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追捕本?拉登内幕

2012-05-11 20:17:03

在奥巴马就任总统之前,追捕本·拉登已经被冷落很久了。布什的最后一任中央情报局局长迈克尔·海登回忆:“我只在2009年2月15日才和高层说上话。那时候,人们如果问,你们上一次确切知道他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候?我会说,是2001年的托拉博拉。”

当年,奥巴马任命帕内塔为中情局局长。他给帕内塔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务必将击毙或捕获本·拉登作为反恐战争的头号任务。”这道命令是奥巴马竞选时极一个有争议性的承诺的延续,即“如果我们知道奥巴马在哪,但是巴基斯坦政府不能或者不愿意采取行动的话,我们会行动。我们会杀了本·拉登,我们会摧毁基地组织。这是我们国家安全战略的头号议题。”

尽管已有很多记者写了很多关于此次击毙本·拉登事件的故事,但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白宫的决策过程,并为未来的外交挑战吸取经验教训。从成千上万页的“911”事件调查备忘录中,前白宫首席反恐顾问理查德·克拉克的一句话让人记忆犹新。他说:“你的政府让你失败。”总结起来,成功击毙本·拉登,说明美国政府在正常的发挥了作用。

此次胜利可以归结为三个因素。如果剥离这三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本·拉登今天都仍将逍遥法外,继续策划对美国的袭击。

1、9·11事件以后,情报机构和军事部门的迅猛发展,使奥巴马比以前的总统拥有多得多的手段。如果1998年基地组织袭击美国在非洲的使馆,以及2001年美军将拉登围困在托拉博拉时克林顿或小布什有这么多手段,他们也都会下令采取行动击毙本·拉登。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司令麦克黑文海军上将说:“如果没有中情局和联合特种作战司令部十年来的紧密合作,击毙拉登是不可能的。”

2、上任后第一年的混乱迫使奥巴马在阿富汗问题上加倍小心,在这个问题上,奥巴马严守国家安全问题决策模式,深思熟虑,并根据情况的发展随时做出调整。

3、总司令有足够的耐心瞄准。这需要减少知情范围,因为行动方案一旦泄露将极其致命。直到行动前24小时,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大部分成员还对此次行动一无所知。这种操作方式,能否被用到其他国家安全议题上,目前还不清楚。

艰难选择

奥巴马启动“抓捕本·拉登计划”15个月后,2010年8月,帕内塔回到白宫,向奥巴马报告了一个好消息。中情局在巴基斯坦东北部发现了本·拉登最亲密的信使的住所。这个房子被5米高的墙包围着,奥巴马的反恐首席顾问布伦南将其命名为“要塞”。“要塞”位于阿伯塔巴德,与伊斯兰堡之间的距离大约和巴尔的摩与华盛顿之间的距离相当。阿伯塔巴德同时也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军事院校所在地。

从此刻起,奥巴马面临四个抉择。

1、什么时候行动?如果本·拉登真的在那,那么,每耽搁一天,本·拉登潜逃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如果消息在华盛顿泄漏,任何一篇博客或者媒体报道都可能让他警觉,并导致他逃离。

2、谁应该参与到决策过程中?让更多的人进入决策过程,可以让整个计划更完整,避免纰漏。但多一个人进来,泄密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一分。

3、到底应该怎么打死或者抓获本·拉登?奥巴马有四个选项:一是用装载地狱火导弹的捕食者无人机攻击(数月后美国用此方式杀死了安瓦尔·奥拉基),二是用B2轰炸机投掷9000公斤的激光制导炸弹(2011年曾用来攻击卡扎菲),三是用特种部队进入突袭,四是与巴基斯坦军方开展联合军事行动。

4、尽管这是国家安全议题中最重要和最优先的一个,但是任何决定都会有政治后果。正如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指出的,所有参与计划的人都知道,奥巴马“把自己的总统宝座都押上了”。如果奥巴马选择继续等待,本·拉登跑掉了,奥巴马会被指责浪费时间,让头号大敌逃出生天。如果行动失败,他的反对派会将其比作吉米·卡特,将此次行动看作另一个1980年解救美国人质失败事件。

