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为B-21的存在找可能存在的理由

前提:B-21是美国对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A2/AD)、航母进攻力量受到遏制的回应

 

B-21:中程轰炸机在美国空军的复兴

对于B-21,意外的是在航程作战半径上的“倒退”,B-21的作战半径不会超过4600km,不加油航程大约是9300km,这样数据将其定位中程轰炸机,或者说是昔日F-111战斗轰炸机的继任者都不为过。而“中程轰炸机”,在美国空军还是属于比较小众的机型,只在冷战时期尝试了B-58。冷战时期战略核打击重任下,美国空军对中程轰炸机需求只是可有可无,冷战后美军在局部冲突战争中都是垄断着空中优势,战略轰炸机可从容转向常规的对地打击。虽然,战略轰炸机在这种常规战争中,显得有些笨重、战术应用不太灵活,但远程精确弹药的出现,也让这些炸弹卡车的角色体现粗中有细,一次出动可完成对近百个目标的精确打击。

更何况,在美军有着数量众多的前沿空军基地和空中加油机机队的优势下,战术飞机的作战半径得以延长,即便如“没有一磅重量用于对地攻击!”的F-15空优战机也有了对地攻击的多能选项,战术航空兵的远程打击能力不断强化,战略轰炸机挑起了常规打击的活儿,战术与战略的任务区划日渐重叠着,冷战后美军高技术常规战争背景下,对中程轰炸机常规打击力量的需求也就日渐冲淡了。

康维尔B-58 “盗贼”,虽然有着世界上第一种超音速轰炸机的光环,但这型中程轰炸机在美国空军短短十几年的服役生涯,留下的争议“美誉”却不少。

但当前的美国空军,面对中国既成(或者即将成型)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面对中国对航母编队的遏制能力,依托中国周边的空军基地和航空母舰上起飞的F-15/16/18/35战术层的常规打击力量也就收到了遏制,而为保证生存的前进基地收缩到关岛、珍珠港和澳大利亚一线的话,常规的战术打击力量就已无法满足这样远的作战距离。而在战略级的“三驾马车”B-52、B-1B、B-2A,能以身犯险的只有B-2A,但有限的数量面对如此体量的防御体系和高强度(也是高风险)的游猎战术任务,奔三的B-2A也只会是力不从心、甚至会是飞蛾扑火。

所以在中美间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体系对抗中,美国就需要这样的一型轰炸机利用航程的优势,从中国的A2/AC体系之外出发,依靠强突防能力和高载荷能力来展开对A2/AC体系中的节点性的高价值目标的战术级游猎,通过对节点的重点毁伤来破坏瘫痪这套防御体系。而在这套A2/AC体系中,这些高价值的节点普遍的特点都是大范围的机动部署、强化防护、深度伪装,也是卫星等早期监视预警系统所无法确切监视和定位的目标。

现在看来B-21基本/可能是不具备格斗能力和超音速飞行的能力,所以理论上依然会存在的遭遇对手的制空机之时,B-21的命运不言自明,也所以B-21在隐身上如何下注押宝都不为过。当然,这也颇有是21世纪的F-117的错觉。

那么相对于,巡航导弹、弹道导弹等远程制导弹药在使用中的前期规划和更多的是对预定目标的打击,轰炸机在这种任务框架下,无疑有着更高的作战灵活性和战术弹性、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和效率也更为理想。所以面对中国这套机动作战、多系统配合的体系化防御,在对美军现有的以海空军的战术机、远程制导武器为代表的远程火力的防区外打击能力(打击效果)受到遏制之时,就需要B-21来恢复增强远程打击能力。虽然方式上B-21是“以远对远”的,但在这对抗中,B-21是要拉进这攻守双方的作战距离,B-21必须或说不得不更为接近或者说远程突防进入这套A2/AD体系,才会有可能完成对重要节点性目标的近距离侦察识别、标记定位、精确打击。也就说在这种颇具中国、美国特色的攻防场景下,B-21其实是取代了此前的F-15/16/18/35作为更远程的战术飞机来执行机动作战灵活反应的战术打击任务。

