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林语堂《京华烟云》创作背景是什么介绍

  林语堂《京华烟云》创作背景

  写作背景

  《京华烟云》前面的献词为: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 林语堂写《京华烟云》时,正值二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各族儿女奋力抗战之际。 林语堂深深的热爱着伟大的祖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认为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家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就应该义不容辞的将自己的安危和国家的安危紧紧地捆绑在一块,就应该责无旁贷的把自己投入到挽救国家的阵营中去。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最有效的武器是作品”,他认为“要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必须借助小说这种手段来表达”,这也是林语堂要写这本书的原因。

  时间背景

  1938年的春天,林语堂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虑而感此非其时也,且《红楼梦》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所以决定写该部小说。

  《京华烟云》赏析

  《京华烟云》在创作方法上,运用了社会全景图式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叙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之间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和聚散离合。它还反映了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的30多年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局势的演变。书中描写了众多不同阶层的人物,描写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各不相同,书中描述了这些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为人处世的方法,还有这些人物对于金钱名利这些身外之物的观点,除此之外,还有他们日常生活的环境特点。“书中还描写了从义和团运动、到八国联军入侵、到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到军阀混战、到北伐战争、到全民抗日其间的重大事件,以及蕴含在这些重大事件背后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民俗等”。

  《京华烟云》每卷引一段庄子的语录为题旨,传达出浓厚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既是小说的血脉,还形成了小说的结构,从道家的天命观——得道的途径——道之为用三个递进的层次解读小说。 既有道家超凡脱俗、淡泊人生的理想,又有儒家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责任感;既推崇西方的科学、文化,又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把以极大的兴趣。

  《京华烟云》展示了一幅漫长的历史画卷,起自1901年的义和团运动,终于抗日战争爆发之时,讲述了中国两大家族长达四十年的兴衰荣辱。通过对书中人物的描绘,作者向人们阐释了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等中国哲学思想,也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向外国读者呈现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全貌。文中涉及人物众多,性格迥异,旧式人物和新派代表,富人和穷人,青年和长者。这些人物对话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京华烟云》书写了生活的和谐与恬淡,生命的超脱与自由自在。整部书中充溢着浓厚的道家文化,平缓自然、从容豁达。让读者在淳朴、宁静和芬芳的基调中,在平和安详、自尊自爱的文化氛围中感受道家文化的无穷魅力。 展示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意境和中国传统的儒道哲学思想,向西方人展示了战乱年代的中国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化及其宗教思想。

  《京华烟云》小说内容博大精深,感情真切自然,品格优雅含蓄。在哲学精神方面,《京华烟云》以庄周哲学统领全书,其中也穿插着中庸之道的儒学与万物平等的佛学,主要表达的是“一切人生浮华皆如烟云“的道学思想,强调了人的永生是种族的延绵,新陈代谢是世间万物永恒的真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林语堂  林语堂词条  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词条  创作  创作词条  背景  背景词条  介绍  介绍词条