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关于以色列的书单推荐:这是应许之地

  在退出《巴黎协定》、大规模减税、退出全球移民协议之后,特朗普又出大动静。周三,特朗普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美驻特拉维夫大使馆也将迁至耶路撒冷。

  这就十分有意思了。

  鉴于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关系是中东的核心问题,耶路撒冷又是巴以谈判中分歧最大的议题,于是,对中东地区来说,接下来的走向十分惹人瞩目;对我们来说,如果不了解中东和以色列,看懂新闻都困难。

  这一期【以色列书单】应运而生——从奥兹笔下犹太民族的百年漂泊和磨难,到加州男孩穿越伊拉克、以色列的寻根之旅,从包含了个人史与民族史的以色列国族叙事,到以色列治水的探索与其折射的国家理念,从以色列集体农庄的劳动冥想见闻与思考,到三千年来让人魂牵梦系的耶路撒冷故事,再到打碎民族假象、重新解读犹太的尝试。

  或许,我们永远不会置身彼处,然而,好书让我们看见和感受。与大家一起分享。

  科技

  《创水记:以色列的治水之道》

  [美] 赛斯·西格尔著

  陈晓霜 叶宪允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十年内,水资源短缺可能危及20%的世界人口。而在 60% 国土是沙漠的以色列,在尚未独立之前,就已开始制定全面成熟的方案,以求解决水资源问题。而一定程度上,以色列在科技角度对世界所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对“水”的管理。

  尼尔·巴勒夫,一家水务公司受人尊敬的领导者说:“以色列的技术公司已经在计算机、手机、医疗和其他领域改变了世界。那么,为什么不能在水领域也带来变革呢?”

  以色列,是应对水危机最出色的典范。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自由市场国家,但以色列人认为,可用的水资源根据政府所认定的最佳用途进行分配,为所有人争取到了最好的结果。以色列的国家输水工程被证明不仅仅是一个基础设施项目,同时还体现了国家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观点。至少在治水方面,这种观点理所当然地成为并依然是以色列的治国理念。

  故土

  《父亲的失乐园》

  [美] 阿里埃勒·萨巴尔著

  徐丽松译

  新星出版社出版

  “我”无法理解父亲身为美国高等学府 UCLA 教授,却执着于对库尔德斯坦犹太人——世界上最古老的犹太裔流散群体——文明的执迷研究。直到儿子出生那一天,“我”开始问自己:“你到底是谁?”而答案,大概只能从“我”的父亲身上才能寻到。

  为了回答“我父亲是何方神圣?他为什么远走他乡?”,甚至更宏大的“当我们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从一代传递到下一代,从一个国家传播到另一个国家,我们究竟从中获得了什么?”,“我”踏上了跨伊拉克、以色列、美国三地的回家之旅。

  作者阿里埃勒·萨巴尔是典型的加州男孩,他与古板的犹太父亲之间的冲突,是一种缩小版的文明冲突,是古代库尔德斯坦与 20 世纪 80 年代洛杉矶的冲突。在荒漠与群山之间,萨巴尔寻访家族的起源,回溯库尔德犹太人的千年荣光,探寻了不同族群及信仰间和睦共容的可能,也记录了少数族群为保有本有文化所经受的磨难。

  国家

  《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荣耀与悲情》

  [以色列] 阿里·沙维特著

  简扬译

  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阿里·沙维特博学而雄辩,既不想赞颂也无意斥责,尽管在过程中他两者都实现了;相反,他的目标是观察和反思。”《纽约时报书评》或许对《我的应许之地》作出了最精准的评价,一如阿里·沙维特本人直言不讳的写作风格,赋予这部作品的客观性。

  当时间推移到现在这个时代,以色列无疑已经是一个在科技、经济、农业等各方面都已颇为成功的国家。可是沙维特在讲述过去一个世纪里发生在这片土地纷纷扰扰的历史时,他提出了对本民族命运的问题:作为一个国家,以色列人是赢了,还是前途依然未卜?

