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全要素生产率既是创新的一种度量,也是创新的一种手段,它归根结底来自于重新配置效率。
王一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东京 中央党校副校长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坚持以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
胡家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
陈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的经济体系,并充分体现其时代性。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于“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新概念、新范畴,应如何理解、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做好哪些工作、应对哪些挑战?本刊特约几位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解读。
——编者
主持人: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报告第五部分对“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了具体规划。应如何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
王东京:研读十九大报告,我体会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经济体系,是指由“产业体系、创新体系、协调体系、开放体系、体制机制”等五个子系统构成的一个大系统。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包括: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陈剑: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的经济体系,并充分体现其时代性。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或者说主要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高效益的经济增长。经济保持中速增长(5%左右)或适度增长,增长更多体现在经济发展质量,体现在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上。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基础上,提升整个社会效率。
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在产业结构上,应当符合三次产业运行规律。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至少超过65%以上;在三次产业就业人口中,从事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应当超过70%以上;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科技、文化创意、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增加值比重持续上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地位日益重要。
三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断提升。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企业生产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应当是质量持续上升,科技含量持续增加的,要体现低碳、高科技、绿色、生态等现代经济的基本特征。
四是全球性特征显著。现代化经济体系一定是深度融入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其企业组织、产品与服务也一定具有全球性、跨国际的特征,很难说哪一件产品完全是由哪一国生产。
五是诚信是社会的普遍遵循。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体现法治经济的外在形式是契约的履行,和对诚信原则的遵循。
六是地区之间平衡发展。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动更为有效,跨地区的转移和互助机制逐步成型,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较为发达地区与相对落后地区之间,人均GDP指标不应当差距过大。也就是说,共享发展必然带来区域之间的相对平衡发展。
七是竞争力水平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经济在全球舞台上有着强大的竞争力,在一些领域扮演全球引领者的角色。而一个有强大竞争力的经济,应当是法治经济、扎实的市场经济基础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综合体现。
蔡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三大重要意义:首先,它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务;其次,它是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进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再次,它是适应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跨越“三大关口”,有路线图也有时间表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十九大报告在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用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跨越关口”,一个是“攻关期”。怎么理解“跨越”和“攻关”?
王一鸣:经过多年调整,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必须看到,受深层次体制因素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风险尚未根本消除,产品和服务质量短板仍然突出,原有的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亟须跨越“三大关口”。
首先,依靠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必须加快转变。随着部分传统产业产能接近或达到上限规模,再简单沿用老办法扩大投资需求,不仅投资效率会下降,债务杠杆会攀升,还将增大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也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
其次,依靠工业产能增量扩能形成的经济结构必须加快调整。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2010年以来,随着部分传统产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工业增速持续回落,服务业比重逐年上升。在工业内部,钢铁、煤炭、建材、有色、石化、电力等行业渐次达到或超过峰值。再像过去那样依靠“铺摊子”扩大制造业产能推动经济增长,势必将加剧重复生产和产能过剩,扭曲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
再次,依靠资源和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形成的增长动力必须加快转变。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生产要素供求关系发生明显变化,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幅下降,土地供给日趋紧张,生态环境硬约束强化,原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开始减弱,继续依靠大规模增加要素投入支撑经济增长已经越来越困难,必须加快推动增长动力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
主持人:这个“攻关期”有无明确时间表?
蔡昉:十九大报告没有明确给出攻关期和跨越关口的时间表。我理解,这个攻关期并不长,只有3年时间,也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然,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延长,但是真正的时间窗口就是今后3年,只有在这3年里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我们才可能开启新征程。
主持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蔡昉: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可见,2020年是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因此跨越关口的时间是非常紧迫的。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工作不仅有路线图,也有时间表。
主持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很宏大也很振奋人心,十九大报告对此提出哪些战略举措?
王东京:十九大报告就如何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六大战略举措。落实这六大战略举措,我认为应抓住三个重点: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坚持以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
主持人:我们应当做好哪些具体工作?
王一鸣:根据十九大报告精神,我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实体经济是富民之基、强国之本。中国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实体经济,今后要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也只能和必须依靠实体经济。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化,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加快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以处置僵尸企业为突破口,建立市场化法治化退出通道,解决“退不出、死不了”的问题,真正实现市场出清。加快形成产业升级机制,以资产重组、资本整合、产业融合为路径,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农业“接二连三”、传统产业嫁接新技术新模式,真正实现产业升级换代。通过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必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三大变革,关键是要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在更多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提升潜力和空间很大,关键在于深化改革。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加大科技创新的产权激励力度。加快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形成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
必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杆,持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质量层次和品牌影响力,推动我国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形成高质量供给体系。提高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优化融资结构体系,打造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链,推动存量资产重组,为新兴产业提供金融支持,做好中长期资金供给的制度安排。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必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主持人:十九大报告将“贯彻新发展理念”放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之前,其中有何深意?
