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我国银行业垄断的根源以及解决途径

  打破银行垄断与实现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既然银行垄断的根源在于制度问题,那么打破银行垄断的有效途径便是推行制度改革。金融业发达且不存在银行业市场垄断问题的国家,均有一套有效的制度体系在背后支撑。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具体情况不同于西方国家,但我国银行业如果想跻身发达行列,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就应吸取国外先进的发展与改革理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一种制度思维方式,以此来推动银行业自由化改革。建立合理的制度体系是根除银行垄断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推动银行市场自由化的最优方案。

  垄断是破坏市场功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银行业作为经济金融体系内的核心枢纽,其垄断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传导效应成倍地放大,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笔者在本文中拟对我国银行垄断的现状、形成根源以及如何打破银行垄断等问题,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我国银行业的垄断格局

  市场结构按特征可分为自由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四种类型,我国金融市场结构属于银行导向型,其结构特征可以概括为国有银行控制下的寡头垄断市场。据中国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113.28万亿元,其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占比为47.3%,商业银行净利润为1.04万亿元。如果进一步分析中国银监会2004年1季度—2012年1季度的银行业机构的资产统计数据,就会发现2008年年末4万亿的财政刺激政策出台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与其他银行业机构的资产规模进一步拉大,银行业市场的内部垄断问题日益加重。详细情况见图(纵轴表示资产,横轴为2004年1季度—2012年1季度的时间跨度)。

  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数据,全球最赚钱的5家银行里,中国就占了3家,并且中国银行业的资产增长速度世界最快,为43.86%。此外,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1年全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其中银行主导的融资业务规模为10.37万亿(人民币贷款7.47万亿、外币贷款0.57万亿、委托贷款1.3万亿、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1.03万亿),占总融资规模的80.83%。

  以上数据突出反映了我国银行业的垄断现状。我国银行垄断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银行业几乎垄断了整个社会的融资渠道;二是银行业内部的国有大型银行居于主导地位,形成了其在银行业内部的垄断;三是银行业通过规模扩张获得了巨额的垄断利润。总体来看,银行掌握着整个社会的大部分金融资产,并且已经成为社会资金供求无可替代的重要枢纽。银行业长期的单极化发展已经使垄断问题根深蒂固。

  二、垄断银行市场导致诸多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任何形式的垄断都会导致低效率,而银行业市场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枢纽,其垄断问题影响更大。我国银行业市场垄断的积习已久,长时间的银行垄断而导致的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已慢慢地凸现出来了。

  第一,银行垄断的“低收高放”模式,变相地剥夺了实体经济和储户的利益。对实体经济而言,银行垄断致使贷款利率居高不下,即便如此,由于银行是相比较最低代价的资金来源渠道,为了生存和发展,实体经济只能被动接受银行自主信贷定价所带来的高融资成本,而银行吸收存款的利率很低,经常低于通胀率而产生负收益。这种经营模式使银行获利犹如探囊取物;对储户而言,银行垄断压低了社会公众的储蓄利率,即便如此,社会公共服务的缺失使我国居民的存款习惯已成定势(据统计,中国是世界上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由于银行是相比较安全系数最高的资金存放场所,大部分“安分守己”的储户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微薄的收益。总之,银行过多的垄断利润剥削了实体经济和储户的利益,在招致不满情绪的同时也使得这种不公平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第二,银行垄断降低了金融服务效率。银行垄断的高收益率并没有带来高的服务质量。根据中国质量协会和全国用户委员会公布的银行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国有四大银行中三家得分低于平均水平,而整个银行行业的平均分数也仅为77.4分。银行服务质量低下也反映了银行垄断导致内部工作的激励机制失灵,普遍出现了内部员工人浮于事的懒散作风。

  第三,垄断而产生的过高的银行高管薪酬,导致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失衡。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银行不同于一般企业,银行管理层不仅仅要对股东负责,更要对储户、员工等利益相关人负责。银行的行为与社会公众利益紧密相连,高管薪酬过高社会公众有问责权,不能允许少数人将公众利益个人化,同时也不能允许收入分配过分不公成为影响社会成员和谐相处的重要障碍。此外,收入差距不合理的扩大还会诱发金融腐败,近年来,银行系统大案要案不断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垄断导致银行创新乏力、业务单一,使其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市场是创新的源泉,垄断作为自由市场的对立面,不仅破坏了竞争而且还扼杀了创新。我国银行业聚集了大量的金融资产,如果没有多样化的业务来驾驭这些资产,将会降低金融资产的利用效率,扭曲金融资源的配置,致使金融服务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悖。