整个行动的最大意外就是这整个就是个意外。半个世纪以前,中情局发现苏联正在向古巴偷运导弹,造成美苏导弹危机。肯尼迪得知这一消息后,问的头几个问题中就包括:“能保多长时间的密?”他的国家安全顾问认为,最多只能保一个星期。所以,肯尼迪给了自己5天时间思考,检查证据,听取反面意见,也不止一次的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他后来写到,如果他被迫在头48个小时就做决断,他会选择空袭导弹基地而不是最终的海上封锁。而空袭最终将导致核大战。

今天的华盛顿,一周简直就和一辈子差不多长。秘密通常不过夜,2009年,奥巴马就在这上面被好好的上了一课。当时,他试图重新考虑其阿富汗战略。当他咨询他的新阿富汗司令官麦克里斯托尔,要其对阿富汗局势做出评估时,他发现他自己被整个流程—用他自己的话说,“堵塞”了。当奥巴马收到麦克里斯托尔恐怖的长达66页的报告,警告如果不马上采取措施“推到重来”,美国在阿富汗就将面临大失败的时候,他深深震惊了。当奥巴马和他的国家安全团队碰面讨论此议题之前,麦克里斯托尔的报告就被媒体披露了。这时,总统只有两个选项—要么支持他的司令官,要么反对。

这个结果,部分导致了奥巴马用多尼隆替换詹姆斯·琼斯担任其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后来,奥巴马要求多尼隆制订一个更积极主动的国家安全事务决策机制,这个机制要符合奥巴马“三思而行”的作风,要在做决定之前考虑到问题的每个角度和每个结果,同时还要提出各种挑战方案。多尼隆用政策经理式干巴巴的语言解释了自己的工作,就是“使总统的选项最大化。”

在很多记者看来,奥巴马下令袭击本·拉登藏身地是件很容易的事。帕内塔说:“如果普通美国人知道我们知道什么,那么他们会说任何人不用动脑子都能做这事。”但是当我们不再考虑奥巴马面临的选项时,整个事情就变得更为复杂,也更有趣。猎人们都知道,选择什么时候开火是最困难的事情。如果太早,就会脱靶,猎物会逃走。如果太晚,发出的声响可能会惊动猎物。奥巴马等了5个月,才决定做出行动。

如果像帕内塔说的那样,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决策过程,那为什么即便是在总统的意见已经非常明确的情况下,副总统、国防部长及其他参与的主要军事领导人都反对这个行动呢?在行动前的最后一次会议上,总统发起了投票,安全团队中经验最丰富的国防部长盖茨表示反对袭击。他认为把突击队员投入行动太危险了,他们可能会被捕或被杀。拜登同样认为,与收益比起来,行动风险过高。军事领导人,无论是外围的还是参与程度比较深的参联会副主席卡特怀特,都比较倾向空袭。

“得让专业人士进场。”

帕内塔造访白宫数周后,中情局副局长迈克尔·莫雷尔给多尼隆及布伦南做常规的情况汇报,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在。阿伯塔巴德的事情实在是太敏感了,为了防止国务院、国防部或者其他单位相互打架,这个情况从绝密的总统每日情报汇报中拿掉了。

2010年6月,莫雷尔在中情局反恐中心的团队说,他们有60%的把握本·拉登在那个屋子里。莫雷尔对奥巴马说:“这是自托拉博拉以来我们最接近本·拉登的时刻。”奥巴马指示,中情局要采取一切措施确认这条线索,但是要注意不要惊动猎物。

但是这两者是相悖的。中情局的行动,不可避免的会让拉登或者巴基斯坦情报机构产生怀疑,他们会想美国是不是已经知道拉登在哪了?更加先进的无人机提供了关于房子和内部活动更清晰的图像,但是如果一旦坠毁,如数个月后RQ170无人机坠毁在伊朗那样,该怎么办?采取的行动还包括包括制造类似于鸟的小心无人机(实在是太逼真了,有一个甚至被老鹰攻击)到分析污水以分析基因构成。这一切都很成功,还有一些仍未解密。有一些资料,是在巴基斯坦官方逮捕协助中情局在阿伯塔巴德地区为孩子接种疫苗,以收集本·拉登家人DNA的医生后被公开的。

自2010年8月到2011年4月的40份系列情报评估材料里,更多的问题和挑战性的假设被提了出来—特别是,如果那个人不是本·拉登怎么办。这是一切问题的基础:从走露风声的风险到如何鉴别本·拉登的尸体。

