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追寻习近平的初心·正定篇

  在陕北,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在正定,他实现了改善农民生活的承诺;在80年代末的宁德,他说“当官不要想发财”。跟随央视原创微视频,一起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初心。

  张银耀(时任正定县委办公室干部):(画外音)他来了以后,首先把调查研究作为他的第一要务,就经常骑着自行车到各个公社,各个生产大队,还有农户里去调查研究。

  赵德润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赵德润(71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84年通讯《正定翻身记》采写记者):我在正定采访习近平同志,到现在已经33年了。在1984年,我们第一次见面,第一次见到习近平同志是4月17号。

  解说:上世纪70年代,正定县当时是全国有名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县,是北方地区粮食生产最早“上纲要”(亩产400斤)、“过黄河”(亩产500斤)、“跨长江”(亩产800斤)的县,曾以我国北方粮食高产县而名扬一时。头戴高产的帽子,其实很多人家连温饱都没有解决。

  赵德润(71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产县”被认为是个桂冠,是个政绩,老百姓的日子还是很穷的,有时候口粮不够需要到其他县买高价粮。当时征购任务是7600万斤,他这个县的人口40万,平均每个人给国家贡献190斤,后来有一个县委副书记吕玉兰,两人对农业都非常熟悉。他们就商量向这个国家提出来,能够减赋,给农民减负。

  程宝怀(时任正定县县长):近平同志跟我说了,他说老程,这个实事求是,这是党的光荣传统。这两个人就给中央写了个信,反映了这个高征购问题。

  赵德润:最后这个,国家给减掉了2800万斤。这对正定来说是一个减负。

  解说:如何让正定人民尽快富起来,是习近平一直思考的事情。1981年底正定县人均收入每天只有4角钱,农民辛苦干一年,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不够。

  赵德润(71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谈到要有规划,要摸清正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什么,改变过去的盲人骑瞎马,朝令夕改,改变这种状况。

  因为我采访接触很多县委书记,我感觉这个31岁的县委书记不一般,他对正定的治理,我感觉他,不是光从正定的角度考虑,他从全国的眼光来看正定。你比如说他讲要背靠大树好乘凉,那大树是什么,大树就是专家学者。

  解说:1983年初,在习近平的主持下,县委县政府出台《招贤纳士九条规定》,刊登在河北日报头版头条上,吸引众多有志之士自愿来到正定习近平还亲笔书信给全国各行各业的一百位知名专家、学者、教授,写去一封封热情洋溢的邀请信。愿意来到正定,为正定发展贡献智慧的专家很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经济学家于光远,河北化工学院名誉院长,老教育家潘承孝等专家学者。当时世界著名的眼科专家张晓楼,不顾年事已高,身有疾病,多次带着专家学者来正定培训业务人员。习近平同志根据正定的实际情况,进行多方调查研究,为正定经济发展提出了一个发展战略,那就是走“半城郊型”的经济发展之路。

  赵德润(71岁,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他提出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城吃城,那么就提出二十字方针,叫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取其所长,补其所短,应其所变。今天看来二十字方针也相当棒。你城市我就是为你服务的,你缺什么我给你补,包括这个种植、养殖,后来发展起来以后,对石家庄是一个很大的补充。

  解说:事实证明,“半城郊型”经济发展之路对于正定来说是正确的道路,是一个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赵德润:这实现了他自己承诺,他说就是要改善农民的生活。

  习近平:我觉得我还是一个比较努力的人,还是一个能够自己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为了一个目标去实施的人,而且现在还在继续坚持着。我也希望我一辈子能够坚持下去,做成我既定的人生的事情。而这个事情我觉得不多,最多就是这么一件事,我想就是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

  习近平:(画外音)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

  (声音来源: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追寻习近平的初心·正定篇  习近平  习近平词条  正定  正定词条  初心  初心词条  追寻  追寻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