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健康探索娱乐情感热点
热点动态
科技财经
情感日志
励志美文
娱乐时尚
游戏搞笑
探索旅游
历史星座
健康养生
美丽育儿
范文作文
教案论文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理解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和内容。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理解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影响。探究中国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与中国新时期全方位外交之间的联系。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的改善,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教材提供的图表掌握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打开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在师生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理解历史事件的实质。由历史材料和图片引出历史问题,提醒学生注意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教学难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已接受过历史义务教育课程,对基本事实有基本的认识,而且对最近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掌握知识点,完整历史线索,探究问题"的思路,在探究问题的同时填补学生知识空白点,扫除知识盲点。同时,针对高一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较强的特点,将着重于引导学生来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什么样的外交方针?(生答: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把这一方针形象地概括为哪三大政策呢?(生答:"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在这一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呢?(学生列举:中国同苏联17国建交;中国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会议;参加万窿会议)
  2、导入新课:
  进入到70年代,中国外交局面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从而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这个时期究竟取得了哪些成就?怎样取得的?原因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和探究的主要问题。
  【推进新课】
  一、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合作探究】1:新中国建国之初为什么没有马上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按照国际惯例,理应取得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但是,由于美国采取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共和国的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
  (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拒绝。
  【合作探究】2:阅读p112"历史纵横"。假如你是当时外交部发言人,对于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你作何回应?
  中国决不允许在联合国出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局面。这是尼克松政府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阴谋的大暴露。对此,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容忍,并且坚决反对。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两个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2、恢复:
  【合作探究】3: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什么是"恢复"而不是用其他的"加入"之类的提法?
  1945年联合国创立之初,中国既是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做过重要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国际法惯例,新政权就自然取得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力。但由于美国的阻挠,这个问题一直被搁置,直到70年代初才得到彻底解决。因此说是合法席位被恢复。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3、原因:(设问: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2)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加强:
  联合国中,亚、非会员国逐年增加,和中国建交的国家越来越多,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国家也在逐年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并在国际事务中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联合国中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中国的变化,美国操纵联合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局面已无法维持。
  (3)是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
  (4)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
  4、意义:
  (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
  过渡:中国外交在70年代所取得的第二件重大成就,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而在此间发生的一件大事实现了中美关系的突破,这就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二、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1、五、六十年代的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朝鲜战争停战以后,中国希望美国从台湾海峡撤走它的武装力量,缓和中美关系。
  但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美国不仅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还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
  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中国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外交基本断绝。
  过渡:尼克松总统到访时曾对周总理说"i am very happy"。美国从最初不愿意同中国交往到现在为什么又愿意同中国交往呢?对于中国来说,为什么想同美国这个宿敌改善关系呢?
  2、缓和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
  【合作探究】4:指导学生阅读:p113"学思之窗"及思考题
  原因: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1)从美国方面看
  ①建国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③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
  ④经济上受到日本、西欧的挑战;
  ⑤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
  (2)从中国方面看
  ①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③有利于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
  3、缓和的过程
  (1)试探之旅-- "乒乓外交"
  中美关系"解冻"当时正需要一个契机。毛泽东和周恩来得知庄则栋和美国队员交往的事后十分重视,当即拍板,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由此开始了"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
  (2)旋风之旅--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中美两国同时发表公告,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但却成了20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
  (3)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1972年2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中美联合公报》
  内容: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合作探究】5: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是什么?中国在此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怎样的?《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否表示中美关系已经完全正常化?
  (1)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是:台湾问题。
  (2)中国的基本立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在台湾问题上,虽然在《中美联合公报》中表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但是美国并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美国仍然与台湾保持着"外交"关系,美国在台湾还驻有军队并与台湾维持着1954年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这种状态下的中美两国关系,不能说是完全实现了正常化。
  (4)建交:1979年,中美发布建交联合公报
  4、中日关系正常化
  (1)中日关系改善的原因及条件
  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美国谋求同中国缓和关系的活动,却避开了日本政府,这种"越顶外交"的做法,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
  ②日本许多对华友好政党和团体的推动:两国民间交流日益加强,日本国内要求中日建交的呼声高涨。
  ③日本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应周恩来邀请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5、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2)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3)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过渡:进入到70年代末期,我国外交政策有什么调整吗?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新的建树?