从8月到12月,总统关于此事的决策圈子中只有6个人:奥巴马、多尼隆、布伦南、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麦克唐纳,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波林肯和拜登,帕内塔和莫雷尔提供支援。直到那时,帕内塔和莫雷尔还讨论过派遣中情局的半军事特工人员执行任务的可能性。但是他们听完中情局关于袭击行动的汇报,研究完所有行动细节后,莫雷尔对帕内塔说,“还是得让专业人士进场。”

对于一个职业中情局官员来说,他强烈的忠于他的组织,说出这句话,是痛苦的,但也是现实的。莫雷尔知道,在过去的十年中,军队已发展出了执行此类任务的能力。因此,得到白宫的同意后,决策圈子加进了两名新成员—也只有两个,即麦克黑文和参联会副主席卡特怀特,他是奥巴马的亲信。直到此时,决策圈子还没包括卡特怀特的上司,参联会主席马伦,以及国务卿希拉里甚至国防部长盖茨。为了做好此项行动的资金保障工作—同时要保证合法,帕内塔向国会情报委员会的领导透露了此阶段行动的大体情况。6个星期后,多尼隆知道帕内塔做了这事,大感震惊。

派出海豹

在总统看来,击毙本·拉登的四个选项迅速变成了三个,然后变成了两个。1月底奥巴马首次检验他的选择时,与巴基斯坦的联合军事行动被排除了。2011年1月27日,中情局承包商戴维斯在拉合尔被捕。这个事故让白宫意识到,巴基斯坦与美国的盟友关系还没有牢固到让其承担如此敏感的任务的时候。此时盖茨和马伦也已进入决策圈,任何决定的后果都会被更仔细的考量。

数周后,奥巴马否决了“捕食者”方案。这个方案是让捕食者无人机用地狱火导弹攻击每天在院子里散步的高个神秘男人,中情局叫他“步行者”。用无人机攻击本·拉登原本是中情局自1990年代起就着手实施的一项计划。但是奥巴马基于三点理由将其否决:首先,不能保证一枚230公斤的炸弹能彻底击毙本·拉登;其次,巴基斯坦方面不一定愿意移交遗骸,美国怎么能知道是不是杀对了人?如果巴基斯坦掩盖了事实,指责美国杀死了无辜平民,基地组织又宣布本·拉登还活着,美国该如何证明?再次,用无人机攻击,美国将失去缴获屋子里的可以用来终结基地组织资料的机会。

基于同样的理由,奥巴马也反对使用B2攻击。卡特怀特直接和B2飞行大队的指挥官联系,确认需要投下329000公斤的炸药才能炸毁整个房屋下面暗藏的地道,这次轰炸将炸死本·拉登身边的近20名妇女儿童。附近的巴基斯坦房屋也可能受影响。

因此,一步步的,奥巴马选择了风险最高、收益最大的选项:派出海豹部队。尽管直到4月28日的会议时,B2和无人机选项还被摆在桌面上,奥巴马已与3月29日指示麦克黑文进行一次“带妆彩排”。尽管此时,帕内塔认为“步行者”是拉登的可能性是80%,莫雷尔认为是60%,国家反恐中心主任莱特认为只有40%,盖茨和拜登认为可能性更低。莫雷尔回忆到,当年认为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概率都比这个高。然而,奥巴马仍然信心十足的认为,特种部队可以进入并安全撤离。麦克黑文有说服力的解释道,“我们这样做。我们乘直升机飞进去,我们攻击房子,我们抓住坏蛋或做其他一切需要做的,然后我们出来。”

但如果巴基斯坦人发现了美国部队的行动的路线,抓住他们并把他们当作人质怎么办?如果直升机坠毁了怎么办?在4月19日的会上奥巴马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麦克黑文说:“哦,您说的是踩到狗屎怎么办?”尽管麦克黑文已想到了大多数的可能性,但是奥巴马还是发现盖茨对卡特沙漠坠机惨案的记忆总是萦绕不去。他随后解释到,最终计划中还有两台备用的奇努克,装载24名海豹队员待命,这样即使他们被巴基斯坦军队发现并被包围,他们也能“打出来”。