  《我的应许之地》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以色列建国史,也是百年来犹太民族的奋斗复兴史,更是以色列精英对自己国家与民族的反思之作。阿里·沙维特通过亲身经历、深度访谈,历史文献、私人日志、信件等,试图描述以色列的全景大历史,引出更深层次的以色列国家思考,同时对中东地区的纷争渊源进行了历史性梳理。

  身份

  《我为何放弃做犹太人》

  [以色列] 施罗默·桑德著

  喇卫国译

  中信出版集团 / 三辉图书出版

  就像《金融时报》评论所说的,我们对以色列有着太多的想象,而“桑德要做的就是打碎假象,使中东的真相浮现出来”。

  作为历史学家,桑德勇敢地问道:什么人是犹太人?什么人又是以色列人?信仰与种族、宗教戒律与世俗法律、民族习俗与社会公民责任,对这一切,究竟犹太人或以色列人应该怎样思考?

  施罗默·桑德回忆成长经历,追溯犹太民族和以色列的历史,颇具胆量地揭露了以色列对“上帝选民”理念与大屠杀苦难的鼓吹,质疑了犹太民族的定义方式,批判了那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与已成习惯的现实。而质疑与批判之后,桑德展望了一种世俗的、非排他性的、超越犹太复国主义的以色列身份认同,一个由坦诚、慷慨的普世原则指引的未来。

  城市

  《耶路撒冷三千年》

  [英] 西蒙·蒙蒂菲奥里著

  张倩红 马丹静译

  浦睿文化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关于城市的杰出非虚构文本。

  耶路撒冷是神圣之城,曾经,它的历史就是整个世界的历史。而今,这个定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名副其实,因为即便三千年之后,人类的占有欲依然没有些微的减少;而只要这种欲望依然存在,圣地耶路撒冷就永远会处于世界的中心。西蒙·蒙蒂菲奥里所做的,就是“为普通读者书写最广泛意义上的耶路撒冷历史”,而其落脚点,是耶路撒冷的人,因为只有真正的人,才会讲述真正的历史。

  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是文明冲突的战略要冲,是让世人魂牵梦绕的去处,是惑人的阴谋、虚构的网络传说和二十四小时新闻发生的地方。西蒙·蒙蒂菲奥里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考据,以客观、中立的角度,透过士兵与先知、诗人与国王、农民与音乐家的生活等等呈现这座城市的三千年瑰丽历史……

  旁观

  《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

  云也退著

  理想国 /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没景点、没攻略的上乘旅行书写,呈现不一样的以色列和不一样的犹太人,以及一段奇妙的心灵之旅。

  这是一部特别的非虚构,作者云也退以他在以色列的一所集体农庄(基布兹)劳动的一个月为主线,穿插叙述了他在以色列各地行走的见闻和思考。在云也退的笔下,以色列是一个充斥着矛盾的地方,既安全又危险,既贫瘠又富裕,时而保守时而开放,以色列人的头脑以顽固著称,但又能向创新敞开各种可能。

  书中描写了一群表面上非常“不思进取”的犹太人,他们安于村庄劳动,坚持修行、冥想、过集体生活、讨论一些似乎毫无意义的问题,然而,这些“农民”的形象却折射出了以色列这个国家一再成功的奥秘,而他们积极的生活实践也蕴含着改造社会、创造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动人抱负。

  云也退带着他对以色列和犹太文化的持久关注,用细腻的个人感受与深入的历史洞察(许知远),兼以上乘旅行书写者的气派(梁文道),完成了一件很多小说家梦寐以求之事(张定浩),即是这部横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迷人著作(李宗陶)。

  家庭

  《爱与黑暗的故事》

  [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著

  钟志清译

  译林出版社出版

  对这本小说,阿摩司·奥兹描述说:“我写了一部关于生活在火山口下的以色列人的小说。虽然火山近在咫尺,人们仍旧坠入爱河,感觉嫉妒,梦想升迁,传着闲话。”

  奥兹的父母在 20 世纪 30 年代来到以色列,他们在这里生活,经历了与英国人、与阿拉伯人的纷争;他们在欧洲与东方之间摇摆,却用尽全力维护自己家庭的纽带,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家人持久的爱,才能维系整个民族的永恒。

  《爱与黑暗的故事》是以色列国宝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阿摩司·奥兹公认最优秀的作品。作家透过对自己家族的回忆,尤其是父母之间的种种,透视了整个犹太民族的百年漂泊与磨难。2015 年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将小说搬上大荧幕,担任导演以及女主角。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以色列  以色列词条  书单  书单词条  之地  之地词条  应许  应许词条  这是  这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