  三、银行垄断形成的根源在于制度问题

  经济学家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种社会游戏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讲,它是人为设定的制约人们相互关系的规则。”市场结构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安排,当市场结构出现失衡时,总可以从制度层面找到原因。银行业的垄断暴利以及其所产生的各种负面效应,从表面上看是银行单方面的自主行为,但只要认真地思考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一系列具有倾向性的制度撑腰,银行业的垄断格局是难以形成的。笔者认为,形成我国银行垄断的制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利率制度。利率是信用的价格,利率制度规定了这一价格的波动形式和范围。我国的利率制度规定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存贷的价格边界之间存在着一个稳定的差额,正是这一差额的存在促成了银行垄断的形成。当市场是卖方市场时,如果一种产品可以稳定地获利,那么最优的方案就是加大要素的投入并扩大生产规模。以此例来比照我国银行业信贷市场可知,高速增长的GDP项下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带动了大规模的信贷需求,也使信贷市场成为了卖方市场。利差的存在使信贷产品有利可图,而生产信贷产品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存款,银行为扩大存款规模采取区域性甚至全国性扩张(利差的存在使存款技术吸储无账可算,甚至可以说任何业务创新都显得无足轻重)。这种依靠规模扩张吸储放贷的发展模式将大部分金融资产均内置于银行系统,形成了银行业市场的垄断格局。

  第二,银行市场准入制度。当市场内存在经济租金的时候,会吸引新经营者陆续地进入市场来将这种非均衡收益抹平,市场才能出清。我国银行业市场存在大量垄断租金,但是因市场准入制度的存在使这种暴利得以延续。银行发起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国家或政府作为主要出资者组建;二是以股份制公司形式组建起来;三是由高利贷银行转变过来。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国家为主要出资方组建第一类银行;国有企业大集团为主要出资方组建第二类银行;而第三类银行的市场准入受限(仅允许民间资本持股金融机构,但持股比例不得超过20%,这种准入的形式大于内容)。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市场完全是体制内掌控,民间资本被边缘化。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受限,使市场严重缺少创新和活力,是当前银行业市场缺乏竞争的一个主要因素。

  第三,资本市场制度。资本市场规模扩张会出现银行非中介化,也称金融脱媒,这种趋势可以打破银行垄断。但是,资本市场受限于制度约束(如股票发行交易制度、分红制度、退市制度等)发展缓慢,完全不能发挥融资过程中对于银行贷款的替代效应(这里只为说明资本市场与信贷市场的平衡关系,二者不存在完全的替代效应,如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使许多不愿透露商业机密的企业转向银行贷款)。对于企业和居民来说,资本市场融资与银行信贷融资是可以自主选择的,由于资本市场自身的问题,导致许多有意于资本市场融资的企业只能通过银行信贷融资。资本市场发展落后使银行业务在金融体系中独占鳌头,形成银行垄断

  第四,产权制度。产权制度影响企业融资形式,产权制度存在缺陷时,企业偏好于间接融资而不是直接融资,因为前者的权责明确、信息保护有利,这就造成了企业对于银行贷款的依赖,这种依赖抑制多元化融资渠道的产生,进一步巩固了银行的市场垄断地位。我国企业产权制度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产权的界定不清。企业的公有财产与私有财产混为一谈(这一问题主要出现在民营企业),公有财产可以用作私人消费,私有财产也可以投入公司,有悖于公司所有制的要求,公司所有权的混乱阻碍了直接融资的发展,提高了企业对于银行贷款依存度。二是对产权的保护不利。这种情况下企业与居民不愿意通过直接融资或内源融资等方式持有过多的权益资本,而是将其手中的各种所有权抵押出去来融通资金,这种行为也有利于银行信贷垄断的发展。

  第五,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某一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或者说是经济制度的组织实现形式,是一个特性的概念,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一部分,经济体制出现问题了,经济制度便难以执行,因此可以说,经济体制问题本质上也是一种制度问题。之所认为经济体制问题导致了银行垄断,是因为当前我国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这一目标尚未实现,经济发展仍处于由计划到市场的转轨过程中,经济结构中仍然是国有经济一头独大,市场中仍然是国有经济为主导。经济结构决定了金融结构,垄断的经济中不可能产生自由化的金融,而我国的金融市场以银行业为主,因此可以概括为国有经济控制下的市场产生了垄断银行

