父母怎么做比怎么说更具有影响力,父母总玩手机实际上等于告诉孩子,手机的魅力不可阻挡。如果不从父母改变做起,孩子往往难以养成自制的良好习惯。在《全国家庭教育状况监测报告》中,那些报告父母“答应过孩子的事情做不到”“说脏话、粗话”“与他人吵架”“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需要排队的时候插队”等不良行为的孩子更多选择影视、文学作品、游戏中的虚构人物为榜样,而报告父母不良行为很少的学生更多选择自己的父母作为人生榜样。由此可见,父母教育孩子最为重要的使命就是以身作则,成则成矣,败则败矣。

  2.从陪伴孩子开始,培育行胜于言的新家风

  今天的社会之所以容易肤浅和浮躁,原因之一是夸夸其谈、言行不一成为风气,人们说得太多,做得太少,家庭生活尤其如此。父母都希望教育好孩子,所以他们总是喋喋不休地说教,而实际上,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父母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儿童不仅仅擅长观察性学习,他们甚至是研究大人的专家。这个判断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有关。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于1971年提出的这一理论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另一种则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孩子的第一种行为习得的成败得失体验很需要父母帮助分析;孩子的第二种行为习得是观察学习,在所有的示范者中,父母和老师作为“重要他人”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做到行胜于言?就是要让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儿童最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父母之爱。首先就是陪伴孩子,是放下手机陪伴,是父母亲共同陪伴,是投入身心的真情陪伴。即使那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心理上也需要“亲代在位”。有些父母以工作忙为理由放弃陪伴孩子,既是最严重的失职行为,也是放弃自己成长机会的巨大遗憾,其理由是站不住脚的。青岛一位女经理告诉我,她的父亲在青海工作几十年,却是对她最亲爱、最理解、最有帮助的父亲,因为从进入小学到大学毕业,父亲与她通信2000多封。北京史家小学的宋佳琪和朱子薇同学3年前就发出“放下手机,让我们真正在一起”的倡议,出现了许多令人欣慰的变化。参加活动的胡梦真妈妈说,自从参加这个公益活动后,在孩子的监督下,我们家长开始了戒wifi的活动,每天晚上9点前,关掉wifi,陪孩子户外活动、聊天或读书,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变得密切了。这个经验值得千家万户借鉴。

  双职工又育有两胎的父母是非常繁忙的,但是,尽力克服困难,用心陪伴孩子孩子会观察到父母的爱心与责任感,这是最好的偶像和榜样。如“曾子杀彘”那样,父母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孩子最容易养成言必信、行必果的习惯。孩子受到长期的耳濡目染,也会像父母那样尽自己的责任,自觉完成自己的职责,主动孝敬长辈关心他人。所以,父母将爱付诸行动,并且是持之以恒的行动,这是培育新家风最重要的内容和最坚实的基础。

  3.尊重儿童的权利,培育民主施教的新家风

  谈家风自然与家训文化密切相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以认真的态度去借鉴和学习。问题在于,家训文化固然博大精深营养丰富,是否也存在可能误人子弟的糟粕?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如何传承家训文化才能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我觉得,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比如,许多父母教孩子读《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的确,《弟子规》有一些简单明确的行为规范值得借鉴,如“出必告,返必面”“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等。但是,对父母的不当行为提出意见要“号泣随,挞无怨”(意思是父母打骂也不能有怨言)、对社会事务“不关己,莫闲管”等要求,就是属于封建糟粕的内容,不利于现代儿童的发展。所以,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和中国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是保障现代儿童健康成长的法律,也应该成为培育新时代新家风的基石。

  可是,据全国妇联2015年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尽管九成以上的父母赞同“儿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而认真学习过有关儿童保护法律的父母不足一成。更为严重的现实是,各种各样伤害儿童的事件接连发生,侵犯儿童权利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打骂孩子是多么普遍发生的事情啊!但有多少父母把打孩子看作是违法行为?打骂孩子不仅是对未成年人权利的侵犯,甚至可能成为扭曲未成年人人格的重要因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研究显示,在选择“父母经常打我”的比例时,未成年犯是普通中学生的近6倍。

