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俄关系发展拥有广阔前景

  5月29日至30日,主题为“中国与俄罗斯:新时代合作”的中俄智库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两国智库代表、专家学者、政商界人士近300人出席论坛并就相关问题展开研讨交流。

  参加论坛的两国政界、学界代表均表示,当今国际社会处于变革时代,世界秩序正在重组,西方与东方在某些领域对峙有所增强,但国际合作依然朝良性方向发展。对比百年之前的世界乱象,我们现在应当对当今世界局势保持乐观。中俄关系历经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最正常、健康和成熟的大国关系,这些都有力维护了两国的安全、主权和战略利益。展望未来,中俄关系应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上一层楼,着眼于双边关系发展和世界局势变化,主动增强战略互信与协作,积极推动民间交流,借助历史经验和智库支持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向更高水平。那么,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将面临哪些挑战?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伊万诺夫

  “中俄关系代表着一种新型大国关系和合作模式。”伊万诺夫在提到对中俄关系看法时说道,“中俄双方正在采取积极沟通、取长补短的合作理念推动政治对话、经济合作和地区交流,两国正在携手构建新型国际秩序,为世界格局的健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表示,此次高端论坛在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及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前夕举行,将为两国进一步的战略协作提供重要参考。

  伊万诺夫称,中共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和普京总统的再次当选为俄中两国未来合作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处于历史新高度,将在各个方面都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

  “俄中之间的关系确实是新型的大国关系,为全世界提供一个崭新的合作模式。”伊万诺夫认为,第一两国各自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和推动力,是以两国的发展需求和发展规律所确定的。第二,中俄的合作不针对任何第三国,两国的政治沟通也需要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合作作为有效的配合和补充。第三,双方寻求的是各领域合作的利益平衡。第四,双方放弃了一些比较僵硬、死板的协商模式,采取的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积极协商的原则。

  在谈到未来合作的时候,他表示,中俄两国未来具有深层合作潜力的领域在高新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目前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方取得的成就值得俄罗斯学习和借鉴。“相信俄中在高科技领域的成功合作可以推动其他领域的合作与发展。”伊万诺夫随后提到了信息技术领域,他认为两国的公司可以尝试携手开发信息程序,还可以在信息安全领域进行合作

  关于国际秩序的问题,伊万诺夫表示,人类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总是以科技发展为先导,而且在这个转变的过程当中,会经历很多的动荡。“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是怎样避免全球性灾难,比较顺利地实现这样的过渡。”他认为,未来国际秩序的建立要遵循这样几个原则:一是全球治理必须由世界各国共同负责。战后的几十年证明,由一个国家或是几个国家组成的国家集团来管理都是不可能成功的。二是强调联合国的合法性及其作用,同时要加强联合国的改革。尊重各国主权,国家不分大小、贫富,都应当平等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三是在尊重国际法方面达成共识。四是各国都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与和平是紧密相连的。五是各国要对世界潜在风险问题进行可控性研究,避免世界政治的碎片化。六是各国政治家应当携手合作,以长远目光探索研究建立更好的国际秩序。

  2018年是中俄两国地区合作年,伊万诺夫对此非常期待。“俄罗斯非常重视两国之间的地区合作,准备通过俄中友协筹办类似智库高端论坛形式的会议。”他还说,希望双方加强投资方面的合作,不仅是国有大型公司之间的合作,还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合作

  伊万诺夫最后总结道,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引领下,中俄关系发展拥有广阔前景。今后两国首先要持续深化政治和战略互信,充分利用交往机制和合作平台,在大政方针、内外政策、发展战略等重大问题上进行坦诚沟通交流,加大在彼此核心关切问题上的支持,确保始终牢牢把握住中俄关系向前发展的战略方向。其次,积极推进经济利益融合,围绕两国达成的发展战略对接共识,创新合作思路,打造新型合作模式,全面深化经贸、投资、能源、地方、高科技等各领域合作,推动项目合作取得实质性成果。最后,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俄构建新型国家关系的成功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达成的共识,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益探索。“作为世界主要大国,中国和俄罗斯有责任、有义务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推动对话协商和政治解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与各方一道,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世界贡献力量。” (记者 仲伟凯)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俄关系发展拥有广阔前景  中俄关系  中俄关系词条  广阔  广阔词条  前景  前景词条  拥有  拥有词条  发展  发展词条  
海外社会

 德国环保组织汇聚有效合力

 编者按: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在各种场合越来越多地提及非政府组织(NGO)与非营利组织(NPO),把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看作在公共管理领域作用日益重要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