  四、推行制度改革是打破银行垄断的有效途径

  银行垄断的长期存在不利于金融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戈德史密斯指出,金融业发达国家的银行不会聚集大量的资产,银行业的集中会导致效率的低下。因此,打破银行垄断与实现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直接相关。既然银行垄断的根源在于制度问题,那么打破银行垄断的有效途径便是推行制度改革。金融业发达且不存在银行业市场垄断问题的国家,均有一套有效的制度体系在背后支撑。金融自由化程度最高的美国,在规范银行行为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银行业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作为制度实现的工具,起到了很好的抑制银行垄断的作用。我国银行业市场的具体情况不同于西方国家,但我国银行业如果想跻身发达行列,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就应吸取国外先进的发展与改革理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形成一种制度思维方式,以此来推动银行业自由化改革。针对促成我国银行垄断形成的各种制度缺陷,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行改革:

  第一,建立市场化的利率制度。僵化的固定利率制度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利率由固定向浮动的转变,关键是要消除行政干预,而卸下利率的行政镣铐需要借助的是法律。利率市场化的合法性确立后,便会在一定时间内形成统一的利率市场化制度,成为所有金融机构共同遵守的准则,通过利率市场化来推动银行自由化。

  第二,建立银行业市场的民营资本准入制度。民间借贷危机平息后,温州成立了金融改革实验区,意在鼓励民营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消除国有银行垄断问题。

  第三,健全资本市场制度。资本市场发展对于制度的依赖性是最高的,因为资本市场复杂多变且参与者规模庞大,其受市场环境因素与参与者行为因素的影响很大,而制度对于这两个因素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制度的缺陷必然会导致差的市场环境,也无法形成对参与者行为的释放和约束。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资本市场的制度改革应重点推动IPO由核准制向注册制转变,这种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好处便是可以让市场而不是行政决定股票的优劣,即优化了企业的上市环境,也发挥了市场参与者的作用,最终实现资本市场对于银行的替代作用,帮助解决了银行垄断问题。

  第四,建立产权保护制度。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要明确产权的归属问题和产权保护问题,同样要将各种有关产权的法律规定上升到制度层面,发挥制度约束的作用,使企业主尤其是民营企业老板本能地认识到企业资产应公私分明,在此基础上再加强对于各种产权的保护力度,以此促进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实现公司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摆脱企业对于银行的单方向依赖。

  第五,完善经济体制改革。垄断的经济产生了垄断银行,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与银行之间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体制内资金循环,这种资金供求模式使经济金融市场的垄断岿然不动,扭转这一局面的关键是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剥夺国有经济的市场垄断特权,这样便可以切断垄断银行的源头活水。通过经济自由化改革来实现银行自由化可谓一石二鸟,有事半功倍之效。

  制度体系是一个整体,各项制度改革是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了,制度体系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而各种制度改革的协调机制是自我实现的,可能协调得好也可能协调得不好。笔者认为,以上各项制度改革会自发地产生一个良性的协调机制,形成一个合理高效的制度体系,有效地解决银行垄断问题。

  首先,利率市场化制度与民营资本银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的协调。经济学家科斯指出,研究经济问题时不能只注重定价方式而忽略了整个市场。我们关注银行垄断问题时,也不能只注重利率价格形式而忽略了整个市场制度的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应辅以民营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改革,单一地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只能仍是体制内资金的自我循环,甚至有可能形成垄断联盟导致利差的进一步扩大。

  其次,资本市场制度改革与产权制度改革的协调。要削减整个银行业过多的资产,需要发展其替代市场即资本市场,而资本市场需要有利率市场化和产权保护的实现才能完全发展起来,才能完全发挥对于银行业的去垄断化作用。

  最后,产权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产权保护制度对于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核心推动作用,美国正是通过对产权的保护,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了一系列的工业化革命。产权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产权发展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作用在于它可以赋予具有公共商品性质的科学技术以排他性,实现了对各种创新的保护和激励,活跃了市场交易,促进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变。

  总之,以上各项制度改革之间存在良性的互动作用,通过制度之间的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有利于银行业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体系。建立合理的制度体系是根除银行垄断问题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推动银行市场自由化的最优方案。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银行业  银行业词条  根源  根源词条  垄断  垄断词条  途径  途径词条  以及  以及词条  
财经

 金融创新改革迎来战略机遇期

 继3月28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之后,日前,深圳市又推出今年系列重大金融创新措施,而且这些重大金融创新已获国家层...(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