 40年代末的YB-35开启的飞翼传奇,到后来的21架B-2,再到今天空军的RQ-180和海军的X-47B,赢得LRS-B合同的诺斯罗普·格鲁曼是深度的“飞翼控”

所以在上述的攻防场景假定中,B-21的战场环境自然是高强度拦截杀伤下的高风险,战场的生存自然要在隐身性能上加码。美国空军通过多个隐身飞机型号的发展(以及更多型号的技术验证),在隐身结构、隐身涂料技术上的积累,为将B-2机身装在了X-47B的翼面上的B-21提供了很高的技术稳定性成熟度。特别是在这一代的B-21上,更小的尺寸体积,更利于RCS雷达发射特征的控制,和在全方向全频谱上做到更为细致彻底的隐身,以及较于B-2A而言隐身涂料在后续使用中有着更低的使用和后勤维护成本。综合来看,中程化的B-2A较于大型化的B-2A战略轰炸机,能有更佳的突防能力,而较于F-22、F-35和X-47B则有着更大的作战半径和武器载荷。所以在这对抗中国的A2/AD中B-21轰炸机无疑是现阶段技术条件下在最优解。

对常规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的强调,战略核打击在这种能力的其次,这种转变是B-21这型轰炸机身上重要的变化调整之一。

B-21的美国特色和极大可能存在的技术光环

对于B-21当然不会是只针对中国的威慑意图,在发展上还有着明确的作战功能来驱动,毕竟美国空军计划中的2030年后的轰炸机队只保留下B-2A和B-21,而目前规划中的100架装备量,即便考虑到所形成的精确打击能力及兼顾的核打击能力,针对潜在的对手已是基本够用的,但对比于目前美国空军轰炸机队待更新换装的规模要求,最终B-21的实际装备量,可能不会是这成本分摊原则初步定下100架的规模。所以说,假以时日B-21按计划成型时,装备量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同时在任务能力范围上还将会不断扩展,比如凭借突防和载荷优势对航母编队的饱和打击能力,也比如与中国的冲突并没有后的B-21,还是可以降级使用的对邪恶实力的“斩首”亦或继续反恐炸皮卡。

对于图-22M3家族由来已久的传说,就是“来华”和“反航母”。不过这一中型轰炸机在苏/俄中的应用,限于空中加油所能覆盖的范围其实还是欧亚和大西洋太平洋上靠近本土的周边目标,除非是单程的自杀式突击否则无法完成对北美纵深目标的覆盖。这或许就是中程轰炸机在俄罗斯也或者在我国手中,与美国手中B-21的差异。不过,B-21的未来入役,可能会像图-22M3那样引入对海反舰反航母的能力。

当然,在B-21这型中程轰炸机身上,通过空中加油达成的战略打击能力,恐怕在相当长时间里只有美国空军所具备,一方面是美国的空中加油机队的规模和深入三大洋地理纵深的前进基地及空中掩护,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于如中国和俄罗斯而言,即便是装备了中程轰炸机,在没有地利的前进基地的情况下,是并不能构成对美国本土有效性的航空打击,毕竟中程轰炸机需要的空中加油区在设置上基本是要进入北美防空区拦截范围内的。所以,对于我国战略轰炸机的发展,B-21这种类型固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项,但更加的选择似乎还是要延长轰炸机自身的作战航程,将武器载荷下的航程外推到万千米以上,才能有跨洋所必须的5000千米以上的作战半径。

 B-21虽然有着对B-52和B-1B换装的考虑,但随后的发展上技术几乎不会是什么问题,最大的变量可能就是那传说中的5.5亿美元的报价。随后的上浮空间,直接决定着最终的实际装备量。

最后,对于B-21身上可能会存在的技术光环,除了继续在隐身、动力、航电、雷达电子、精确制导弹药等方面沿袭现有的成熟技术,再继续提升外,特别留意的可能会存在的技术光环亦或者说可能要存在的黑科技还是“无人机”,B-21可能的与无人机的编组。虽然,在上文的“找可能存在的理由”中提到,限于当前无人机察打一体平台的技术,考虑到B-21的战术打击任务,将任务搬上B-21是最佳选项,但这也可以解读为:可将战场无人机的操控从后方迁移到了战区前沿,乃至转移到了B-21机组人员手中。

