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写法。
  2、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3、记住历史惨痛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写法。
  教学难点
  1、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2、记住历史惨痛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方法
  教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导入新课
  大家看到的就是73年前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在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发指!
  二、认识奥斯维辛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
  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
  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
  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
  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这里是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开始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
  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一词演变到现在,已成为了屠杀和灭绝人性的代名词。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三 研读课文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1、读了资料和课文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明确: 可怕、惨绝人寰、恐怖
  2、作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怎么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
  明确: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的残暴,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
  3、今天,人们参观的奥斯维辛是经过复原的,当初德国人为了销毁罪证曾把它炸毁,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能找出德国法西斯的罪行。本文按照空间顺序,写了参观者参观了哪些东西?
  毒气室 ---- 焚尸炉 ---- 女监房 ---- 实验室 ---- 纪念墙 ---- 绞刑室
  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实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勾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 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 沉思
  ——"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人们的表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侧面烘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直接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让读者从参观者的表情来体会他们的所见,突出表现这里带给人们的恐惧。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四、重点研讨,理解下列语句含义
  (1)作者上来就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么美好的一切?
  明确:
  景色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个曾经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有这样和平美好的景色,他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3)"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作者为什么要为我们展示这样美丽的画面?
  明确:
  温和的微笑  对生活充满热爱
  为梦想而微笑 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
  美好而又隐秘的 深藏内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4)"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觉得为什么作者会认为这里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理解"作祷告"的含义吗?
  明确:
  作祷告,无非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是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这个"人间地狱"里,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正是"没门",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5)全文写参观者的话就一句,两个字——"够了"——这一句临近文章结尾,点到为止,却余音袅袅。它包孕着丰富哪些的感情?
  明确:
  对法西斯刽子手的咬牙切齿,义愤填膺。
  对受难者苦痛的目不忍视,耳不忍闻。
  对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祈望。
  对和平自由长存的美好祝福……
  五、自由分组讨论
  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①"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②为什么又要写,报道了这篇新闻?
  ——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2、思考比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一般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效性 最新发生的事件
  时效性不强
  报道
  内容 客观事件
  个人感受
  情感
  倾向 客观
  个人情感浓厚
  这篇报道突破了新闻"零度写作"原则(全面、客观、实在地向受众提供生活与人生定位的新闻),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觉,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让读者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
  3、归纳主题
  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六、小结
  奥斯维辛恢复了平静,南京大屠杀也已经过去73周年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因为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列宁
  历史不容忘却!牢记国耻!振兴中华!
  七、作业设置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请你写一段5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内心活动。
  八、板书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毒气室 ---- 焚尸炉 ---- 女监房 ---- 实验室 ---- 纪念墙 ---- 绞刑室
  控诉罪行
  向往和平
  牢记历史
  别了,不列颠尼亚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知识。
  2、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知识。
  2、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一首歌这样唱:"小河弯弯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这歌里唱的"东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吗?
  香港。
  1997年7月1日,在外漂泊了一百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再次聆听那振奋人心的一刻。
  二、背景链接
  1、香港坎坷的历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 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邓小平的话,令当时有着"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这位中国的"钢汉子"面前,低下了头。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
  三、了解新闻知识
  1、新闻
  把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及时地、如实地报道出来叫做新闻
  2、新闻的特点
  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意义性
  3、新闻的分类
  广义: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狭义:消息
  4、新闻的体裁分类
  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通讯和报告文学
  5、新闻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1)标题:是文章的核心,包括引标、正标、副标。
  (2)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部分,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3)主体:是导语之后,对新闻事实的具体叙述。
  (4)结尾:新闻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比较发人深思。
  (5)背景:是对新闻事实的补充,起补充作用。
  本文体裁为特写。
  "特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的一种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文体。 "特写"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四、研读课文
  (一)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明确:
  导语:(第 1 段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英国对香港统治的结束。
  主体:(第2-10段):以时间为序,具体记叙告别仪式。
  结尾:(第 11 段 ):英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二)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本文主体部分就是选取1997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找出英国在香港的三次降旗。
  三次降旗:
  第一次降旗: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标志:今后香港再也不会有港督来统治。
  第二次降旗: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标志: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标志:1、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统治的结束
  2、从此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通过对四个特定的场景的描述,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英国米字旗的降下象征着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五星红旗的升起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含蓄地表达了一种祖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时的庄严与喜悦的心情。
  (三)介绍每一仪式之后作者总要介绍一些背景材料,找出这些背景材料,并思考,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
  对事件做了必要的补充,使得每一仪式都显示出历史的跨度、厚度,因而虽然作者并不直接发表评论,说出仪式的历史意义,但情感和评价暗含其中。
  五、 思考讨论
  1、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含义?
