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越稳定,阶层固化越明显。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实现了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于是有人担心,社会如此稳定,是否会导致阶层固化?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社会和谐稳定与阶层固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社会和谐稳定是指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各类事务处理公正有效的社会状态。阶层固化则是指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很难发生变动,特别是向上流动的通道不畅,因而它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是社会流动性。只有社会流动性低,才表明存在阶层固化问题,社会缺乏活力。可见,社会和谐稳定并不意味着阶层固化,只要保持着健康有序的流动性,社会稳定就不会导致阶层固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与之相伴的是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我国的社会流动既包括不同地域之间的横向流动,也包括职业、收入方面的纵向流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依然保持着较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社会学者对2000年开展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农民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从“五普”的63.20%降为“六普”的46.49%,也即有16.71%的农民转到其他阶层,提高了收入和生活水平;“白领”的比例从“五普”的2.90%升至“六普”的13.34%,也即通过勤劳奋斗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超过1亿,其中一半以上是农村户籍人口。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新世纪以来的10年里,有很大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纵向流动,既改变了自身的职业身份,又增添了社会活力。这也表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个人的才能得到了充分重视,努力付出就会获得相应回报。
那么,促进我国社会流动的因素是什么?研究发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工业化水平持续提高,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并催生大量管理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有利于劳动者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二是教育事业发展。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和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大幅提高,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信、更有活力和创造力,因而也更容易向上流动。三是市场机制逐步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面对平等的规则、机会,可以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相应回报。
正因如此,我国社会保持了较高的流动性,并不存在阶层固化问题。但也应看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还不够均等、教育资源分配还不够均衡、收入分配还存在不合理现象,诸如此类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国社会的流动性。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畅通社会流动通道来解决。
畅通社会流动通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有利于破除各种利益固化的藩篱、完善社会流动机制、畅通社会流动通道。我们相信,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有利于社会流动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将最大限度地确保每个公民都拥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大家都能够共建共享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