陈剑: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再以过去的旧思维、旧理念来指导经济建设和发展,而应当贯彻新发展理念。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发展成果共享为目标的经济体系。新发展理念是以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主线的,而非过去强调的速度和规模。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应当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结构上,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结构调整。让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之中,是遵循事物发展演进的客观规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逻辑的根本所在。
主持人:怎么理解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王东京:现代化经济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不同。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符合新发展理念。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经济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否则就是传统的经济体系。
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论断。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时期,为了迅速建立工业体系,过度强调发展重工业,结果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为了超英赶美,在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上重生产轻生活,没有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出现这样的问题,既有历史的客观原因,也有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上世纪80年代初,理论界开展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大讨论。作为这次大讨论的成果,党的十二大报告将“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确定为我国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此后,积累与消费以及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得到了逐步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跨越。但经济仍存在一些问题:从发展驱动看,主要是靠投资、出口拉动,创新不足;从供给侧看,供给效率和质量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从生态环境看,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增长的现象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从国际收支看,进出口长期失衡,对外依存度偏高;从财富分配看,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基尼系数偏高。
针对上面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而且强调五大新发展理念是今后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未来增长的关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主持人: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此应如何认识?
蔡昉: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比如,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既定的资本、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率分别都是5%,如果显示出的产出或GDP增长大于5%,譬如说是8%,这多出来的3个百分点,在经济学意义上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对产出或经济增长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直接相关。它既是创新的一种度量,也是创新的一种手段,它归根结底来自于重新配置效率。
其一,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发展历程表明,生产率提高主要来自资源的重新配置。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约有70%、80%的人在务农,这些人只生产了20%多的产值,说明当时生产率极低。之后,通过改革把这批人转向非农产业,宏观上我们获得了资源重新配置效率。
其二,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理论,意思是许多更高的生产率、更高的竞争力是通过破坏达到的。有新的企业进入,就有原有企业的退出。研究表明,这个过程中生产率的提高占全部生产率提高的1/3到1/2。这是企业之间的重新配置。
其三,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路径。现实中,企业的技术进步不是齐头并进的,谁最先进行创新,使用新技术,谁就可以垄断资源,实现有进有退。因此,技术进步本身也是资源重新配置。
主持人:这是否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蔡昉:是的,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键靠改革,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其一,通过改革把人口潜力再挖掘出来,是改革红利的一种。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收入水平比我国略高的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劳动力还有大量人口可以转移出来。阻碍我们挖掘潜力的,是现存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不但可以提高生产率,带来资源重新配置效应,同时提高劳动力供给,缓解劳动力成本提高太快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国内的消费需求。
其二,落后产能以夕阳产业、病态企业甚至僵尸企业形式存在,占用有限资源和稀缺生产要素,降低经济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扭曲资本和劳动等要素价格,推高企业和增长成本,使得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得以延续。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把那些生产率低的产业、产能出清。
其三,创造性破坏不保护落后产能,不保护落后岗位,但必须保护劳动者;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改革开放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十九大提出的要求;越是社会政策托底有力,越能做到有勇气退出。
市场和政府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主持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具体应如何认识?
胡家勇: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我们科学把握政府与市场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理论思维。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
其一,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让政府更深地介入到资源配置活动中去,而是要在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理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其二,政府要尽量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绝大部分微观经济活动,都可以交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完成。
其三,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运行规律来界定政府职能。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政府职能作了完整和清晰说明,强调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这一表述更加科学和清晰地勾勒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准确内涵,也反映出时代发展的新背景和新要求。要按照这个总方向,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范围,优化各级政府组织结构,理顺部门职责分工,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
其四,选择最有效的方式来履行政府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顺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借助市场的力量来实现自身职能,从而获得“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发挥政府作用,不是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而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主持人:周经纬)
主题链接
面对国际上的“唱衰”论调——
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 也要研究出中国理论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人文清华讲坛”上指出,未来中国经济需应对六大挑战。
首先要严防系统性的、区域性的金融风险。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一个关键词就是“稳定”,坚决不能发生风险,这是底线。
其次是在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过程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三,要提高劳动力素质。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是劳动力跟劳动力的竞争,所以要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提高其受教育水平与工作能力。
其四,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必须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高效的养老体制,要有制度创新,社会与家庭、道德与法律、市场与行政多管齐下。
其五,对外投资要谨慎。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走出去”是应该的,但是一定要谨慎。
其六,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国际社会唱衰中国经济的舆论,不仅要讲中国的经济故事,也要研究出中国自己的理论。理论水平上不去,理论讲不圆、讲不清楚,在国际上、在发展上就会吃亏。(高楼 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