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阿巷;实习生 思纯
图片来源丨《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 》,网络
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使命,而读书的过程就是人为地弄清楚一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抓住一本书的脉络和重点。
题记
你是否遇过这样的困惑:
面对书店琳琅满目的图书,不知道该买哪一本?
书单推荐层出不穷,感觉读也读不完?
订阅了一些知识平台,最后都不能坚持下来,白花钱?
吸收了海量内容,无法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浪费时间?
只要说话就暴露智商,条理不清,重点不明,逻辑混乱?
面对大量书籍和信息,怎样挑选值得阅读的书、怎样高效阅读图书,从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成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提到科学解读图书,有这样一位专家——“樊登读书”的创始人樊登博士。
(图:樊登)
“樊登读书”自2013年成立至今,已有2000万会员,累计影响人数超3亿。樊登解读过近200本图书,也出版过与读书相关的作品。
在《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中,樊登从解读图书的角度出发,向读者传授了他对于内容解读的科学方法论。
一、如何选择有价值的书?
书和知识讲究的是价值。什么样的书是有价值的?根据什么标准来选择要读什么书呢?
1 科学性是选书的第一标准
符合科学性标准的书籍,不是凭空捏造,不是简单归纳,它一定经历了科学性的验证过程。但是首先要了解,没有绝对的科学。
在今天看来,什么是符合科学性的呢?可证伪的就是符合科学性的。根据是否可证伪,就能够基本地判断一个理论符不符合科学。
比如,爱因斯坦宣布广义相对论,他认为所有的光线在经过大质量星球的时候会发生扭曲,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预言。
爱因斯坦所说的这些话可以被证明是错的。假如他提的预言没实现,那就立刻推翻自己,这叫作可证伪性。
(图:真相与后真相的区别)
至于不可证伪,就是当一个人检测的一件事情不如他预期的时候,他会给出各种解释,他不会承认这件事情本身可能是站不住脚的。
比如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拿了一段中性的文字描述给一些人看,这些人看完后,实验人员问,这段文字说得像他们吗?所有人都觉得太像了,简直就是自己的简介。这纯粹就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接受过程,并不是科学。
在选书时,我们应当关注的是,这本书或者这本书的作者,是不是在朝科学性的方向做努力。
2 有建设性的好书值得读
除了科学性之外,评判图书的重要角度,就是这本书是否具备建设性。
关于此点评判的标准是:读完一本书后,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悟和启发。
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种书的典型特点是,它是有智慧的人所归纳出来的东西,是值得学习的。
再比如日野原重明的《活好》。作为百岁老人的作者不是科学家,他不需要建立一个学派,不需要建立一套理论体系,他只是把自己的生活心得跟读者分享,让读者有所感悟和收获。
有建设性的书一定是在试图帮你从痛苦的、复杂的、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当中,探索出一条好的路径,让你能够看到希望,看到解决的方向。
符合以下三点之一的便是具有建设性的图书。
01 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意义
02 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力
03 给生活带来改变
综上而言,科学性和建设性是选书时应注意的基本逻辑。那么,买书的时候怎样挑选,才能买到有价值的好书呢?
二、买书的秘诀
1:
第一是看出版机构。
一家好的出版机构会对自己的品牌负责,所以在出书的时候会严选内容,它会先替你把一道关。全世界能够出的书那么多,它一定是慎重选择过的
2:
第二是看作者背景。
樊登建议大家挑选一些有学术背景的书。比如《刻意练习》,就是典型的教授写的书。书中介绍了作者做了多年的研究,其中有很多的实验和数据。
3:
第三是看推荐人。
推荐人也良莠不齐,要仔细甄别
4:
第四是看好书中的推荐书单。
当你在一本好书里边看到作者提到别的书籍,被提到的大概率是好书。
5:
第五是看书后的参考书目。
可以把参考书目中感兴趣的书找来看,从一本好书切入,就会产生指数型的推荐,慢慢又会延伸出更多的阅读可能。
6:
看它有没有提供解决方案?它的论证过程是否严谨?
