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政府创新和改革的过程,尤其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以后,中国经济GDP和市场制度的双重增长,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密不可分的。
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2016年各级政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省级政府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全面公布,加大督察问责力度。2017年将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认为,政府改革“这是政府自身的一场深刻革命,要继续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披荆斩棘向前推进”。2017年,政府将全面实行清单管理制度,制定国务院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扩大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试点,减少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增加市场的自主选择权。清理取消一批生产和服务许可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行多证合一,扩大“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推进综合行政执法。加快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形成全国统一政务服务平台。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着重指出:“我们一定要让企业和群众更多感受到’放管服’改革成效,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坚决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在2016年5月,总理也说过:“‘放管服’改革实质是政府自我革命,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计利当计天下利,要相忍为国、让利于民,用政府减权限权和监管改革,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释放。以舍小利成大义、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总理所说的“放管服”改革,也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是2016年年中中央开始在全国推动的。“放管服”改革,在具体层面,主要是继续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终结非行政许可审批,取消需要政府开具的各类不合理证明。在企业注册领域,推行“五证合一”。公布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以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运行投资项目等。
这些改革,可以在政府的各个层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国各地最近发布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都总结了各地“放管服”改革的具体成就。从笔者的亲身调研、考察和具体办事经历来看,也的确能够体会到实实在在的收获。有些地方,去年还没有任何进展,但今年年初去,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让人感觉,改革创新,的确是一个非常具有成果的事情。
不过,政府报告字数有限,需要总结的事情非常多,所以,政府工作报告实际上还没有总结出改革成果的全貌。在“放管服”这个领域,值得关注的成果有如下内容:
全国各地的政府服务中心,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硬件设施、布局,到内部机构设置、工作流程、工作制度等各个方面都有了细节化的完善。一进服务大厅,就会感觉服务型政府的味道扑鼻而来。很多事情,甚至不需要到服务柜台,自己就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操作。比如办理社保证明,用身份证或者社保证,就可以自助服务的机器上打印证明文件,而且可以到任意的服务中心去打印。如果不会使用,还有服务小姐热情指导。
从一般人的感受方面,一些具体的服务性部门,也有很大的改观。比如过去车辆年检,服务人员态度恶劣,车主进了车辆检验场后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到处找地方交押金,检验外观,检验环保,然后往往是车灯不合格,去修理也就是象征性调一下。由于脸难看、车难开、程序复杂、耗时耗力,车托的市场很大。但最近都经过很好的努力,对整个检车流程进行了整合,车主只要一进门到外观检验区,然后把车交了,到出口处接车,然后缴纳相关费用,拿相关检验合格证就可以了。这就大大减少了车主的办事难度。
不过,在政府改革方面,总理提到的让企业和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方面,的确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其原因在于,从心态上来说,政府与企业以及群众的关系上,政府官员还基本上处于一个高高在上的居高临下的姿态上。这使得企业和群众,去找政府的时候,总是觉得政府是来管理企业和群众的,而不是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其结果是,政府改革在物理上、制度上做了很多事情,但在心态上企业和群众却少有获得感。
从具体运作角度来说,企业和老百姓对于改革后的政府还比较陌生,相关改革的信息没有与企业和群众的行为相对接,从而在对接的“最后一公里”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再加上政府改革的很多细节还有待进一步落实,这无形之中也减少了企业和群众对政府改革成果的获得感。
如何解决“最后一公里”?其关键首先是继续大力推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各项改革,用新的制度把政府权力规范起来。其次是把政府改革的新制度、新规范逐步细节化,关注管理和服务领域的细节安排。第三是在官员的心态上和行为上确立人民公仆的服务姿态,在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第四,则是广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让企业家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政府各个层面的工作,从而在心态上和行为上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