在最后的六周里,国家安全委员会里的战争内阁成员又开了5次会,再一次检查各个流程。所有的参与部门都要汇报,奥巴马鼓励竞争性观点,并反复审视他先前的看法。即使在这个阶段,知情范围仍然很小。盖茨和希拉里必须独自参会,不能带副手或助理。如果需要让谁知道情况,必须要经过多尼隆批准。

行动前不到一周,4月25日,纽约时报头版放出了维基解密掌握的关塔纳摩档案,其中有一份文件就是关于中情局获取信使所在位置并指向阿伯塔巴德的那个囚犯的。中情局的审讯员在附注中写道,此人于2003年前往阿伯塔巴德接受了本·拉登“亲信”的信件,邀请他成为拉登的“正式信使”。如果拉登的庇护者仔细读过纽约时报,就会发现美国已经知道了信使的身份,那么等海豹队员到这个屋子的时候,恐怕早已人去楼空了。

4月28日,在情况室进行了最后一次会议。奥巴马问每一个顾问他们会如何做,并要求做投票表决。盖茨和拜登反对。第二天早上,在外事接待室举行的情况通报会上,奥巴马告诉多尼隆、布伦南、麦克唐纳以及白宫办公厅主任戴利,“行动。”此时,知情圈子又扩大了一些:司法部长霍尔德、国土安全部长那波利塔诺、联邦调查局局长穆勒,总统阿巴问题特别助理卢特等人被告知有行动。一个开始时只有白宫核心六人知道的行动在8个月后终于扩大了知情范围。

美国直升机撤离巴基斯坦领空之后,官员们抢在发表公开声明之前,给国内外的数百名要人打电话告知此事。奥巴马的第一个电话打给了前总统布什和克林顿。马伦打给了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基亚尼,他被震惊的目瞪口呆。其他人打给国会里几个关键人物,这些都是多尼隆提前安排好并做了演练的。这个消息什么时候被公众所知呢?打给国会议员5分钟之后,在总统发表电视讲话1小时之前,CNN就播了。

经验和教训

首先,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美国政府有能力在特殊环境下做出卓越事迹。相对而言,挑战时如何将在特殊环境下的卓越表现运用到日常事件中。

其次,有时候,保密是必须的。当真正做一些什么事的时候,秘密就更加重要。本·拉登案例绝好的表明,成功需要能发现秘密并保守之,这样,才能给总统空间去思想如何去做。正如多尼隆所说:“在华盛顿只有一条保密之道,跟谁都别说。”

第三,保守秘密来之不易。缩小决策圈子,防止秘密泄露意味着可能导致考虑不周。如果马伦和卢特在开始就被纳入决策圈子,可能在事后处理与巴基斯坦方面的关系上会好很多,也不会造成在巴基斯坦军队的后院羞辱巴军方的局面。袭击发生后,基亚尼和他的下属一定会想,美国可以随心所欲、不打招呼的进入巴基斯坦捉拿本·拉登,要是哪一天美国进来夺取巴基斯坦的核武器怎么办?(很少有人知道阿伯塔巴德也是巴基斯坦核设施所在地)以后,无论美国人怎么说或怎么做,巴基斯坦都会以最坏的可能来考虑美国的意图。这样的后果是,美国不仅要为从阿富汗撤退找到合适的出口,也要考虑保护巴基斯坦的核武器库,这已变得越来越迫切。

第四,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得到的最深刻的教训是,咬人的狗不叫。阿伯塔巴德之后,还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们:到底巴基斯坦人知不知道拉登在那?如果巴基斯坦军事和情报领导层涉嫌庇护拉登,美国知道他名义上的盟友事实上干的是什么事情。这就和发现了配偶的情人一样并当众公布了一样,这段关系是不会长久的。

但是经过仔细研究袭击中缴获的文件以后,严酷的事实表明,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层中并没有人知道拉登在哪。因此,我们必须要考虑另一个悲惨的可能性,即巴基斯坦军队和情报领导人居然不知道美国头号通缉犯就在他们国家。本·拉登在这个国家住了六年,搬了5次家和三个妻子生了4个孩子(有两个还是在当地医院出生的),这个国家的领导层还浑然不知。怎么能指望这样的国家管理好他超过100枚核弹的核武器库呢?这听起来是天方夜谭,但事实指向就是如此。