  三、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依据: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1)国际: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2)国内: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这就需要一个和平安静的国际环境;
  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保持和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在国际事物中团结战斗,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③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形成,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闭关自守。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新时期外交成就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以后,积极参加了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阅读p114"历史纵横")
  【合作探究】6:中国的多边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来展开的原因是什么?
  1、联合国的宗旨、基本原则与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相一致;
  2、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贯主持公道、伸张正义;
  3、有助于稳定国际和地区形势,维护联合国权威
  (2)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xx年10月,在上海成功举办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时间:xx年10月
  地点:上海
  与会者:中国、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等19位领导人
  成果:与会成员形成了"上海共识"。
  意义:上海亚太经济合作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作出了重大贡献。
  (3)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成立并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
  时间:xx年10月
  地点:上海
  与会者: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 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文件:《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性质: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意义: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并发挥了主导作用。
  【本课小结】
  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破了美国实行的孤立中国的政策。
  2、中美两国朝着灵活务实的方向努力,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的大门,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和《中美建交公报》的发表促成了1979年两国的建交,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3、 同时中美关系的改善促成了中日建交,这样更多的国家和中国成为了朋友,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①特点:"一边倒"。②原因:二战后出现美苏为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需要国际援助。③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①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②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③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3)80年代起:①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②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③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国与美国、日本关系的新篇章。中美、中日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和发展。它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五年级数学教案确定位置一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数学教案确定位置一,欢迎大家分享确定位置小学数学教案教学内容确定位置(北师大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确定位置的必要性2确定位置的方法。(二)能力训练目标1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使学生感确定位置数学教学反思范文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从一个记忆游戏开始,通过观察和描述身边物体的位置,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出要描述清一个物体的位置,必须有参照物。在活动1的基础上,活动2进一步引导学生怎样准确描述自己所用虫瘿造句注音chongying意思植物体受到害虫或真菌的刺激,一部分组织畸形发育而形成的瘤状物。也叫瘤。1这种新酵母似乎在叫做虫瘿的富含糖份的球状形成物里生气勃勃并自然地发酵。虫瘿是昆虫把认识时间教学课程反思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我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让学生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教育随笔我的时间我做主老师,我现在不想喝水!老师,我等会儿吃点心可以吗?一日生活的安排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保证幼儿的自主发展,我努力探索如何根据幼儿发展特点根据幼儿的能力,保证幼儿有自主活动自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小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表达方式。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小鸡,欢迎阅读。一目标1引导幼儿在看看听听瓶子发出各种声音的教案及反思设计意图小班幼儿的启蒙教育离不开幼儿的生活,唯有由心而发的兴趣才能使幼儿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周围事物。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处不在,小班的小朋友对倾听很感兴趣,对大自然的声音充满着好奇幼儿园大班科学瓶子吹气球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属于物质与物体的一节课。醋和小苏打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可以用在食物当中的材料。如今的幼儿家长都很宝贝,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幼儿接触的往往都是高科技的东西,反而大班教案瓶子穿新衣瓶子穿新衣(大班)一设计思路孩子进入大班后,更多方面是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人,让他们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尤其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比如环保中废物的利用,让孩子在了解环保的过程中,也体会着好玩的瓶子宝宝的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能够按照瓶子的。某一特征进行排序。2感知10以内的数量并能按数取物。3能够积极愉快地投入到操作活动中。教学准备大小高矮材料不同的透明瓶子每人10个,110数字卡片每人一套
第八课ampnbsp走进文化生活教案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教案1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1)喜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有助于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ampnbsp教案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2)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3)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能力第四课ampnbspampnbsp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案一本课设计意图(一)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影响。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具体要求。理解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措施。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析钉子户,提高学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利用情景和第三节ampnbsp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教案第三节注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教案第一课时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分析与综合的含义。理解认识事物要把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运用能结合事例,说明分析与综合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意义第三节ampnbsp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教案第三节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教案第一框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一新课导航学习重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学习难点从全面的实际出发,要做得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反对从主观出发。二课前自学序号内容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教案一综合探究设计的意图1探究活动目的本单元的综合探究旨在帮助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品质,懂得在当代中国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先进文化。2践行文化生活第六课ampnbsp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案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六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课题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心发言人备课时间第六周上课时间第七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文化与经济政治教案教学资源集散地。typex0000t75教学资源集散地。typex0000t75知识目标了解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时间教学过程(复习旧课)1哲学具有什么功能?哲学能启迪智慧,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矛盾的含义(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4)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理解(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矛盾普遍性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