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爷/文
对国学经典名句的解读,由于多种原因,常常出现误读、误解甚至曲解。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不平之事,满眼充耳。愤青们路见丑恶,虽不能拔刀相见,却能以键盘侠身份以助,在各类挞伐文章或论坛留言中,频繁引用老子《道德经》的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以宣泄对社会的不满、排放对肉食者谋财不谋事、争权不争道诸多浊行的愤懑。问之何谓,愤青们告之,此话意思是说:“天地残暴不仁,把万物当成低贱的猪狗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也没两样,把老百姓也当成猪狗不如的东西来消遣!”此类表述在当下流行的网络小说或者影视作品里也是随处可见,不一而足。尤其近年红红火火的修仙小说、仙侠影视剧中经常能看到听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主人公一声深沉呐喊,仿佛悟性陡增,修为骤升,相信大多数剧中人和观众,会理解为“天地无情,高高在上,俯瞰众生,在它的眼中,普罗大众皆人卑如蝼蚁,命贱似草芥”之意,的确,在波谲云诡的故事情节中,无不凸显着这个主题,让人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这段耳熟能详、印象深刻的文字。
无独有偶,愤青们的理解并不是孤立的,有人曾尖锐地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他们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如同西方神话中,神创造了人,因怕人强大、怕人造反,就变着法儿折磨、作弄和惩罚人类。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圣人与刍狗》中认为,老子提出这一则惊世骇俗的名言谠论,致使后世众说纷纭,各抒己见。有人甚至为老子戴上阴谋家的鼻祖之冠冕,指斥老子鄙夷儒家,轻视仁义,将人文的一切道德观念,视为知识的伪装。
见仁见智,各执一端。谁是异端,何为正见,本是一种思想认识,也无足为怪。但老子确实是直截了当地说过此语,看似含有尖刻讽刺之意。其实,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读、误解,或者故意曲解,或者幽他一默。
这句名言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全章说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这段话,看起来的确不容易理解。窃以为,诠释其中道理,必须先对文中三个关键词的内涵作个必要的交代:一个是“刍狗”,一个是“仁”,另一个是“橐籥”。
“刍”为草或割草喂养,“狗”为牲畜,合成 “刍狗”,是草扎的狗。古人有所谓家有六畜以备撰食之说,上古的祭祀,用狗肉作祭品,是很普遍的事。大约到了商、周以后,风俗演变,祭祀中才渐渐免除了狗肉这项祭品,但须以草扎的象形狗替代活狗,这就是“刍狗”的来源。《魏源·老子本义》说:"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还有《庄子·天运》也说:"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将万物看作刍狗,刍狗还未登上祭坛之前,受人珍惜照顾,享得尊荣,等到祭典完成,用过了的刍狗,就视同废物,任意抛弃,不再神圣不可侵犯,不值一顾,荣枯自然了;“仁”字,在《老子》本章的本文中,与孔子主张的“仁”同义,指仁爱之心,代表了周秦时代所标榜的仁义的“仁”,换言之,也就是爱护人或万物的仁慈、仁爱等爱心的表相;“橐籥”,是古代的一种风箱,为炉火鼓风助燃之用,其内部中空,但一旦拉动即能送风。拉动愈速,送风愈烈;鼓动不止,风力不竭。一个绝妙的比喻,使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道体之虚空不是没有能量亦非毫无用处,而是能量无限、作用无穷。
从字面上来解读,天地不讲仁爱,圣人也不讲仁爱,还把万物、老百姓视作牲畜对待。如果拘于这样的理解,那么老子就不再是老子,也不配写《道德经》了。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春秋时期,在西周礼制基础上形成的道德概念"仁"、"义"、"礼"等已经只剩下一堆躯壳,这种仁义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即使施仁也怀有很强的目的性,恩义失去本真,所以老子反对礼制下的仁义,反对名存实亡的"仁义"教条,他主张崇敬“三皇五帝”时代的淳朴仁义,圣人能做到一视同仁,具有博爱、大爱的精神,是发自百姓内心诚心诚意的孝慈,是自然之道的普度万物、大公无私的包容之爱,是对待万事万物的没有偏私的公正之心,是超越了个体差异甚至人类自然差异的、追求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大爱。老子希望人们真正能够效法天地自然而然的法则而存心用世,务求平实。“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语,不啻为警世之良言。
老子为什么要把万物、百姓都比作“刍狗”?又为什么能从刍狗这件事上悟出行“道”不行“仁”的大爱精神?西汉人河上公对此有这样的注解:“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第一,不管人最为尊贵,天地视人与万物为刍草狗畜平等相待;第二,天地生养了万物但不期望人和万物做出回报。天地的“不仁”反而是一种“大仁”,是一种不偏爱,是一种一视同仁的大爱。这两句话的“天地”和“圣人”,其实有一个逻辑关系,即圣人是在效法天地的做法,这种一视同仁的大爱恰恰是圣人修道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这样解读有“愚民”的阴谋味吗?显然不,它是合乎思想逻辑的。经过这样的分析,老子此言的本意就一目了然了。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对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难道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能量无限,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使人更加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它蕴涵了老子治国理政要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方法,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遗憾的是,翻阅中国浩瀚史册,尤其是周、秦以降的典籍,那些英雄帝王们,几乎无一不以百姓为“刍狗”,以逞一己之私欲。一旦身居君位,天下臣庶皆称誉之为“圣明天子”、“旷世圣主”之类,他们总是对自己“仁”,对亲友“仁”,对本阶层“仁”,而对平民百姓“不仁”。历朝历代无例外地形成特权阶层,奴化、愚化、毒化国民,视百姓为低微卑贱,对草根群氓任意欺凌,侵犯甚至剥夺他们微薄的生存权、发展权,使其不堪精神重压和经济重负而最终造成整个社会形态的崩塌。长期以来形成的令人深恶痛绝的恶政痼疾,直接影响了愤青们的思维方式,造成误读误解也就其情可原了。先民被教导了几千年的仁义,很可惜,试问,有多少圣王的所作作为,又有多少时代的史乘汗青,真正合乎仁义之举,称得上名副其实的仁义之道呢?这正是老子叹息“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真实缘由。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会盛行一时。故此,老子相信:只有“道”才是宇宙万物的规律。
老子如此的大思想、大智慧、大谋略,却受到了人为的扭曲。如果说老子是一个“阴谋家”,那也是一位光明磊落的“阴谋家”,本人更愿意称道他是一位运用宇宙规律来谋求人类真正幸福的大仁大爱的谋略家。
写于二零一七年四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