 X-47B和RQ-4“全球鹰”的空中加油试验,有人机与无人机的协同、无人机的编组,都是近年来无人机技术发展的热点。在B-21身上实现与隐身无人攻击机的编组,通过无人机的外围活动来进一步提高B-21的生存性。

昔日B-2A与F-117全隐身家族的编组,届时将会变成B-21与隐身攻击机的编组。

毕竟在美国架构的C4ISR、网络中心战等体系战的概念中,新一代的轰炸机B-21当然不会是简单的扔炸弹、炸弹卡车、打手的角色,特别是对于假“单枪匹马”深入中国A2/AD体系中的B-21,B-21必将要成为美国空军这套体系攻防战中C4ISR、网络中心战体系里的重要节点,重要的任务控制分配平台节点。那么,再看B-21与(隐身)无人攻击机的组合,有人无人机的战场适应性、任务弹性、反应速度、作战效率和生存安全性得到了一定的互补综合,由此战场上的“看得见”、信息获取能力的提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B-21可操控无人机,战场上更为前出清除突击通道上的威胁,执行高风险的防空压制、电子对抗、战场侦察、毁伤评估等外围的活动,以此来更好保证B-21自身的安全和任务中的突防和打击效果。

B-21的出现,似乎就为这昔日神秘飞行器与B-3战略轰炸机的传说画上了句号,但几个句号连在一起不就是省略号嘛。。。

 毕竟作为外围观察者的我们,似乎并不会有太多“旁观者清”之感,旁观者的视角能定格下的,其实只是那些X未知事物在些微曝光下的神秘魅影。所以,这篇《为B-21的存在找可能存在的理由》的成文,既可以煽情动人的说是一枚文字工作者的职责本分所在,但理性的事实是尽己所能提供一种可能存在的解释,而这种解释在B-21似乎还可能就是正儿八经的胡说八道。

   昨日发布的《为B-21的存在找可能存在的理由(一)》

前提:B-21用于游猎歼击战场上的高机动、深度伪装的高价值目标。

——————————感觉文字有点装的第一版,可以直接跳到下条分割线————————

无人机发展的大潮下,特别是X-47B的上舰、下一代战机将是无人时代等论调的鼓吹下,自然,对于传说中的美国下一代轰炸机,早已经贴上“无人”的技术标签,但从现在来看,即便是后期推出“无人型”也是在前期的“有人型”之后。这其中说的通的理由是,无人机上无法完成B-21既定的战场上对高机动、深度伪装的高价值目标的游猎歼击任务。

凭借滑翔增程弹翼、增程发动机的高航程,GPS/INS与红外、激光、毫米波雷达等制导方式的复合下的高精度,无人机的双向数据链所带来的人员可远离高危战场的从容操控,远程精确制导弹药与作为平台的无人机组成了战场上较为理想的新一代火力平台,可做到对固定目标、战场机动目标的察打一体化,但这种能力其实还是局限的。

RQ-170,虽然美方宣称是机械故障,但俄罗斯支持下的电子诱骗劫持也是可能因素之一。

从美国无人机的实战情况来看,这类察打一体的攻击无人机还是存在着自主目标识别能力很差、战场误伤的比例还是较高,这种人员坐镇后方通过双向数据链的操控,在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还有待提高。这种还远谈不上完善完美的察打一体打击能力,在目前的任务框架下的针对战场已经侦察标记定位后预定位置上的固定、半固定目标和小范围机动的打击时还可以应付,但面对B-21针对的战场上态势变化复杂环境下深度伪装、隐蔽机动的弹道导弹发射车等高价值目标时,当前的攻击无人机系统就力不从心了,或者说尚需系统建设的再进步完善提升。

