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基本方案已经形成,将在今年下半年按程序上报。为保障基金安全,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上将采取非常审慎的政策,对进入股市的资金比例将有所限制。
专家建议,政策设计之中应逐步地放开个人投资选择权。同时应重视养老生命周期基金发展,这将极大地丰富共同基金的公募产品的种类,刺激资本市场的发展。
方案确定多元化投资方向
根据这一方案,投资将坚持市场化的原则,由专业的投资机构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投资运营。方案确定了多元化的投资方向,除了继续购买国债、存银行以外,会选择一些效益比较好、有升值前景的项目进行投资。同时,对进入股市的资金比例将有所限制。
在养老金缺口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基金市场化运营刻不容缓。截至去年年底,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的结余已经超过3万亿元。不过,按照目前的规定,养老保险基金只能买国债、存银行。其优点在于保障了基金的安全,但难以实现保值增值。从前几年的情况来看,收益率低于CPI,实际上处于贬值状态。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成立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了8%以上。
业内人士预计,投资方案可能借鉴企业年金投资比例。按照人社部的规定,企业年金投资于流动性资产的比重不得低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5%;投资固定收益型资产的比重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135%;投资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股票投资比例高于30%)、股票型养老金产品的比例,合计不得高于投资组合委托投资资产净值的30%。
按照这一比例推算,理论上将有超过1万亿元养老金可以入市。不过,专家表示,养老金入市不是单指进入股市,而是广泛参与资本市场。
“起步阶段,投资的步伐不会太大,投资的资金也绝不会达到所谓的万亿,养老金入市是一个长期政策,有逐步落实的过程,不会出现改革方案一出台,就有大量资金流向股市的现象,对股市影响也是长期的。”这位专家说。
他建议,除了国内金融市场外,也可以考虑国际金融市场或者实业投资领域,但安全性是第一位的,应该选择低风险和收益稳定的资产。
建议放开个人投资选择权
有分析认为,“养老金入市”问题并不单单指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而应该借此时机对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进行全面的市场化改革。
从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现状看,目前三支柱发展失衡十分明显。第一支柱基本养老基金资金量3.5万亿元左右,分地区分散管理,仅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平均投资收益率2%左右,保值增值能力较差;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资金量0.7万亿元左右,目前大型企业都是采取定制化的账户管理,小型计划正逐步向标准化转移,按照国际主流的信托管理模式,以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为主,平均投资收益率为7.6%,受资本市场波动相对明显;第三支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在我国发展落后,规模极小。
此外,作为国家养老储备基金,全国社保基金资金量1万亿元左右,也采用信托管理模式,社保基金理事会作为受托人。从运作模式来看,全国社保基金是定制账户的模式,由全国社保资金理事会负责配置,对不同资产资金做定制化的账户管理,采用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模式,平均收益率为8.13%,保值增值效果较好。
对于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的市场化投资改革,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表示,应当达到的最终理想状况是,个人账户应明确其保险的特性,在承诺终身领取的同时实行“人死账销”;并在做实个人账户的基础上,通过信托投资管理模式,以直接投资和委托投资的方式进行市场化投资,达到养老金保值增值的目的。
不仅如此,业内人士认为,未来的养老金体系投资制度设计中,个人选择权也十分重要。
“中国的养老金管理应该根植于本土的需要。”博时基金总经理助理耿红表示,养老金投资产品化应该是中国多层次养老体系发展的一个选择。从养老金体制来看,未来随着税收政策的调整,第二支柱、第三支柱覆盖面的扩大,在政策设计之中应逐步地放开个人投资选择权,个人账户可以自由的转移。比较适合的产品应该是市场配置的产品,还有全球化资产配置的产品。还应该开发适合小型计划和个人标准化的养老金产品,具有多样性、可选择性和携带性的特点。
“对于中国来说,不管是企业年金,还是个人养老金,个人选择权是非常重要的。”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表示,目前基金业在养老保险体系的投资领域,第一支柱里面基金还没有参与;在第二支柱里面没有实现个人选择权,因而其专业性其实还是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中国建立个人养老金体系正当其时,国家应该推动基金业去参与第三支柱整体的制度设计,同时应支持第二支柱的体系建设,为个人的养老提供相关的保障。
模式不妨引入生命周期基金
市场化运营必然关系到投资策略的确定。从中国企业年金的集中投资模式看,由于缺乏分散投资决策,每个年龄段人群资产配置是相同的,收益率也都是一样的,这一状态并不合理。为解决这一矛盾,专家建议引入生命周期基金。
“关于投资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美国养老基金的投资分布看,持零股票和满仓情况的人居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并非呈现出应有的股票减持现象,这说明分散投资决策的结果并不是理性的。”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说。
郑秉文表示,生命周期基金常常叫作目标日期基金,是动态调整的一个投资工具,就是说年轻的时候,高风险的资产配置多一些,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高风险的权益类的配置自动地越来越少,形成一个下滑航道,而固收类的比例越来越大。
据透露,近年来,生命周期基金在美国发展非常快,到2013年,已发展到6180亿美元。目前,美国大约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养老金是来自于生命周期基金。
专家认为,我国引入生命周期基金条件已经成熟。郑秉文表示:“目前,企业年金基金存量已达7000亿元,机关事业单位正在建立年金制度,改革以后每年增量大约上千亿,再加上企业年金的增量一千多亿,合计年度增量接近3000亿元,同时中国的个人养老保险账户税收优惠政策即将激活,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体制改革方案也已经定了,对生命周期基金的需求是有一定潜力的。”
为实现这一目标,郑秉文认为,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政策要改革,应该大幅提高股票比例的上限,否则,生命周期基金的“下滑航道”将难以设计,至少投资政策中应对生命周期基金的股票投资比例进行松动,或实行个案审批制度。
同时,投资应建立有限的个人投资选择权,雇主必须为每个人提供若干投资选择,比如三个:一个选择是“生命特征基金”(在“保守”,“温和”和“激进”等几个类型里个人要选择一个),第二个选择是现在的传统做法,第三个选择是生命周期基金。
长江养老保险公司总裁李春平也认为,应该把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进行分类,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按生命周期,根据退休年龄决定风险暴露,另一个可以根据每个人对整个资本市场的认识。
他建议,未来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可以考虑放开个人选择权。“并不是说完全的放开,而是有限的放开,受托人对年金持有人提供不同风险偏好的选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人,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具有不同产品的选择。这样,养老金资产配置才有可能实现。”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