7:
第七是看翻译和图书印制质量。
如果一本书的文字翻译得很糟糕,那说明出版过程不上心;或者错别字特别多,也会影响它的可信度;再加上印刷、装帧设计等,都代表着出版人对一本书的重视程度,间接地决定了这本书的价值。
三、把书读薄:读懂和解构一本书
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使命,而读书的过程就是人为地弄清楚一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抓住一本书的脉络和重点。再复杂的书也有一个结构,有可以快速理清脉络,找到拆解的方法。
1 阅读前需要摒弃的坏习惯
阅读前,首先要了解需要规避的事。
一是避免阅读间隔。阅读间隔会打破你阅读的乐趣和快感。古人有一句话讲“好读书,不求甚解”。先把这本书大略看看,如果完全不懂,那就放下,这书暂时还不适合你阅读。
如果大概能理解,你就先往下看,看完以后体会一下,“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这时候,假如里边有些字不确切,不明白,你看完以后再去查一下是可以的,但是在一开始读的时候不要受到小障碍的影响。
二是避免注意力不集中。读书的时候,最好远离手机等分散注意力的东西。这边读着书,那边拿着手机看,看一会儿读两句,再看。这是一定要避免的习惯。
2 搞清楚问题是什么
任何一本书都会有一个主线。你在读一本书的时候,首先应该先弄明白一件事:读完了,问自己,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比如《他人的力量》这本书解决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问题,《反脆弱》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不确定性中获益。
不同书的主题会出现在不同的位置。有些书是在我们读完之后,从整体出发才能发现它的主题,比如小说。但工具类的书会尽快让读者知道书的主旨,所以针对这类书,我们首先要在书中找到定义这个问题的句子。
(图:樊登推荐使用思维导图来梳理思路,明确书中解决的问题)
3 熟悉书的写作背景
其次,要看一本书的写作背景(有的书没有),这部分内容是很有价值的。这部分一般会写明关于书中的主题,相关领域的人曾经做过哪些讨论,哪些机构曾经做过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什么。
一本书的背景知识,能够帮助读者开阔眼界,让人们了解一个理论的前沿研究状态是什么,从而间接地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
4 寻找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一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有哪些解决方案或者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变化的过程是什么。比如《苏东坡传》《达·芬奇传》这样的书,书中叙述的就是过程,是告诉读者书中的主人公一生有哪几个重要阶段,全篇运用的都是讲故事的写作手法。
工具类的书在这个部分就是寻找解决方案。比如《思辨与立场》一书,讲完了主题的重要性以后,就开始讲怎么才能够获得思辨性、批判性思维,进而指出我们需要有思维的公平性、思维的勇敢性等,最后给读者罗列出很多的解决方案。书中论证解决方案时给出的论据,也是书中很有价值的内容。
(图:樊登所提炼的《认知天性》思维导图)
5 寻找书中的升华价值
我们在从书中提炼问题的同时,同时也要将它的价值进行升华。
比如《论语》可以概括成很多门类的主题,有人用来论证家庭关系,有人用来论证职场关系,有人用来治理国家,还有人用来论证心理学问题。
半部《论语》治天下,就在于它的主题是宽泛的,是普世性的。这就是我们说的价值升华。
四、读书笔记的学问,
哪些内容是书中的精华
一本书中信息量较大,内容也较丰富,那么,什么才是一本书真正有价值、值得记录的内容呢?樊登在讲书过程中总结了几条个人的评判标准。
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
比如,《反脆弱》中写,什么是反脆弱呢?就是在不确定的事发生的时候反而更好,这才叫反脆弱。这就是界定概念。当你在一本书里面读到这样的内容,把一个主题界定清楚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它的手法和这个概念本身。
问题很严重的时候。
每本书里边强调问题很严重的部分,往往是作者的着力点,它会让你觉得这本书太值得看了。
某种解释令你很意外的时候。
当一本书里出现了让你意外的东西,这是最令人兴奋的,而且弥足珍贵,一定会给你带来新的启发。
看出递进关系的时候。
一般来说,一本书会先解释大范围的问题,接下来探究一个细节,再下来深入研究和剖析它背后的含义。书中递进的点需要记下来,否则的话就容易错过要点。
看出转折关系的时候。
如果我们在书中读到了转折点,或者读到了观点上的反转,这部分一定要详细读一读,要分析是情节怎么发生转折的,这是很重要的内容提取点。
从不同侧面发现书籍的价值。
有些书的结构是提出一个主题,然后用不同侧面去印证和展示这个理论。在从不同侧面展开写应用性的时候,读者往往能在里面捕捉到有价值、有意义的应用,一定要把它保留下来。这些内容是需要记录下来的东西。
阅读中感受到心灵冲击的时候。
当看到让你怦然心动的内容,被震撼,深受启发的时候,这样的内容就值得保留下来。如果把论证和逻辑比喻成一本书的“骨架”,那这些产生触动的内容就是书的“肌肉”。“肌肉”就指精彩的文字,精彩的故事。
书中的奇闻逸事。
在读书的时候搜集一些小故事,阅读过程就不会太枯燥,阅读理解度也会提高。
以上八种内容素材,是每个人在读书的时候,脑子里边要提醒自己注意的。这样才能抓住一本书的结构,读到有价值、最精华的部分。
复杂时代,阅读是大众“反脆弱”的武器。正确的读书方式可以改善我们的学习结构和方法,成为我们快速获取知识的有效工具。
在《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中,樊登老师用他讲书人的热情和智慧,为我们介绍了他讲书经验的精华,包括如何选书、读书、拆书,以及如何将书中的知识化为己用,进行知识输出的方法。
学会了科学的读书方法,才能不断解读各种类型的书,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五、把书讲出来:沉浸式阅读方法
相较于读完一本书这种观光式的阅读模式,樊登认为“讲书”是更高效的沉浸式学习方法,这种方法能够真正让你读懂一本书。
如何讲好一本书?
樊登根据自己的经历总结了两大原则:
一是以书为据,别跑偏;要遵循原书的结构,核心内容一定是依据书的脉络来的;
二是讲书是再创作而不是单纯的摘要;讲书的目的不是照读原文而是便于听众的理解,需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语句设计,以便听众更简单的获取书中的内容。
对很多人来说,读完一本书很困难,更何况是看完之后把一本书讲出来。而樊登的工作却要求他不仅得把书讲出来,还需要讲的清晰明了,为了保持稳定的质量输出,樊登有一套自己的思维导图构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