对于机动的或伪装的高价值目标,无人机完成打击的前提还是“察”,这就需要载机或其他侦察平台的目标信息支持,以及后方操控人员对战场信息的综合、识别和决策,对于B-21设定颇有些深入敌后意味的战场环境,己方的即时性的战场侦察平台并不会太多,尤为不利的是信息后传首先就会有不可避免的延时、以及目标的综合、识别、打击决策过程中的反应速度时效性问题。所以若能真正的发挥出灵活高效的打击能力,就要缩短目前的察打一体平台的信息延时、减少数据链受干扰的外来因素和可能性,那么除了目前的技术再升级外,另一方式,就是缩短这条信息数据链的长度,就是将后方操控人员再搬回飞机,重获战术适应性、重获执行察打任务的响应速度。

当然,由此获得的B-21的对机动的或深度伪装的高价值目标的游猎能力,自然也可以降级使用,比如说本可以由无人攻击来完成的“定点清除”任务,而这种任务所涵盖的类型之一就是“斩首”。

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无人攻击机海只能是武器传感器的战场前出平台

————————————————可能更通俗易懂的另一版————————————————

B-21的意外之一是,居然不是无人的。特别是近些年来无人机的大潮、飞翼布局的隐身无人机攻击机,既有欧洲“雷神”、“神经元”和我国的“利剑”在飞,米帝的X-47B更是在航母上从容的走了一遭,无人攻击机的实用性日渐凸显。似乎这种将X-47放大的B-21理所当然要无人化,但现实是至少前期推的还会是“有人型”的。这其中的技术瓶颈应该不是无人机这一飞行平台自身的问题,不是设计不过关、不是制造不过关、不是飞不起来、不是控制不了、不是打不了目标,而是目前的察打平台还满足不了的B-21的既定战场任务。目前的无人攻击机与远程精确制导弹药的组合,按照预定套路打打侦察定位标记好后的固定目标,也或者稍微灵活随机的对半固定、小范围机动的目标搜索发现锁定开火是没问题的。也由此带了低成本、高安全的口碑,但战术弹性灵活性适用性是当前技术条件下不可避免的不足。而游猎的B-21的战场任务恰恰是灵活的弹性的,想打的是大范围隐蔽机动的、或深度伪装的高价值目标,所以较于“打”,更关键的还有前期的“察”和任务决策。

当前技术条件下,信息传递链条中还是存在着安全性可靠性和延时等技术细节问题

对于这等高价值目标,“察”的过程中可能还需要着己方其他平台的支持,但深入敌后的背景下这种己方支持可能就更为有限了,那么在己方平台的信息交联,特别是无人机平台这些战场信息都要后送都坐镇控制的无人机操控人员,而作为信息“载具”的数据链,安全性可靠性上,其实还要先有个问号的,更为不利的其实是后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延时”,以及信息综合、目标识别和打击决策过程中的反应速度,这条信息传递链条的顺畅和时效,几乎就决定了无人机任务的成败。但是,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数据链的安全性可靠性抗干扰能力以及传输的速率等还是有些瓶颈的,所以无人攻击机还只能被看做是武器、传感器的前出投弹/工作平台,并不能自主完成目标的识别,而与后方的信息传输尚有延迟,所以要么等技术提升进步的窗口期,要么现有条件下缩短这条信息传递链条的长度,将人员再搬回飞机上,重获对隐蔽机动、深度伪装的高价值目标在察打过程中的即时响应、强力执行。这便是目前我们看到的B-21,在设计上可能存在的理由之一。

在最新的E/DBlock3等“长弓阿帕奇”上,已经开始试验与无人机的信息交联

美国多家公司展开试验的有人无人机的编组,未来这项技术极可能会在B-21上应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存在  存在词条  理由  理由词条  可能  可能词条  21  21词条  
政治

 详说中国潜艇分级

  一般的,若干同型军舰统称为一级,这是西方的划分方法,我国一般用型来命名.如宋级,这是北约的代号,我国一般称为039/039A型常规潜艇。...(展开)

政治

 波音797即将面世

波音797即将面世!舒适地载客1000人,飞行距离16000公里,速度0.88音速,即每小时1046公里。波音公司为此已经保密良久了!波音797客机The&nb...(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