  标题有两层意思。
  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重点理解下列语句含义
  ①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提示: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等描述性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港督府的外观。通过对港督府的描述,告诉世人,经过中国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与漫长的等待,香港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随着末任港督彭定康的离去,中国人民一段屈辱的历史永远地成为过去。
  ②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提示:
  这句话平实的语言,对比的鲜明,其中之一饱含了中国人民对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的欣喜之情。
  ③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提示: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英国米字旗的降下,代表着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香港回归了祖国,五星红旗从此飘扬在香港上空。
  ④从1841年1月23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
  提示:
  对中国人民来说,英国在香港进行殖民统治的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是不应该忘记的。中国人民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一天。作者心中,人民心中,都是感情澎湃。这种感情,通过精确地记录英国统治香港的时间来表现,语言含蓄,很有分寸。
  ⑤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提示:
  "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行占领了中国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实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点明了题意。这里没有讽刺,没有痛骂,我们却从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感受到心潮的起伏。
  六、拓展延伸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学生讨论思考,各抒己见,老师适当引导)
  明确:
  一、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收回香港完全符合国际法,是正义之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承认。
  二、70年代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突破性进展,与英国关系的改善,为中英和平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了条件。
  三、"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和平方式收回香港提供了制度、法律和政策保证。
  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是我们能够以和平方式收回香港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在此,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为强大祖国做贡献)
  七、小结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特别的。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向世人宣告了中国主权的回归。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这一历史让我们倍感自豪,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八、课外练笔
  写一篇读后感,语言要简洁,能把感想写得有理有据。
  板书:
  别了,不列颠尼亚
  四个场景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第三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第四场景: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

Unit4Earthquakes第四课时usinglanguagereading,writing,speakingamplistening第一步自由阅读邀请信,分析出要做演讲的场合和对象,确定所写演讲稿的语言基调。第二步高一英语(必修3)Unit5第6课时三大段一中心五环节高效课堂导学案高一英语(必修3)Unit5第6课时classnamedate课题unit5learningaboutlanguage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重点Unit2习题课讲解2(总第21课时)通案制作人北大附中河南分校高中部王萍学习目标1。toimprovereadingskills2。toclassifythecomprehensiontestintodifferentg高一英语必修3第二单元第6课时导学案6课堂巩固readthepassageandtelltorf1。yonghuicametowangpengsrestauranttohaveameal。2。wangpengtoldy一边一边造句推荐造句其实很简单,只要用对技巧就可以了。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边一边造句,希望大家喜欢。1爷爷一边看着我的考卷,一边表扬我。2奶奶一边叮嘱我,一边给我穿衣服。3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在痘的组词及造句1水痘造句疾病也是一个危机,正如过去曾经接触过的,都已经死于疾病的其他部落的成员一样,他们没有任何的疾病防御,从水痘到普通的感冒都一样。解释急性的传染病,病原体是一种病毒,患者多为猩红怎么造句注音xinghong意思象猩猩血那样的红色血红的榴火木棉盛开时满树。猩红造句1这些枯枝上落下的叶子一片猩红,像地毯似的铺在树干周围。2秋季已经来到了这里,树上的叶子都开始随着树木转藏踪蹑迹的近义词及造句典故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四回且说张横将引三二百人,从芦苇中间,藏踪蹑迹,直到寨边,拨开鹿角,径奔中军。近义词藏踪秘迹成语解释蹑轻步行走的样子。隐秘行踪,悄悄行动。成语举例我们尽管却造句1尽管我是第一名,我却觉得我是靠运气的。2尽管自己有满身的气力,却无处施展,他很郁闷。3尽管他走了,他的精神却永远在我们心中。4烟花的绽放,尽管只在刹那,却能带给人难忘的瞬间。5尽有关用四个有的造句25句1天上的白云各种各样,有的像小老虎有的像小白兔有的像想狮子有的像小猫,漂亮极了。2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在笑,千态万状,惟妙惟肖。3下课了,用只有才的造句1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文化知识,长大才能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2只有我们保护好环境,人类才能够有美好的未来。3治理雾霾只有从身边做起,才能还给人类一片晴朗的天空。4只有懂得孝顺父母,才能
黄河颂教学设计5黄河颂教学设计无锡市安镇中学林逍教学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初一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的认知比较浅黄河颂教学设计授课日期2004年月日总课时6黄河颂光未然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3理解诗歌赞颂黄小学语文一年级下识字1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地理教学方法的总结反思几年来,为了给学生以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与自我发展的机会,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如下尝试。1现代媒体教学法现代教学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这些媒体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老王课堂教学步骤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学习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方法。2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过程和方法目标1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品读法探究法拓展法等七年级语文下册生字词复习资料七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词复习资料姓名班级学号第一单元一攒cun拗o确凿zo菜畦q桑葚shn轻捷蟋蟀xshui臃肿yngzhng脑髓su收敛lin相宜书塾sh方正博学秕谷b蝉蜕tu人迹罕垂直与平行教学方法反思垂直与平行是小学新课程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从教材上来看,它是由点到面。把这部分知识分成垂直和平行两个内容进行教学,最后再把这部分知识汇总起来,总结出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四年级语文上册生字表一生字表(一)罩几鼎沸贯崩恢穆玛涓滔脉卉罕茫桨律榕隙耀暇抛檀盈凶庙惚腊浑豚均匀茎柄蛟宅蔽弃慎择穴搜谧振枉浩资召源溢允喧添训酷颊拆彼锹杈诧麦务伐拽茸副怜魔杖颈厉吭吠苟倘脾供腔掂涟漪虑生字词教学反思范文从语文主题教学后,我一直在想着如何去教好生字词。在第四单元里,我交代学生如何整个单元预习读课文,分段,圈生字词,补充音节。随后花时间让组长去检查,再利用课堂去教生字。刚开始,我采取二年级生字教学反思生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二年级生字教学反思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二年级生字教学反思一语文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生字组词1课亭tng(凉亭)(亭子)(书亭)(亭亭玉立)潭tn(潭水)(潭面)(日月潭)(潭边)庭tng(洞庭湖)(家庭)(庭院)(法庭)络lu(网络)(络腮胡子)(络绎不绝)谙n(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