奥巴马政府的注意力,现在放在来年伊朗政府能否为其第一枚核弹制造出足够多的高浓缩铀。但同样在这12个月时间里,巴基斯坦政府却可以生产出足够制造12枚核弹的原材料。

所以我们为此次行动的精彩表现鼓掌的时候—低级别的情报搜集、直升机维护、海豹队员的突出表现、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决策过程支撑了总司令的果断抉择,我们仍然还反思我们的不足。因为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很有可能面对更加困难的挑战。

5月1日奥萨马·本拉登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自家小院中被美国海豹突击队袭击猎杀。自1998年美国宣布头号敌人本拉登从美国逃走后,对拉登长达十年的追捕终于画上句号。1998年,本拉登曾组织策划了美国驻非洲两使馆(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使馆)的炸弹袭击事件,但在2001年911恐怖袭击之后华盛顿官方才真正开始竭尽全力利用军事及技术力量对付基地组织,并开始追捕基地头目本拉登。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也对追捕隐秘伊斯兰圣战主义者行动赋予了特权,并许诺将收集有关本拉登下落的一切情报。上周末奥巴马终于实现了一承诺,为基地恐怖袭击中的受害者伸张了正义,但恐怕全球反恐战争还未落下帷幕。

1988年基地组织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城市白沙瓦成立,头几次会议中并未把美国视为敌对目标,但是却用宽泛含糊的措辞描述了其打击的对象。记者彼得·伯根在看了基地组织第二次会议记录后曾说:“基地组织就是一个伊斯兰极端组织,其一生的目标就是信仰真主以实现自己的宗教信仰。”

拉登宣布将袭击美国目标的2个月后,基地组织精心策划并炸毁了美国驻肯尼亚及坦桑尼亚大使馆,两起事件仅隔九分钟。在肯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8人因此丧生,肯尼亚首都内罗毕111人丧生。如图所示,1998年8月7日在内罗毕爆炸事件中救援者正努力施救幸存者。

2001年9月11日上午9点零3分,被截机的美国联合航空公司175号航班撞向纽约世贸大厦南楼后爆炸。

2001年8月18日,纽约布鲁克林区一报纸封面上的奥萨马·本拉登头像被悬挂在地铁站的墙上。

2001年9月13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五角大楼内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坐在桌子上首位置与同事会餐。早晨在白宫情况室召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中情局反恐中心主任科弗·布莱克强调:“尽管基地组织始终存在,但是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 彼得·伯根称911事件随后几天里民众情绪低落。

注:彼得·伯根,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知名战地记者和评论员,兼任新美国基金会

仅在911事件发生3天后,布什在纽约世贸废墟的碎石堆上对救援人员,消防员及警察发表讲话。与布什并肩站在一起的是退休消防员鲍勃·贝克维恩,右边是纽约州长乔治·帕塔基。布什对民众说:“我能听到你们的声音,我能听到。世界上的其他人也能听到你们的声音。不久我会让摧毁大楼的人也听到我们的声音。”

2001年10月15日,反美主义者在集会时焚烧美国国旗以对美国国务卿克林顿·鲍威尔访问巴基斯坦表示抗议。巴基斯坦很久以来就是世界上反美最厉害的国家之一,反美倾向排名前十,多数巴基斯坦人反对美国于一周前入侵阿富汗,反对美国支持阿富汗主要反对力量北方联盟。

美国国防部开始派发印有2500万美元悬赏奥萨马·本拉登及其头号助手艾曼·阿尔·扎瓦西里下落的传单。如图所示,2001年11月飞机正将用阿拉伯语印制的传单空投到阿富汗地区。但悬赏金额是否已兑现尚不明确。

2001年12月13日在市中心的电器用品店里,一名男子在美国有线新闻网播放的“货真价实”的录像带里第一次看到本拉登,这也是拉登首次承认其策划了美国911恐怖袭击。五角大楼发言人称录像带是在2001年11月末在阿富汗东部城市贾拉拉巴德发现的。

2001年12月10日反塔利班战士正在聊天,他们背后阿富汗托拉搏拉山区若隐若现。反塔利班战士轰炸并攻打拥护本拉登的基地分子试图将其从隐蔽的山洞赶出来。尽管从关塔那摩湾传来消息称本拉登可能首先逃往阿富汗东北部地区,但多数人认为本拉登已从巴基斯坦托拉搏拉山区中逃走。