  在儿童最容易被忽视的四个基本权利中,参与权名列前茅。参与权是指儿童享有对与他们自身发展相关的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等事宜发表意见并视其成熟度参与决策的权利。显然,这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我们的家长在诸如“择校”这种较大的事情上,往往自行决定,并不尊重孩子的参与权,仔细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意见。

  尊重儿童权利,履行父母的主体责任,这是今日父母的法律义务,也是确立新时代新家风的基本原则。在制定家规的时候,非常需要孩子的参与。民主家风会促进两代人的共同成长,也构建起现代社会最为和谐的代际关系。

  4.以健全人格为目标,培育既有主动性又有自制力的新家风

  在当今时代的家庭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极端化的表现,如极端严苛或极端放任。极端化的教育可能培养出极端化的人,而极端化的人注定是难以适应社会与未来的悲剧人物。与之相反,我们倡导一种平衡和谐的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的研究认为,权威型的家庭教育最有利于孩子成长,而其权威型实为民主权威型,既对孩子理解和尊重而又严格要求。北师大心理学家陈会昌教授20年跟踪研究200多名孩子,最重要的发现是主动性与自制力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主动性与自制力犹如两颗种子,越是饱满和发达,孩子的人格越健康,人生越幸福。

  鲍姆林特和陈会昌的研究结论是趋于一致的,他们都说明了民主与权威,主动性与自制力,是两个关键因素,如果两者能够发达和平衡,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显然,这正是培育新时代新家风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也就是说,制定新家规家训,既要有规则有底线,也要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鼓励孩子的探索与创新。

  那么,如何将主动性与自制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呢?首先是培养主动性,就是鼓励支持孩子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有益活动,在体验和尝试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更加自信地去追求和发展。主动性是人发展的芯片和引擎,而主动性需要以自制力来保驾护航。但是,自制力的培养是家庭教育的难题。其实,主动性与自制力相辅相成,主动性可以为自制力开辟道路,也可以为自制力提供动力,因为有了美好的理想和喜欢的目标,人才愿意克制自己的某些欲望或冲动。棉花糖的实验与延迟满足的提出早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方面,良好的家教特别是父亲的教育至为关键,因为父亲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制力和责任感。值得指出的是,将主动性与自制力的培养有机结合的最有效时期是在10岁之前,而有太多家庭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是丧失了10岁前的最佳时机,甚至播下了纵容放任的种子。

  5.提升家训和家风的格局,培育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新家风

  看一个家庭的家训和家风对他的孩子有没有一种深远的影响,还有一个标志,就是看这个家训和家风的格局,即你是不是倡导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这是现代家风和传统家风的重大区别。有一个例子,特别能说明这个问题。为什么江南钱家人才辈出?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钱玄同、钱穆、钱锺书、钱永健、钱其琛、钱正英,都是钱王后裔。三十多世,仅遍布海内外的科学院院士就有100多人。有评论称钱氏家族千年兴盛,近代俊彦接踵的原因出自家族重视传统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其中,传承千年的《钱氏家训》影响深远。

  《钱氏家训》是一篇无价的宝典,是钱家先祖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1924年,武肃王钱镠三十二代孙、安徽广德人钱文选纂修《钱氏家乘》,根据先祖武肃王八训和遗训,他总结归纳了钱氏家训。钱氏家训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为据,内容涵盖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方面,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思想行为做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千百年来,钱氏族人始终以家训为行为准则,践行着“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训言。这种家国情怀,倡导担当社会责任,是钱家人才辈出的非常重要的原因。现代人的人生追求需要有开阔的格局,而它正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认真学习的成长训言。

  新家风是一个宏大而现实的课题,有极其丰富的内容与维度,本文只是从父母的榜样作用与时代需求的角度提出一些建议。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四条建议做到任何一条都是好家庭好家风,从第一条到第四条具有阶梯性,越向上水平越高。这或许是培育新时代新家风不可忽视的方向与原则之一。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家长的改变是培育新家风的关键  育新  育新词条  家风  家风词条  家长  家长词条  改变  改变词条  关键  关键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