2001年12月10日,阿富汗托拉博拉地区一名反塔利班战士正对着山上一辆执行巡逻任务的坦克车祈祷。

2002年5月15日,华盛顿五角大楼内新闻发布会上美国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正就针对伊拉克及阿富汗的下一步行动,北朝鲜及伊朗局势及通缉本拉登等问题回答记者的提问。世贸大楼被袭后不久又一关于伊拉克的消息浮出水面:911袭击事件发生后的几小时内,拉姆斯菲尔德的第一助手记录上称其在考虑是否“同时追捕萨达姆·侯赛因,不仅仅是追捕本拉登”。

美国恐怖袭击分析委员会开会讨论911袭击事件。委员鲍勃·克里正在听取事故报告,其身后的大屏幕上正显示头号基地分子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的照片。2003年春一次美巴联合行动中,穆罕默德在拉瓦尔品第(巴基斯坦东北部城市)被捕,从此被美军羁押。穆罕默德该被送上军事还是民事法庭的问题争论了一年之久,因为此事奥巴马政府推迟了最初关闭关塔那摩监狱的决定,后来将其移交给民事审判庭。最近奥巴马政府最终决定将穆罕默德交至军事审判庭受审。

2004年3月18日,在巴格达市中心的爆炸事件现场,一座旅馆及附近3幢大楼被毁,美国士兵正分发悬赏1000万美元追捕基地组织嫌疑犯阿布·马萨德·卡扎伊的传单。约旦反什叶派激进分子卡扎伊,以基地组织头目的身份将伊拉克战争引向内战,于2006年6月被F-16投下的2个500磅重型炸弹炸死。

2006年1月6日,半岛广播电视台播出2号基地分子头目艾曼·扎瓦西里在秘密地点发表讲话的视频录像,史蒂夫科尔称“喜好争辩且五音不全的”卡瓦西里将担负基地组织领导责任,本拉登是否被杀死尚不明确。

2010年6月13日,一架装有导弹的美国捕食者无人驾驶机停在坎大哈军用机场的停机坪上正准备起飞。尽管自2004年以来美国已经对巴基斯坦部落地区进行了230多次无人机空袭,但没有一次是针对本拉登。距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40英里远的阿伯塔巴德的一个院落内,本拉登在美军突袭中被爆头打死。

5月1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副总统乔拜登,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及国防部官员在白宫情况室正在关注关于奥萨马本拉登猎杀行动的最新情况。

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发表全国演说后在白宫东厅向全世界宣布本拉登已被杀死。“今天,按照我的计划,美国对巴基斯坦首都阿伯塔巴德的一所院落进行了定点轰炸”,他说,“一个美军小分队用无比的勇气和杰出的能力完成了此次行动,我军无任何伤亡,同时尽量避免平民伤亡。交火之后,他们杀死了奥萨马·本拉登并妥善处理了其尸体。”

2010年5月2日,阿富汗赫尔曼德省德怀尔营内美国海军陆战队一号战队队员正在观看奥巴马宣布本拉登死讯的录像。

奥巴马宣布本拉登死讯时,学生聚集在白宫北面的篱笆外挥动着美国国旗,反复喊着“美国万岁!美国万岁!”,并高唱着美国国歌《星条旗》。

5月2日在坎布尔,两名电视购物中心的阿富汗工作人员看了本拉登死亡的视频后拥抱在一起。阿富汗总统哈米德·卡尔扎伊称本拉登 “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即使美国及北约试图告诫阿富汗人本拉登之死并不意味着国际参与阿富汗事务的终结。

5月2日,巴基斯坦首都山城阿伯塔巴德本拉登的藏身之处。

5月2日,巴基斯坦陆军士兵从本拉登藏身处附近离开。

2005年6月15日巴基斯坦首都阿伯塔巴德,卫星地图上显示本拉登藏身且被击毙的院落。

政府简报上向记者公布的阿伯塔巴德城本拉登藏身院落的立体图。

5月2日白宫前,一名男子拿着一份报纸,首页显示拉登被杀的新闻。分析家警告说,本拉登之死对基地组织及塔利班武装来说无疑是重磅炸弹,但这并不意味着恐怖组织的终结。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追捕本拉登内幕  拉登  拉登词条  追捕  追捕词条  内幕  内幕词条  追捕本拉登内幕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